小微金融的认识误区和策略
时间:2022-06-05 10:38:20
导语:小微金融的认识误区和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尽管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规模、从业人员和应缴税收都存在差异,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其规模上的“劣势”一目了然。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项目或机构,他们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就是说,小微金融机构自身应是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整个大金融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越来越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事实上,一旦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规模受到限质,它的赢利能力、纳税实力也可见一斑。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甚至业界对小微企业的主观判断和潜意识归类。这些判断和对号入座容易使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面临一种认识上的瓶颈,综合各方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误区之一———小微企业难以赢利,因此小微金融也难以获利。但是,这一认识至少忽视了小微金融所在主体,即小微企业的两大特征。一是企业的发展性,企业生命周期本来就是一个由小到大、循环往复的过程,几乎所有企业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即便是可以从头做大的国有企业,也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超规到合规、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历程。这是每一家企业都不能,也是难以跨越的过程。今天的小微企业可能就是明天的跨国企业,微软、宜家、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如此。二是企业的赢利性,企业的规模往往与其赢利不对等。简单地说,大企业虽然规模大,但可能亏损厉害、赢利能力不强;小微企业可能规模小,但也可能赢利能力卓越,利润率较高。目前,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类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几乎垄断了整个细分的行业,堪称“隐形的世界冠军”。一些学者指出:小微金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二是由于客户有特殊性,所以它会有适合这样一些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于是,有人认为小微金融准入门槛较低,什么样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然而,他们也忽视了小微金融所在主体,即小微企业的两大特征。一是小微企业正因为其规模较小,多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初期,因此风险较高,可能的贷款坏账要高于大中型企业。二是正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类特征,因此需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科学的评估,而这种评估的方式方法可能与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不同。三是正因为存在上述评估分析的差异,因此建立一套独特的、及时的、全面的且成本较低的模块化、流程化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和信贷评估的一项重要课题。做无论从生态位、组织理论,还是结构金融的观点,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服务提供者往往被视为中小金融机构的专利。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一是立足本地,了解实际;二是服务便利,决策灵活;三是熟悉环境,共享信息。可是,大型金融机构难道就不具备这类优势么?依据目前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当地的金融机构也具有上述特征。主要的差异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分支难以拥有决策的独立性、灵活性,需要依靠总部的政策来决定服务的对象和规模等,信息的传递和政策的落地也需要时间。不过,我们注意到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性的策略,用以满足小微金融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不仅如此,影响小微金融的宏观政策和举措也不容忽视,小微经济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小微金融的发展对策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并逐渐发展到组织领域。该理论其源于生态学,随后的演进和发展将其不断引入组织领域,在企业定位策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发展战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依据企业生态位理论推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处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中。银行生态位既反映银行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生存位置,也反映银行在该环境中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等银行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位置,还反映银行在生存空间中的物质、资金、人力、技术和信息流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银行如果没有先行优势,那么谋取小生位应该是较好的战略选择。小生位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正式提出。小生位强调的核心是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所处的小的生态领域中的有效地位。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存在自己生存的空间,但需要尽快细分市场,确定自己的位置。例如:中小银行能借助联盟成员的实力更好地巩固生态位,通过联盟能与大银行抗衡,很好地防御与守护自己的小生位。曾有一类观点认为,让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是“不合适的”,“杀鸡焉用牛刀?”。但是,中小企业在任何国家都是最普遍、最基础、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小企业层出不穷、数量巨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小微企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本身的数量就不可小觑,比如淘宝网的各类网店就是一例。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型银行要加强自己的品牌体系,完善网点布局和产品层次,以实现对各级目标客户的全面覆盖;要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定期和及时合理披露相关信息,避免出现“店大欺客”的负面舆论;要注重外部宣传,特别要详细说明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强客户对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认同;要加紧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适时推出银银平台和外包业务,借力发展依靠自身独立渠道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在银行的生态位竞争中,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由此,出现了一批金融寡头和国际银行大鳄,它们都位于银行生态的第一集团。通常而言,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特别是跨国银行在当地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客户资源。因此,中小银行要立足本地,科学计划和估算相关信息和指标,避免跨地域的无限扩张;依靠地缘认同,持续专注自己的特长,逐步培养关注、满意和忠诚的客户群;凭借地缘优势,争取获得更加广泛深入的当地信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益处,抓住时机发展适合自身的存贷业务和中间业务。从金融历史特别是经济周期上看,每当周期性经济波动来临和金融风暴来袭时,往往是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中小银行破产在先。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冲击考量的并非银行名称和扩张速度,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本规模和经营能力。一旦小银行失去了中小企业等“衣食父母”,除了发展小微金融外,还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和服务,然后通过外包、互换、购买等模式实现交换和共享,互利互惠。例如:加快针对个人客户的迷你产品、经典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不能“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目前,在国内一些地区,中小企业被地方性金融机构“边缘化”,一方面存在中小企业这一产品和服务的“真空”,以致民间融资等以地下形式乘虚而入,替代正规金融机构涉足传统的借贷金融领域,出现了白色、灰色和黑色金融的现象;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迫在眉睫、呼之欲出。毕竟,中小型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过程中,一般较易将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甄选出来,这正是中小银行的优势。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地方金融,加速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中小银行要定位适合自身的市场,专注自身的比较优势,细化各自的产品,量身定做小而精的“专属”服务,以优质服务稳定客户资源。科学合理的金融体系不是大小通吃,而是大小并存、各得其所。在此,中小银行更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一味追求跨区域发展,揠苗助长地做大做强,更需要强调全面、稳健、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蔡宁伟
- 上一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治理及制约分析
- 下一篇:优化地方债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