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分析

时间:2022-09-05 04:42:45

导语:吉安市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吉安市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分析

一、吉安农村金融资源供给现状

(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农村金融市场边缘化。一是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主要依靠农信社、邮储银行支持。以吉安为例,目前农信社、邮储银行共有县以下银行机构网点482个,占全市县以下银行网点数的80.3%。二是农村金融人员力量不够。吉安市农村金融网点数覆盖率为1.49个/万人,全辖村级网点仅5个,村级覆盖率仅为1%。三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占有率低。全市村级没有布放ATM机等自助存取设备。(二)信贷供给总量不足,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一是信贷投放不足。据抽样调查吉安县域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中,仅30%的借款来自银行。二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2015年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7.83%,远低于市辖区存贷比73.02%。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所造成的流出。(三)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方式较为落后。一是农村金融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存、贷和简单的中间业务。二是服务手段落后。边远山区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不完善,永新、井冈山市有18个助农取款点的商户反映,每10笔业务,就有1笔由于通信网络故障导致业务操作不成功。(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自2013年以来,吉安辖内县域共有15款创新信贷产品被金融机构及其上级行叫停或压降贷款规模,主要原因是出现同类“替代”产品或产品不“接地气”发放规模较小等。

二、农村金融资源有效供给制约因素

(一)成本和效益不对等,农村金融积极性不高。以设立便民服务站为例,新干县邮政局在距县城最远的城上乡和潭丘乡分别建立了1个便民服务站,从建成到投入运营的成本已超过45万元,高额成本投入在可见预期内基本亏损,很难见到现实效益。(二)农业风险不确定性,加大农村贷款难度。一方面,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资金回笼慢,回报效益低,投资风险大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慎贷”。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经济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容易转嫁到农村金融上。(三)配套政策和服务不到位,执行效果打折扣。一是财政奖励不到位。2011~2014年,遂川、峡江等8个县市的涉农贷款增量应奖励4680万元,而实际仅拨付到位率为45.36%。二是配套措施跟进不到位。如新干县农行在农村地区布放“智付通”对农转账服务,但由于电信专线的布放未及时跟进,导致进度缓慢,134个行政村仅有4个行政村布放了“智付通”40台,占全部行政村的3%。(四)农村金融生态不健全,信用环境待改善。首先,农民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债的现象经常发生,恶化了信用关系。其次,农村信用信息开放度不高,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借款人的真实资信状况,贷款风险隐患较大。第三,农村金融法制建设滞后导致金融维权难。金融法制环境欠佳对银行信贷资金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信贷资金的投入。

三、提高农村金融供给效率路径

(一)建立健全农村保险。鉴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建议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贴比率、补贴范围,降低保险费率;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二)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县域资金回流。一是改进政府对金融机构目标责任投放奖励办法,对承担政策性支农业务量大、效果好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和适当的税收减免,调动金融支农积极性。二是严格执行县域金融机构新组织存款按比例用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利率通过设定限制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三)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二是加快建设和健全企业与个人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之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共享程度。三是增加金融信用建设投入。金融企业要勇于承担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增加企业授信,扩充信贷规模,优惠贷款利率,便捷客户融资。(四)拓展农村贷款担保来源。建议县级政府鼓励和支持由财政、公司、个人等多级出资成立农村融资担保公司,为农村贷款防险增信。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价格评估、交易流转、抵押物处置等工作。(五)扩大金融基础设施覆盖面。在无金融网点的偏远乡镇,可托村委会、商店等固定地点布放惠农自助服务终端、转账电话等金融服务设施,实现助农取款。同时还应加快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平台。

作者:尹琰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市中支

参考文献:

[1]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7.

[2]王力,黄育华.中国金融论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1.

[3]姜霞.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发展探析[J].武汉金融,2009(2).

[4]潘林.反思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困境与思路[J].调研世界,2010(1).

[5]田霖.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J].调研世界,2010(2).

[6]苏存,李万超.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特征分析[N].金融时报,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