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社区银行导向研究
时间:2022-07-10 03:51:06
导语:农村金融的社区银行导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它能有效地对市场中所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要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问题),必须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农村信贷供给和农村金融服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在城乡之间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郭旭红,2013)[1],城市化倾向的金融发展战略弱化了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致使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王曙光、乔郁等,2008)[2]。因此,强化农村信贷供给也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提出要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金融机构,也即现在所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于2007年1月进一步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明确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规范,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路径。2009年12月,银监会颁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将于未来3年再设1300家左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推动其发展。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单靠商业银行或者合作金融组织都不能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要紧密围绕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和银行“难贷款”这三个问题,从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组织两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互相竞争、互为补充的市场格局。通过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畅通外部资金进入农村的渠道;通过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高农村地区内部资金融通效率;通过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和政策支持体系。伴随着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飞速发展,据《银监会2011年年报》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242家银行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26家(见图1),且大部分设在中西部省份,占比达到60%以上。在信贷投向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县域经济,83.9%的资金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创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企业及农民的贷款难问题,有效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程度(邓旭峰等,2013)[3],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多数学者以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机制、支农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王曙光,2008[4];丁忠民,2009[5];郭晓鸣、唐新,2009[6];杨小玲,2010[7];洪正,2011[8],等),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以上研究均忽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从我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应力推以县域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银行的布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初衷就是根据国外社区银行的经验来操作运行的,定位服务于农村县域地区。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个增加金融供给总量的过程,而是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行为。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7)也强调要把“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区银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再平(2010)也强调,“村镇银行的发展应该坚持安分守小、扎根农村、做特做优做强的原则”。2012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浙江省丽水市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试点总体方案首次出现鼓励设立社区银行的说法。作为主要面向农户的新型金融机构,其主要存在于农村社会中,其经营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农村社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社区银行的特点优势入手,结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探讨二者的耦合机理;并针对今后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二社区银行的概念及欧美国家社区银行发展分析
(一)社区银行的概念及特点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根据ICBA(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给出的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晏露蓉和林晓甫认为社区银行是按市场化自主经营的,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9]。因此,社区银行并不局限于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而是资产规模不大、主要为服务区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姚海明在分析金融机构发展史后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现有大型银行控股的微型银行,贷款公司在农村也早有类似的民间组织,资金互助社本质上也是信用合作社[10],都类似社区银行。从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区域和设立方式来看,基本上是按照社区银行的架构来运营的。
(二)欧美国家社区银行发展分析
国外社区银行长期发展态势较好。例如:截至2011年3月底,为当地中小企业、家庭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美国社区银行总数超过7000家,拥有50000多个分支机构,资产规模分布在1000万美元和100亿美元之间。根据2011年美国ICBA统计,截至2011年3月底,约有82%的社区银行的网点分布在农村和城市郊区。从分布地域看,社区银行网点几乎遍布全美。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上世纪美国银行并购潮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银行总量下降,但新的社区银行仍然不断成立。从服务的细分市场看,社区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和社区,而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数据,美国GDP中有50%以上由小企业创造,这无疑带来了社区银行业的兴旺。正是由于服务市场和服务区域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使得社区银行能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持续发展(Keeton,2003)[11]。图2美国新成立的社区银行数量(单位:家)资料来源:FDIC,2010虽然欧洲大型银行的垄断程度远高于美国,但社区银行仍然得到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于银行业经营面临困境,欧洲不少银行实施网点撤并计划,导致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出现了“金融短缺”(financialshortage)现象。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欧洲国家掀起了“社区银行服务运动”(CampaignforCommunityBankingServices),主要包括新设社区银行、共享分支网络(Sharedbranch)、利用分支机构和特许经营(Franchises)等渠道,而澳洲的社区银行主要采取分支机构模式、模式以及电子银行模式。截至2010年底欧元区17国约有7000多家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类似社区银行的中小型银行机构,例如:储蓄银行、合作银行以及地区性银行。德国有2000多家具有社区银行功能的中小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为所在地区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信贷服务。法国和英国也都有100多家社区银行。由于社区银行服务的细分市场定位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各国政府普遍都采取了扶持发展的策略。从国外目前发展趋势看,可能因为并购等原因导致未来社区性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下降,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金融机构以其服务独特性,依然会活跃在各国的金融活动以及社区性经济运行中(Hein,KochandMacDonald,2005)[12]。转轨时期的中国,“社区制”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建设社区金融服务机构也随之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社区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耦合机理
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端于社区银行,但以村镇银行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社区银行作为一种具有互惠性的关系资源,是具有桥梁纽带作用的媒介资源,能够解决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社区银行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为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经营服务。本文结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探讨两者的耦合机理。第一,细分市场分析。社区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这个细分市场,通过其积累的深厚信息资源和优良的服务水平,以简化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用少量资金解决细分市场中客户的需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因此,引导社区银行进农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外流”现象(王爱俭,2006)[13]而导致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第二,服务区域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网点基本上扎根于县域,并逐步延伸到广大中西部偏远地区,这与社区银行金融服务贴近居民的要求相一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心转向大城市,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区,县以下金融市场则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占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推广,在中央的优惠政策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实施县域金融发展战略,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形式,为农村地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扎根于县域区域,完全符合社区银行对社区居民提供就近服务的要求。虽然最近几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速度较快,但整体上来说,全国的网点数仍然有限,农村信用社在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中依然处于主力军乃至垄断地位(周脉伏,2012)[14],制约了其发展。同时,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的知名度不够,开展业务困难重重,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王蒙,2013)[15]。第三,产品定位分析。金融商品的丰富程度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标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办社区金融业务方面已有一些大胆有益的尝试,开发了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从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态势来看,产品服务的多元化趋势正在明显加强。以村镇银行为例,村镇银行不仅可以开展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算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相关金融业务,部分村镇银行主营业务情况如表1所示。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导向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丰富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系列产品,创新支持城镇化建设金融产品,开办住房、家电、子女上学等消费贷款和民生金融业务,持续提升服务契合度。这些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有助于社区银行快速发展,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信贷市场、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元化,为实现社区银行的发展积累一定经验。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选择社区银行的发展导向定位是正确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认知度不高,加上农村资金供给本身较少,易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难度较大。农业、农村经济风险高、效益低,制约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增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城市商业金融机构,以及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监管制度不利于其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蒋俊毅、侯少夫,2013)[16]。因此,要创新监管方式,如采取“目标导向”模式(文春晖等,2013)[17]。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一些政策建议。
(一)政府有效支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初期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一是政府应该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的金融需求,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规划、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政策倾斜,完善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杨小玲,2011)[18],做到全国征信系统的全民化、联网化。
(二)加强协调统一,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管理。在广大农村地区,众多大型商业银行之所以远离农村金融市场,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业务存在运营成本较高,经营风险较大,收益周期较长,经营利润率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在农村社区银行推动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农村社区银行在竞争中良性发展。例如,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城乡金融一体化管理框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普遍未纳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及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限制了村镇银行在银行卡发行,印制票据,银行间的直接汇兑等业务的开展,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各方面协调和统一,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管理。
(三)建立健全法律约束保护机制。健全的法律保护和约束是社区银行能否在农村长期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外的经验表明,社区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和约束。在我国,相关部门应首先分析社区银行的差异化服务特点,然后进行专项立法,并根据不同机构的定位以及服务的差异性,采取有差别的监管制度。如针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进行规范,并建立配套的政策保障和补贴机制。
本文作者:陶雪飞工作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 上一篇:农村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分析
- 下一篇:小微企业财务绩效发展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