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论文6篇
时间:2022-07-03 03:11:53
导语: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论文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与农村经济发展互相促进
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同时,农村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直接作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金融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都会起到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形式都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模式而存在的,这样的经济模式会对农村金融体系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对农村经济的融资形式和资金流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农村经济生产力水平与产业结构情况,也会对整个农村的金融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最后,农村经济的整个供求关系和状态,会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业务的扩大和发展。
2.制约和影响整个农村经济活动
对于农村的生产活动而言,农村金融体系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农村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的是进行农业货币资金的科学合理分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闲置资金的合理分配将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生产资料的分配,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态势。农村金融活动联系流通中的货币,在货币和物流流通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交换体系。农村金融综合管理农村资金,任何的农村企业都与农村金融密不可分。农村金融正因为地位特殊,所以在农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重要作用从下列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可以筹集闲置资金,然后进行资金的分配,来有效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能够有效组织和调节农村的货币流通,让整个农村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农村金融制度的逐渐完善,能够合理管理农村的资金,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也初见成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都在农村建立并发展起来,形成了完整地覆盖农村的金融网络。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在实现有效的推进,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让农村金融真正适应“三农”的特点;其次,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应的业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业务种类更加齐全,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巨大变革。据国家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2年5月,全国已经有817家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了农村区域的全覆盖,可以基本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最后,金融体系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务,还会依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农村市场的新变化,提供农业经济发展急需的信贷业务等金融服务。
2.农村资金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二三产业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资金需求量不断增长,资金需求主体也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特点。尤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的发展状况良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小城镇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这些地区的农村金融已经开始转变,逐渐向城镇金融靠近,对于资金的需求额度比较大,需求也呈现出具体的特点。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随着种养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三、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面向农村业务份额缩减
当前,虽然各大国有银行每年都在增加投放在农村的资金量,但是在整体的信贷规模当中,农村经济还是占有较小的比例,这也导致了农村信贷业务无法有效地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大型银行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更是力不从心,难以对农村经济实现有效的支持。与此同时,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资金用于其他建设,仅仅只有极少部分用于“三农”,还有部分的银行只是面对农村开设储蓄业务,却不开通信贷业务,导致农村原有的资金出现严重的外流现象,最终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资金支持。同时,国有银行开始大规模离开农村进军到城市的现象,最早能够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大规模的迁移,对农村信贷来讲是重大的打击。换句话说,国有银行工作重心的转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贷款投入的减少。由于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导致农村当中的资金供求矛盾重重,一些农业企业尤其是对资金流动需求较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无法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最终影响了农村的正常建设。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实行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过程中也极大地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城乡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农村的金融体制机制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信贷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分配。近年来,由于国家的信贷业务投入过大,为了有效控制整个信贷的总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贷金融风险,对国有银行贷款的规模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压缩和控制,这就导致了原本就不足的农村金融资本更加雪上加霜,资金的供给远远不及需求,只有少数的农村企业能够从金融机构当中获得资金,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缓慢
由于农村经济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业经济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存在着极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各大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投放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同时,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功能,最为明显的就是无法给农民和农村经济行为办理各类保险业务。由于农村的保险业务开展的时间和范围极其有限,有效的信用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在整体运作上也缺少相应的规范,加之服务网点少,涉及的范围有限,供求结构失衡,农民无力进行购买,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分担农村经济运行当中的各项风险。这就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本来农业生产活动受外界的影响就很大,极易受到自然原因的影响,再加上各种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使农业生产活动存在的风险一直得不到科学评估和有效预防,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
4.农村金融生态亟待改善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大部分农民和农业化企业缺乏有效的诚信意识,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主体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约束和有效监管,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恶意逃避债务等问题,这就使原本对农村信贷心有余悸的各金融机构,进一步缩减农村的信贷量,使农村金融状况一直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担保体系,自然行业就无法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转,也就无法有效满足金融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同时,由于对于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到位,加之农民和企业法人代表缺乏法律和金融意识,将会极大地影响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及时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本该在“三农”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而实际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1.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
要想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必须在农村金融市场营造一种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服务高效率、各金融机构之间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也必然要结合相关保障性政策对形式各异的金融主体进行鼓励,有效推进各种各样的金融主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首先,目前存在的各个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发展农村金融,不断增加农村保险、信托投资等各种业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想要实现快速发展,与金融机构的有效扶持是密不可分的。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信贷市场的巨大潜力,高度重视农村企业发展,为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尤其对农村的小微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金融机构应从专业化的视角对待农村金融发展,为农村提供切合实际的财产保险、担保业务等,从制度上降低农村金融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农村的具体特点,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针对性的分支机构,从而有效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其次,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合作模式,不断培养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目前,世界上大多采用的农村金融形式为合作金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覆盖面广,功能强大,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想要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且加以改进,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只有实现了探索突破,才能够出现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
2.建立健全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促进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一方面,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将内部监管的职能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让农村金融机构有效进行自我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改善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目前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比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有效支撑了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需要更加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使这些金融组织能够依法依规进行金融服务,激发内部活力,需要不断完善和确定金融机构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为我国农村金融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升金融执法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将监管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结合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实际状况,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能够有效监管农村金融组织的体系,让农村金融体系得以规范运营,真正实现对农村的支持,避免出现不良贷款等现象。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不断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动态的评估和预警,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行为,建立行业规范,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常竞争,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规范并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从我国现有的状况来看,正规金融组织是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而对于民间金融组织并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需要看到的是,一些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也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能够提供正规金融组织所无法提供的服务,完全符合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民间金融组织能够与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合理竞争,可以有效地督促正规金融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优化金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意义。从政策上有效区别民间金融和非法金融,对于非法高利贷等金融诈骗行为一定要坚决依法取缔,而对于民间金融组织一定要加以扶持。政府机构还需要有效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发展,推动这些组织科学有效开展各种业务,一旦民间金融出现金融纠纷,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方法来有效解决,从而保护借贷双方的合理权益,保证整个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让民间金融真正实现规范化、公开化。此外,政府部门需要要求民间金融机构定期进行各项数据的汇报,以便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民间金融的运作情况,了解利率资金的具体投向,了解风险的整个变化。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向公众进行风险提示,让参与民间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逐渐提升法制观念,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益。一旦发现存在非法的金融活动,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及时打击,依法取缔。
本文作者:林永根工作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第二篇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需求构成
城镇化的实质是农业劳动力结构的转化、农村生产要素的转变、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它将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结构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融合进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因而找出农村金融的新需求,发现农业经济的新特点,是促进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和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城镇化促使农户生活方式转向城市化,农村企业的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引起了金融需求的改变。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主要面临农业产业化、劳动力城市化、收入结构多元化、公共资源配置均等问题,因此金融需求也将涉及这4个方面:农户的生活、生产与保障;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新建。这4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增长点[1]。
1.农户生活、生产的金融需求为了详细划分,将农户划分为3类:按照国内的新贫困标准来看,农户年收入在14400元以上的是富裕型农户,或称为市场型农户;年收入在2300~14400元的是小康型农户;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是贫困型农户。(1)贫困型农户。在中国的2.8亿农户家庭中约占20%,这类农户家庭经济规模小,收入水平较低,多从事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的种植和养殖业,收入的稳定性和保障性较差。这类型农户借贷需求的特点是以小额贷款需求为主,贷款期限以中短期为主,贷款临时性强,频率较高,主要贷款用途是应付消费性金融需求,如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修盖房屋、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开支。这类农户由于抵押、担保品缺乏,还款能力较差,还款来源缺乏保障,贷款风险最高,往往被排除在正规金融组织贷款范围之外。(2)小康型农户。在中国农村家庭占比约65%左右,该类农户的家庭主要责任人一般为务工型农户,他们一般常年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客户群体,具有较高的创业意愿和能力。该类农户的贷款需求往往出于创业、就业的需要,贷款金额一般在10万元以下,其中60%左右用于创业。该类客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生活性金融需求并重,虽然也缺乏充足的抵押品,但信用度相对较高,目前这类资金的主要满足对象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或农信社,但往往这类客户的资金需求并不能完全被覆盖,存在一定的信贷缺口。(3)市场型农户。也指富裕型农户,这类农户占农村居民家庭的15%左右。这类农户往往是种养大户,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的经营者,具有扩大经营规模的动力和意愿。这类农户的贷款特点是资金需求额度高,期限属于中长期,还款来源明确稳定,贷款用途主要是经营发展的需要,如扩大种养规模或购买大型农机具,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造成抵押担保品不足,也难以从大型、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来源。
2.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农村中小企业在城镇发展中作用突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主要表现在存款、贷款、结算3个方面,其中以贷款需求为主,资金短缺是现阶段制约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通过市场取样调查,目前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主要包括:借贷规模较小,67%以上的贷款额在50万元以下;借贷渠道多元,其中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在80%左右,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正规渠道占15%左右,以民间借贷为主;借贷用途中49%是以购置固定资产为主;贷款方式中65%是抵押贷款,23%是信用贷款,12%是担保贷款;贷款形式多是1年以下的短期贷款,主要是季节性或周期性贷款,往往频率高,时间紧。(1)横向比较来看。往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2)纵向比较来看。农村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更多的是实现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需求。这一时期企业往往销售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经营风险较大。同时,往往由于土地的农业属性和农村资产交易市场的不发达,造成可抵押资产不足,加剧了贷款的难度。此类企业的资金供求缺口最大;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的成熟和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转变经营管理方式、金融理财、财务咨询服务等需求。这一时期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销售规模,市场稳定,资金周转规律,往往出于季节性收购等原因而产生贷款需求。由于还款来源明确而稳定,抵押资产充足,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该类企业放贷,被认为是较为健全的承贷主体;随着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优质企业,产生了上市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获得融资的金融需求。这一时期企业的销售规模大,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这类企业资金的需求量往往超出了自身的可抵押资产数量,存在一定的融资“瓶颈”,一般会享受本地政府的扶持政策,银行较乐于向其贷款。
3.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的金融需求据统计,预计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有约3亿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城市居民,由此带来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浩大。以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建议的公共设施年平均投资额占GDP总量3%~5%的比例测算,“十二五”期间,每年需要将近1.5万亿~2.0万亿元的资金。这笔数额庞大的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巨大的投资预算带来了对农村金融资金的巨大需求,而满足该类金融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居民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从投资结构上看,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增设新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基本的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电力电讯、道路交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设施,属于社会常规性的服务;其次,是特殊的生产生活设施,如工业园区、商业网点、城市住宅等现代化的经济、生活支撑资源[3]。在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投资中,由于公共品具有外部性、非营利性、大规模性、长周期性、自然垄断性的特征,加之中国投融资体制市场化程度的滞后,造成这类投资缺乏激励机制和向心力,无法依靠商业化资本投资实现。而国家的财政负担能力有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不清晰,单纯依靠国家财政也不可行。鉴于此,城镇化建设应将政府财政与商业金融共同纳入运营体系中,形成政府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共建机制,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政府可以通过给予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扶持政策作为投资风险的补偿,提高金融机构的投资积极性;而金融机构则负责项目融资,获取投资收益。
4.社会保障、保险、投资的金融需求第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户成为了市民,较多流动人口融入城镇,这一部分流动性人口在经历了征地、拆迁之后,面临着弃农后留城定居、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的问题。只有均等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户真正享受到城镇居民福利待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问题,才能彻底将农民从土地经济中解放出来,提高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户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农村企业,对政策性和商业保险产生了新的需求,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养老金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农业灾害保险等内容。只有在农业风险得以分散和转嫁的基础上,农村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得以发展。第三,城镇化建设后的农户,拥有了一部分的闲置资金或房屋资产作为拆迁或征地补偿;发展成熟的农村中小企业有一定量的空余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投资的冲动,需要合适的投资渠道进行保值增值,投资方向主要面向稳定性高、风险较小的国债、银行理财、房地产、贵金属、基金、信托产品。通过投资,实现将农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变,用金融资本实现农村财富的保值增值。5.其他需求除了上述需求之外,其他方面的金融需求包括:①日常金融服务的直接需求,包括银行卡、信用卡服务、汇兑服务、代收代缴服务、自动提款服务;②居民创业、培训金融服务,包括支持个人工商户的小额贷款、优惠贷款、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供的资金支持;③间接的金融服务,包括农产品期货交易服务、担保、抵押、典当、拍卖、存款保证金、以房养老等金融服务,从而帮助农户更通畅地获得短期的小额融资,实现抵押品不足前提下的资金融通,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虽然并不直接被农户和企业需要,但对城镇化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需求新特点
1.农村金融需求的总量在增长
从需求总量上来说,首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经济脱离了原来的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更多采用“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出现了更多的市场型农户,这类农户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在增长。其次,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村互助性组织逐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强。同时,由于城镇化的推进,新建、改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将进一步加大金融需求,新增的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保险、投资、其他金融需求也逐步增长,因此金融需求在资金规模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2.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在升级转变
从需求结构上来看,出现了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客体多样化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需求主体从原来的单一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变为农户、农村中小企业、政府、非农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主体,出现多元经济主体齐头并进的特征。从需求内容上来看,除了传统的存、贷、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也产生了全国联网、票据融资、通存通兑、社保、保险、投资、期货、信托、租赁、典当、抵押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以中间业务需求居多,已经区别于以往单一的信贷产品需求。总体来看,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结构转变的特点是从单一性变为多元性、从生存性变为消费性、从农业化变为城市化、从个体性变为产业化。
3.农村金融需求介于农村性和城市性之间
过去,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扶贫资金、支农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在农业经济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兼具农业性和城市性特征。所谓农业性,是指现阶段农村经济依然是以农村土地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金融需求依然带有传统农业生产的特色。城市性特点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升级转型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需求向更高层次的消费性、投资性、商业性方向发展,带有更多的城市金融特色。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更多的是通过支付市场利率的方式取得,并不过多依赖财政拨款,实现了资金变为资本,让借贷资本在流通过程中获得升值,并发挥支付和流通职能。这一发展趋势也契合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规律:财政扶持仅适合于城市化水平低、收入较少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收入水平上升,金融供给方将向商业化程度较高的主体转变,也就意味着未来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将脱离政府,转向典型的商业化金融机构。
4.农村金融需求的额度大、期限长、风险强、频率高
由于现在收入水平提高和惠农政策逐步显现,针对生存的小额资金一般都能自给自足,更多的贷款需求是为了满足经营、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户除扩大生产经营需要外,消费性需求和投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中商品流通、农村道路、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购置上的投资额较大,造成单笔信贷额度越来越高。农村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明显,又缺乏担保、保险机制,致使农业经济承担了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出现了农业贷款的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高的特点。同时,现代农业资金流通周转效率的提高使借贷的频率更高。
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城市化有余、乡村化不足,供需脱节问题较严重
没有认清城乡二元化金融服务模式的区别是农村金融供需脱节的根本原因。中国的金融机构发源于城市,没有农村经验可借鉴,往往将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的一套城市化管理模式用于农村市场,造成农村金融的城市化问题严重,而农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没有建设起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应建立起具有城乡结合性的金融服务体系。
2.农村金融供给量偏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互助性金融机构、新兴小微金融机构。首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粮棉购销企业贷款上,并不对一般的农户或涉农企业服务,没有充分发挥支农的基础作用。其次,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由于市场化的经营原则和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矛盾,造成该类金融机构近些年大量压缩撤并农村经营网点,并在农村市场产生了资金“抽水机”效应,致使90%以上的农业存款流出农村,形成工商业贷款。第三,新兴小微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这3类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产生的时间较短,基础不稳,发挥的支农力量微弱,难撑大局;最终形成了互助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独挑大梁的局面,但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保留大量呆坏账,经济实力有限,加之经营技术落后,吸储能力有限,对农业金融的支持作用也是勉强维继[4]。
3.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缺乏明确的专业机构
对应,产生金融服务真空区从需求主体上看,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金融需求没有清晰的对应主体来满足。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权责利不明确,金融体系不具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将不同的金融机构划分给不同的借贷需求方,形成明确的市场分割区域,产生了金融供给主体缺位。这种缺位来源于两方面:①已有的金融主体没有服务的针对性、特色性,造成互相推脱服务责任。②很多金融服务尚未建立起金融供给方,如尚未建立专业农业保险机构、担保机构、信托机构等,致使农村有服务需求,无服务供给方。应建立金融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发展自身特色性的服务功能,为需求方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从需求客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撤并造成金融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减少,并且品种仅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新型金融业务种类很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利益驱动使其完成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改造,提供的农业贷款主要集中于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尚未开展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抑制了有强大需求的消费性信贷的发展,更没有开展保险、抵押、担保、典当、投资、信托等更高端的金融服务。因此,从金融需求结构的变革来看,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是金融体系变革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新兴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引导着相应金融机构的新设,而新设的机构也将自然而然地创新出金融产品和服务,两者是并驾齐驱的,需要同时发展,共同完善。
4.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抑制了有效的农业金融需求
额度大、期限长、风险强、频率高的农业信贷需要更强大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现有的金融机构暂不具备该能力,因而收缩了农业贷款规模。由于农业生产承受了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风险形成农业信贷的高风险强度。同时,基于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缺乏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以及农业信贷资产质量低,农村金融机构不愿向农业经济进行贷款。不贷款的现实下,也意味着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技术、经验和能力面对并管理这类高风险的农业信贷。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做出两个方面的改变:从外因来看,应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从内因来看,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识别、判断、计量、评价、处理高风险信贷资产的能力,正确筛选出优质的农村信贷主体,将信贷资源分配给真正值得服务的群体,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四、适应城镇化建设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设计
在金融体系设计时,厘清财政和金融服务边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合理分工。财政的功能定位是城市化程度弱、收入水平低的区域,满足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需求,如农户扶贫补助、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的服务定位主要是城市化程度强、收入水平高的区域,以满足农村高端的金融需求,如期货服务、担保服务、信托服务等。
1.加强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只有通过建设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贷款难的局面。第一,应由政府主导,财政投资,整合各个行政机构、商业机构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信用资源;并推动建立农村地区统一的信用代码、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奖惩制度,推动完整、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加快信用立法,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制定《诚实借贷法》、《信用控制法》、《债务收账法》、《贷款人保护法》等信用法律法规,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使金融机构在维权时有法可依,从而促使金融机构敢于贷款、乐于贷款。第三,普及和加强农村居民和企业的信用意识,推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信用工程建设,并健全信用奖惩机制。信用度高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享受优先安排支农资金和项目资金的优待,享受国家优惠利率。对于逃废债行为,由政府主导,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约成本。第四,出台涉农金融机构的财税优惠措施。对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对支农贷款呆坏账实行一定比例的核销;设立专项储备基金,对支农贷款进行贴息;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可有效防范控制支农贷款的损失和风险,促进农业贷款的发放。(2)解决失地农户的社会保障问题。城镇化发展使农村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情况越来越多,随即产生了失地农民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但会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沉重的压力,也为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因此,需要通过财政出资,解决以下问题:①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使他们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②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未就业的失地农户,应建立相应的统筹结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资金筹集办法可以由财政土地出让金拨款、村集体的土地补偿费、个人安置补助费三方共同出资列支。同时可以利用财政土地出让金提取部分建立失地农户的社会保障风险基金、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团体大病保险投保基金。③建立保护性就业机制和失地农户失业保障基金。对招收失地农户的企业减免税费政策,提供财政补贴优惠政策,也鼓励农户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在工商城建、土地、场所、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措施,并从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金中建立失业保障金。
2.建立分工明确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农村金融总量需求
中国应构建出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商业性金融为补充,服务性中介为基础的复合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1)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制定《农村政策性银行法》,规范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可将中国农业银行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的农业信贷业务、国家财政补贴等项目统一划归农业发展银行管理、拨付;并规定商业银行将一定量的存款增长比例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债券,拓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并将资金投向农田水利、电力电讯、道路交通、工业园区等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长期支农贷款比例。(2)由农村专业金融机构对产业化农业的经营提供支持。对中国农业银行制定配套的信贷政策,将支农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改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改革模式,剥离政策性亏损由各级财政核销,加大财税优惠措施,扩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小企业经营性资金供给,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扩展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分布,通过规定支农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支农贷款利率贴息等办法来解决邮政储蓄资金存款回流农村问题。(3)由民间金融和小微金融机构满足农户生活、消费,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民间金融和小微金融机构填补了正规、大型金融机构的市场空白,具有制度、成本、信息和效率上的优势,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对于民间金融中的钱庄、集资、标会等非正规金融,应根据不同性质,通过《民间借贷条例》和《放贷人条例》规范,适时推进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对于小微金融机构,完善其商业化运营机制,采用农户联保模式或“小组+中心+工作人员”的关联方式,形成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实现农业信贷的安全性。(4)建立起保险、担保、租赁、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满足新兴农村金融需求。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入股或由政府出资建立起政策性保险机构或再保险机构,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实现农业市场风险的转嫁和补偿;可以由政府牵头,具有经济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出资,建立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分散金融机构承担的信用风险;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乡镇设立为农机设备租赁或融资租赁服务的小型金融租赁公司;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中设立理财部门,或专门成立社区范围内小型理财服务中心、信托投资机构,为高端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
3.完善多样化金融产品体系,适应新型的农村金融需求
应根据农民的生活、消费特征以及农业经济周期,设计出适合不同经济情况的农户、农业企业的金融产品。①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进行信贷产品和业务创新。对于贫困型农户的生活性金融需求,主要采用政策扶持类金融产品。可以开发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小额扶贫贷款、打工农民技术培训贷款、“打工创业”贷款、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小康型和富裕型农户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创业意愿的农户,可以采用青年农户创业贷款、“农家乐”贷款、失地农户创业贷款;有扩大种养规模、改善技术设备意愿的农户,可以开发科技改良贷款、农机改造贷款、兴农贷款。②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应探索以“农业固定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品种,开发林权抵押、土地承包权抵押、宅基地权抵押、农村厂房抵押等产品;创办“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信贷模式,将贷款发放给企业或产业化基地,形成一定期限内的循环授信贷款模式,形成“农业流动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品种,如订单质押、保单质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品种。③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一般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但在一些有未来收益的项目上,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开发以农村网络信息化、广电通信、道路桥梁、清洁能源、饮水工程等收费权为抵押的贷款等,也可给予地方政府基础建设贷款。
4.设计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种金融服务需要
(1)完善农村银行类服务。应推进支付结算工具的创新,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推广电子银行业务[5]。随着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大额支付交易增多,应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汇票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信用卡服务,使用新型交易结算手段,提高交易效率;同时,在发展存贷业务的同时,着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银行类服务市场,降低风险,提高利润,可以发挥项目评估、产业信息等优势,为客户开展代收代付、资金汇兑、循环小额贷款、缴领社保基金、财政补贴和惠农资金等特色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电子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为农村地区提供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化服务,普及农村金融的网络化市场,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差距。(2)创新农村保险类服务。目前,由于农村保险的高赔付率,中国的农业风险一般都通过财政补贴转移风险,商业保险呈现萎缩状态。农业保险的强外部性造成农村保险体系的建立注定是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导的。首先,成立专业的农业风险管理局,研究农业风险,推动农业保险立法进程,统一协调农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行动,建立《农作物保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等法规,建立农业保险法律规范[6]。其次,尽快建立起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辅助,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政策性再保险公司为基础,采用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结合的保险方式,以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相结合为制度框架,即对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进行强制保险,否则不享有农业贷款优惠、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政策;对于一定的生产规模以下的农户实现自愿保险。第三,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农户和企业,根据险种进行不同比例的保费补贴。政府对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者提供业务费用补贴,对商业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服务。第四,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参保人的保费共同出资,建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用于保费补贴、巨灾补贴、超额赔款补贴。通过以上保险体系的完善,也应为农户提供一系列的个人保险产品,包括房屋、机械、牲畜、收获方面的财产保险,职业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责任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等,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农村保险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为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也为扩大融资提供了出路。(3)健全抵押担保类服务。①积极探索农业贷款的担保范围,克服农村担保资产有限造成的农业贷款风险加大的问题。可以尝试以农机设备、林权、荒山、水域滩涂作为担保资产进行贷款,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货、存单、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担保+保险的形式进行贷款,扩大融资渠道。②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发展土地流通市场。通过赋予农户和企业持续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在土地流通市场中对土地权益进行抵押、担保、交易、证券化,从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信用风险。③加快完善农村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服务平台,增强农业资产流动性。鼓励农业资本进入中介市场估价抵押,建立透明、公正、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抵押登记网络体系建设,以及配套的法律保障,提高农村资产流通转让效率,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处置农村资产变现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拓展农业贷款的动力。④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主,以龙头企业、经营业主筹资为辅,组成农业担保基金,商业化运作,为农民和经营业主服务。(4)普及农产品期货服务。产品承担着较高的市场风险,该风险如果不能有效转移,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户收入和企业效益,也影响到“订单农业贷款”的供给。农产品期货服务的完善能够规避市场风险,锁定农户和企业利润,提高农业贷款的融资力度。在普及农产品期货知识,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由于单个农户的知识层次和资金实力有限,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进入期货市场,也可以通过“订单+期货”引导农民,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前,以期货价格与农户签订远期收购合同。农户通过订单将风险转移给订单企业,最终转移给期货市场的投机者,从而化解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扩展本地期货经纪公司网点,在农村设立分支。期货经纪公司是连接期货交易所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经纪、培育期货市场、为客户咨询服务的任务,政府应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扶持本地期货经纪公司,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其中。(5)加强信托服务。应建立专业的农业信托机构,为农业规模化生产、销售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农村无抵押资产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为农村闲置资金找到投资理财的出口,合理调剂资金余缺。信托服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①通过专业的信托机构的土地流转信托、养殖场承包信托解决农村缺乏有效抵押权,难以实现流转的问题。在这类信托下,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养殖场承包权作为信托财产,设立财产权信托,同时将信托收益权质押给银行,用于银行贷款的担保。这样,土地和养殖场出租收入可以作为信托收入分配给农户,信托收益权作为质押进行担保贷款,信托公司制订监控贷款和各项配合措施防范道德风险。②可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金融”的信托模式,将农村闲置资金投资到产业化农业经营上,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可以由信托公司向社会筹集资金,委托专业化的农业企业生产、管理、销售,期间产生的费用由信托公司负担,农产品销售之后形成的利润,在投资者、信托公司和管理公司之间进行合理切分,投资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③可以采用“供应链下游”信托业务,缓解农产品经销商资金困境,加快存货、应收账款的流转速度。合作模式是给长期合作信用良好的经销商提供信用链贷款,资金来源是社会闲散资金,将筹集的资金作为贷款直接汇至经销商的供货商公司账户,实现专款专用,并联合其他担保机构对该笔贷款进行连带保证,农产品供货商将经销商的订货数据及违约情况及时报告给信托机构。(6)引进资本市场服务。应针对市场性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建设农村资本市场,实现多渠道融资。设立农业投资基金,引导和组织民间投资,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鼓励优势的龙头企业兼并收购弱小企业,完成企业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盘活存量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通过农业企业的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大规模筹集资金,打响品牌,吸引外资,让农户参股,为农户提供投资交易平台,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
5.构建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业司法环境
应尽快建立起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业投资和农业信贷的法律法规,如《农业贷款法》、《农业资产抵押贷款法》;专门针对农业金融组织规范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农业合作性金融组织法》、《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法》、《农业保险法》、《民间借贷管理法》。通过立法的硬性约束和鼓励措施,如要求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村地区,提供补贴、税收优惠,提供担保,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农村金融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
本文作者:宋晓薇工作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
第三篇
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湖北省农村经济、金融的调查,发现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呈现出的“六化”趋势,对农村金融提出了金融服务普及化、金融需求多元化、资金链条延长化、资金需求大额化和贷款期限长期化的新需求。然而,强调以供给为先导,以商业发展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因存在以下五种缺陷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新需求。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农村普惠金融需求。在湖北省乡镇,除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在每个乡镇设有分支机构外,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仅在部分乡镇设有分支机构,本应以服务乡镇为主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却大部分设在县城,广大农民尚无法享受全面、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缺乏系统的融资体系,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少、融资中介机构不足、金融创新不足,导致农村资金融通不畅,造成大量存款未用于农村经济,外流严重。截至2013年6月末,县域各项贷款余额为3915.32亿元,占同随期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18.52%,比同期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低24.20个百分点,也比县域各项存款占全省的比重低10.67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6月末,湖北省县域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比重为41.92%,与城市76.00%的比例差距很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村机构的贷存比远低于湖北省联社、湖北银行和村镇银行这类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缺乏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村多种资金需求。一方面,信贷品种较少,存在“三多三少”问题。一是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服务领域看,提供种养业和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的信贷服务多,针对新型经济组织、购买住房、子女教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信贷产品少。二是从贷款方式上看,抵押担保贷款多,信用贷款少。三是从信贷期限看,短期贷款多,中长期贷款少。另一方面,中间业务不全。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难以满足农村多种资金需求。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能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在广大农村地区,银行服务不全面,证券、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且服务水平低。农业保险的“低保额、低收入、低保障”特点和保险公司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点相矛盾,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业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农村证券、期货业务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金融体系设立原则和建议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首先要考虑我国农村具体情况,其次要借鉴国外经验,最后以需求为目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设立原则。笔者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需求引导、普惠金融、系统设计和公益性四项原则。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普惠金融应加快建立“定位明确、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定位,实现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举,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并存的新格局。一是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到乡镇设立营业机构。可出台相关办法,鼓励大中型银行到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如减免土地费用、给予经费补贴和提供税费优惠。截至“十二五”末期,要实现每个乡镇都设有金融机构,每个村都设有金融服务点,农村银行网点数有较大幅度增加的目标,让每个农民、每个企业都能享受到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二是发展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应重点支持在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立信用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合作金融必须遵循合作制七项原则,即自愿开放的社员原则,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原则,按交易量分配的经济参与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和关心社区的原则。三是发展民营金融组织。《决定》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继续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路径,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在乡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小型民营银行。四是设立证券、保险机构。鼓励证券、保险业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鼓励农村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期货交易,不断提升证券、保险服务三农水平。最终形成多元主体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
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创新
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大力推广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产品。如可通过试点再推广方式,充分挖掘林权、土地、水域、房产、农机具、农产品、订单、应收账款等农村经济资源的抵押担保功能解决农村抵押担保物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出口退税质押、出口账户托管等方式,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继续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支持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发家致富。二要借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评级,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开发多样化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扩大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覆盖面。三要为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考核机制,改变信贷员放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为尽职免责制,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并对基层行信贷产品创新给予一定奖励。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服务千万农户健全农业保险保障机制。一是适当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有步骤地增加试点险种,力求为三农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服务。二是对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奖励或补贴,鼓励更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项目。三是构建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利用再保险机制分散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同时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增强农业保险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四是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新模式,如联办共保、协会自办等多种形式的保险模式。提升证券期货服务水平。鼓励证券机构深入农村市场,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鼓励各地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投资基金积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对接,加快农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步伐。积极探索发展“农户+股份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期货公司”等模式,利用农业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实现规模经营和稳健经营。加强与国内主要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合作交流,推动湖北重要的农畜产品在期货市场上市,助推湖北优势农业、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高支付结算便利化程度。大力推广转账电话特约服务点模式,将小额汇兑、小额现金存取等业务服务窗口延伸到村组。合理布局ATM和POS机,改善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受理环境,满足农民持卡取现和消费需求。探索实施流动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为边远地区农户定时定点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同时,推广网银业务,利用网上银行不受交易空间和时间局限的特点,为农村居民提供转账、汇款、支付、理财、保险等全方位现代化金融服务。
健全农村金融法律规章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决定》指出,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可通过省人大立法规定农村金融机构把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满足当地信贷需求,制约农村资金外流。如,可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资金增量的60%以上投放当地,资金存量逐步实现60%用在当地。通过立法发挥保险分担风险、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及防范融资风险的功能。《决定》再次强调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明确农业保险配套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农业再保险等方式全方位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强化政府支持体系引导信贷资金投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组织,促进农村产权流动,缓解农村担保物不足问题。《决定》提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应推广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经验,推动土地、水域、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和农机具等农村产权的交易,既能推动农村产权的流转、集中,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又能将农村土地和房屋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货币资本,解决农村因信贷抵押物不足而贷款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在农村建立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引导投资方向,贴息贷款基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用于分担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奖励基金用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减免信贷相关收费,减轻金融机构和借款人负担。建议政府出台统一的登记、评估、抵押、担保收费标准,并清理有关中介机构,对办理担保抵押贷款的担保物,要减少评估、登记环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进一步改善信用环境,保护金融债权。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农村信用意识。司法部门要维护金融债权,加大金融机构胜诉案件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让金融机构放心、大胆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作者:邓亚平高文丽陶珍生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第四篇
1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1.1合作金融体系
美国农村的合作金融体系主要由联邦土地银行系统、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和合作社银行系统三大独立的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起初都是由政府出资、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组建,但随着政府资金的逐步退出,三大系统目前已经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根据美国有关农业信贷的法律规定,全美共有12个农业信贷区,每个农业信贷区都设有一个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由联邦政府的独立机构———农业信贷管理局领导、管理和监督[1]1)联邦土地银行系统。美国起初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其农业信贷资金主要依靠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美国联邦土地银行的设立彻底改变了美国没有专门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面。联邦土地银行下设若干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又由众多农场主出资组成。联邦土地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缴纳的股金(联邦银行合作社须向所在联邦土地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股金,以此取得会员及借款的资格)、发行联邦农业债券。联邦土地银行的资金用途主要是为个体农场主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2)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的结构与联邦土地银行系统类似,它是由12家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及其下设的生产信用合作社组成。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只对下设的生产信用合作社贷款,然后生产信用合作社再为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生产信用合作社与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的贷款对象基本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生产信用合作社可以直接向农场主提供贷款,而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只是协助其上级联邦土地银行办理贷款事宜;生产信用合作社提供的是中、短期贷款(1~7年),而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只是协助其上级联邦土地银行办理长期贷款(5~40年)。3)合作社银行系统。与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和联邦土地银行类似,合作社银行系统也是在12个农业信用区分别设立一个合作银行,但不同的是合作社银行系统还拥有一个中央合作银行。中央合作银行主要是对业务范围超过一个农业信用区的大生产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
1.2农业保险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体系是一种以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私营保险公司、保险人和保险查勘人为主体的多元化保险体系。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主要负责规则制定、风险控制以及监督稽查等,并不直接参与保险业务的经营;私营保险公司则在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指导和监督下承担农作物的保险业务;保险人和保险查勘人,可分为独立人员和私营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们负责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具体工作。在这种多元农业保险体系里,政府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法律支持、补贴支持、再保险支持和税收支持。①法律支持,《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为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②补贴支持,政府为承担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险补贴和业务补贴,并在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教育方面提供大量经费;③再保险支持,政府主要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等支持;④税收支持,按照《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所有税赋[2]。
1.3政策金融体系
由于农村金融是一个风险大、收益小的领域,一般逐利性的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参与进来,美国政府为鼓励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防止农村资金外逃而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为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5%以上的商业机构提供税收优惠、为涉农贷款的利率提供补贴等。美国的政策金融体系最大的特征就是政府背景,它主要是由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组成,其实质是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领导下为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并通过金融手段对农业发展进行适当调控。综上所述,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复合信用型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中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并存发展,同时这种金融体系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政策导向、法律支持和经济补贴。
2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地区,历史文化也颇有渊源,因此两国的农业发展条件较为相似。一方面,从自然条件上讲,两国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面积偏低。另一方面,从文化历史上讲,两国历史上农耕文化发达,都具有小农经营的历史传统,农村都以小农户为主要生产单位[3]。尽管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不够理想,但是日本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支持。因此,考察和借鉴日本发展农村金融的经验,对深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占据日本农村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民间的合作性金融和作为补充作用的政府的政策性金融。
2.1合作性金融体系
日本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依附于农业协同组织体系,是农协下属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具有独立融资功能的金融部门。日本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主要由最高层的中央政府所管理的农林金库、中间层的信用农业协同联合会(以下简称“信农联”)和最低层的基层农协构成。最高层的中央农林金库由信农联入股组成,信农联又由基层农协入股组成,基层农协再由农户入股参加。这三级组织之间并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完全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并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上级组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指导下级组织的运营。中央农林金库是日本合作性金融系统的最高机构,相当于合作性金融系统的总行,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各地信农联的资金活动,并承担向信农联提供咨询指导工作。中央农林金库的资金主要来源于3个部分:一是各地信农联的上存资金;二是其他农业团体的上存资金;三是通过发行农村债券而获得的资金。中央农林金库一般会提供高于普通存款的利率或奖励金来支持信农联的发展。中央农林金库的资金用途也主要是用于满足信农联的资金需求以及向农业相关企业发放贷款。信农联是都道县一级的农业协同联合会中经营信用业务的专门机构,作为日本农业合作金融体系的中间层,是连接中央农林金库和基层农协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信农联的资金来源于基层农协及其他社会农业团体的入股和存款,然后用这些资金满足基层农协以及相关农、林、渔业的团体的资金需求[4]。基层农协处于农业合作性金融体系的底层,由农户和其他居民及团体入股登记成立,与农户直接产生信贷关系,是与普通农户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组织。基层农协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会要求农户把农产品的销售款及从农协分到的其中一部分利润存入农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初只发放短期贷款的基层农协目前也开始发放长期贷款,并且其比例呈上升趋势。除了信贷业务,基层农协还可以从事农村保险、农产品供销等其他涉农业务。
2.2政策性金融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复合体系
日本农村的政策性金融主要由农林渔公库承担,是当时由日本政府依据《农林渔金融公库法》全额出资创立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的资本金、政府补贴和借款。它主要为普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领域,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日本实施的是一种类似政策性保障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提供保险补贴,农户每年的保险费用大约有一半以上由政府承担。总的来说,日本农村金融在二战后的60年时间内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综合起来合作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典型特征,日本政府在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法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和世界的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大量的补贴政策以及相关的专业机构专门服务于农业发展。目前,在法国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都是政府所有或者受政府控制的,主要有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银行等银行。其中,农业信贷银行是法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核心。
3.1农业信贷银行体系
法国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组织模式是典型的半官半民体制模式。根据互助主义和分权原则,该体系由地方农业信贷互助地方银行、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三级组成[5]。1)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是基层组织,由个人成员和集体成员入股组成,下设服务网络营业所,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合作金融特征,是合作性质体现最集中的环节,有充分的自主权。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备资金,推销国家信贷银行发行的库券,审核会员贷款。2)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区(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属于半官办性质,是各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法人代表,由若干地方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组成,在业务经营、人员选配、机构设置、利率调整等方面可以自主决定。3)中央农业信贷银行。中央农业信贷银行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法人总代表,是独立核算的官方金融机构,同时还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总理机关。中央农业信贷银行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但实行的是两级核算,总行为一级,地方银行和地区银行共同为一级。总行受农业部和财政部双重领导,其职责是参与制定、贯彻国家农业信贷政策,控制和协调各地区的农业互助银行的业务。
3.2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
法国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贷款项目,实行贴息优惠政策。法国政府通过向农业经营者直接发放贴息贷款,鼓励农业经营者积极向农业投资,并补贴优惠贷款利息与金融市场利率差额部分。地方(省)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是法国惟一享受政府贴息的银行。贴息资金由农业部从政府拨给的农业年度预算中统一支付给地方农业信贷银行。贴息贷款一般仅限于中长期贷款,在放款用途上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开支、投资生产设备和农民住房贷款。贴息贷款的期限、用途和数量都由农业部按照信贷原则确定,具体的放款办法由银行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该行放款章程确定[6]。每年的放款指标由总行逐层分配给省行和地方银行,至于具体关于贷款对象、贷款期限、贴息期限、贴息幅度都可以由经办银行决定。对购买土地的贷款,年轻农民的贷款期限最长是25年,享受贴息10年,而一般的农户贷款年限为20年,贴息7年,但扩大经营的农场主享受贴息只有5年。需要指出的是,贴息贷款只在一定贷款期限内享受贴息,而不是整个贷款期限。总的来看,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体系具有半官半民、上官下民、官办为主的特征。一方面,这种组织模式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与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相符的项目,都优先得到支持甚至贴息。另一方面,该体系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各级信贷互助银行独立性较小,受政府干预大,经营效益较差,国家财政补贴较大。
4美国、日本、法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法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考察和分析会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一些适应本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研究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一些适应中国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
由此可见,上述农村金融比较完善的国家,首先都是立法扶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形成了较为规范、有效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效果非常显著。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和《联邦信用社法》,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和《农林中央金库法》,法国的《土地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施指导了这些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引导农村金融走上法制发展道路。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使其在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保障这些机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因此,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是中国建立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刻不容缓的工作。
4.2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
农业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这都要大量的资金,并且风险大、周期长,加之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持力度。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是各个国家比较普遍的做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不仅需要直接设立政策性的银行和保险机构支持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还需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合作金融和激励商业性金融投入农业发展[7]。例如法国的半官半民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始终没有退出给予扶持的金融机构,同时还有贷款贴息优惠政策扶持农村金融的发展;日本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为辅的金融体系,由基层农协对会员的贷款免担保,并且贷款利息优惠比普通银行幅度大。这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措施,给予了金融机构和农民较大的成长空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政府的扶持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最有力支撑。当前中国涉农银行的支农力量总体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改变农村融资渠道较窄的现状。涉农银行除直接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之外,中国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等利益诱导方式来激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为“三农”服务,并将支持的重点投向科研、技术、环保和巨灾救济等方面[8]。
4.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保险体系
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农户的经济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各金融机构自身要注意风险管理外,建设完善的农村金融保险制度也尤为迫切。美国农村金融体系能健康稳定运作,与其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是分不开的。而针对中国当前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还不强的实际情况,很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预防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中国可以在政府的介入和中央银行的参与下,各个信用社共同入股组成相对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经营存款保险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它可以监督和检查参加存款保险的信用合作社的业务,对于那些出现信用危机的农村信用社给予紧急贷款或者无偿援助,保证存款人的利益得到全面的保护。当自然灾害导致农户没有能力归还贷款时,存款保险公司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从而减轻农业生产者的负担,消除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后顾之忧。
4.4发挥合作性金融的基础作用
国外的农村合作性金融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合作性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国家对农村资金投入的不足,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由于目前中国农民的金融意识还比较淡薄,农户间的贫富差距较大,要实行农村合作性金融有一定的难度。吸收前述各国的经验,在中国可以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建立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10]。一方面农村合作银行的组织结构既要坚持合作性的民主管理与弱势群体联合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又要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合作银行还可借鉴日本和法国的模式,通过自下而上逐级入股,自上而下提供经济服务,形成完备的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合作性金融是农村会员的利益共同体,宗旨是为会员服务的,其在吸收存款方面有很大优势。又因其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社员间对生产生活情况相互了解),信用交易成本较低,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融资风险。因此,发展农村合作性金融是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性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使得农村金融改革进入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将在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下高速发展。
本文作者:华东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第五篇
一、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切实解决贫困农户首贷难问题
1“.农金村办”——真正“接地气”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农金村办”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金融服务室”,搭建农户与金融机构连接的桥梁,“金融服务室”由村“两委”、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人员组成,协助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款催收、保险知识宣传、理赔现场勘验等服务,并按一定比例提成工作经费,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人员短缺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接地气”。目前,县内在167个行政村(含社区)设立了“金融服务室”,发挥其作为连接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利用当地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筛选,有效甄别“安全性借贷者”和“风险型借贷者”。截至2013年末,通过“金融服务室”累计为3.2万户农户办理贷款8.11亿元,小额贷款保险覆盖90%的贷款农户。2.农村信用体系——有效激活农民贷款需求的保障。信用体系的构建在于解决个体农户抵押担保物不足而造成的贷款难问题,是金融扶贫的有效手段。信用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把信用资本化,把社会责任加入到商业银行的业绩衡量标准。在信用评级时,以个人信用为保证,以信用品质和邻里关系及履行社会责任为侧重点进行评级增信;以系统自动生成的信用评级记录降低银行对农户的贷前调查成本;以整村的信用评级并通过“农金村办”模式降低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成本;以一次授信随贷随取的规则切实简化贷款流程,进而降低贷款门槛,有效解决贫困农户首贷难的问题。通过大力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解决农业生产资金周转难问题的有效路径——以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为抓手,在“一村一品”地方特色产业带动下,广大农户通过增强经济实力、累积信用记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进而提高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信用体系的良性循环机制。2011年10月,经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批准,田东县荣获“信用县”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信用县”。2013年,针对全县57个贫困村开展了“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将29个贫困村评为信用村,然后按照整村推进方式引导银行资金投入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再通过助农担保的介入和农户小额贷款保险的保障,有效降低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快速促进了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至2013年末,累计向4.7万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5亿元,其中累计向3133户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32亿元。3.资金互助社——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短期资金周转。尽管建立了农村信用体系,但仍然有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而又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从而无法获得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部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全县2010年开展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活动”,成立了20家“扶贫资金互助社”。扶贫资金互助社以财政投入15万作为初始资金,超过50户且贫困户占50%以上即可组成互助协会;每户会员费100-300元;每户最大贷款额一年期不超过5000元,年息5%即可获得微小额贷款帮扶。4.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抵押融资。2012年12月我县成立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交易中心的建立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资本,使资源变资产成为可能。通过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促进了农村产权和资金在农村的流转,实现农村产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山区农村,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贷等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农民资产实力。目前,全县的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为210.6万亩,涉及161个村的7.46万户、30.47万人。经估算,全县林农持有的林业总资产价值超过34亿元。如果按照70%折扣进行林权抵押贷款,至少可以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获得林权抵押贷款27亿多元,每户林农可增加3.7万元贷款。截至2013年末,全县已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业务交易57宗,交易额1.87亿元。5.“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金融机构更放心地给贫困农户贷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是田东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的一种贷款模式。全县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力发展“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竹农和蔗农将种植的竹子和甘蔗定向销售给本地龙头企业,企业将贷款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农户,最后回收农户种植的作物。这一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并对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前端环节——种植、收购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不仅满足了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更对上游客户提供延伸的涉农金融服务。若农户在种植竹子和甘蔗过程中需要向银行贷款,则银行根据农户与企业签订的保价收购合同(订单),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了首贷成功率,同时也能更加明确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的按时收回,降低了银行风险。
二、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确保贷款风险可控
目前全县积极引导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开展合作,构建多样化的立体支农模式,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1.探索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县政府根据涉农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专门用于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同时,积极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补偿涉农贷款风险。2.探索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对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有效分担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风险,有效激发了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信心。截至目前,偿付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坏账61.5万元、偿付资金互助社不良贷款8.8万元。3.探索开发使用多种保险、担保服务措施。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方式,在风险大的个体农户贷款中作用尤为突出。我县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如“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可以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同时,人寿保险公司田东支公司积极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如“新农合+小额人身保险”的模式,弥补新农合覆盖不到的保障范围,有效保证了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了自然原因导致的生产收入的波动性,间接保证了还款来源;人保财险田东支公司在2012年承保农村房屋、能繁母猪、香蕉、甘蔗、芒果等险种基础上,扩大竹子、水稻、养鸡等保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本文作者:王军工作单位:中共广西田东县委书记
第六篇
一、新农村建设下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概念和内涵
农村金融信贷存在明显的信贷配给问题,由于农户和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抵押物不足的缺点,加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正规金融向农村经济提供信贷服务面临较大的交易成本。面对逆向选择,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从农村中吸取资金,然后将资金投放到了城市工业和大企业,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置以及过度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金融体制的系统性缺陷,为了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在制度设计方面做出适时调整,“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2]。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该体系也称包容性金融体系。与传统的金融观不同的是,普惠金融体系体现了社会包容的理念,提倡应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群体和各种阶层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应将弱势群定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尤其是贫困地区、产业的农户、小型企业。普惠金融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金融权力,孟加拉学者、银行家尤努斯大力倡导这一理念,由此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随后普惠金融理念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普惠金融认为正规金融不应排斥穷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应将金融服务惠及到所有社会阶层和群体,让金融市场向所有地区产业和个人开放,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指出,农村金融发展要调整思路,要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通过创新金融体制,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有机结合的高效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特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农村金融的广覆盖。而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正好与现代金融体制的特征相吻合。不难看出,普惠金融制度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激发鼓励正规金融对农村信贷的投入力度
除了盈利性外,正规金融尤其是国有金融机构应向农村和小企业放贷倾斜,这也是国有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之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积极参与普惠制金融的构建。第一,建立和完善国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激励机制。以往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考核过于关注赢利指标,导致金融机构放弃了对农户和小企业的信贷,今后要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比如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其存款准备金可以适当降低,并减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控制,通过政策引导减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的顾虑。第二,解决正规金融机构对小企业信贷的“后顾之忧”。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风险较大,因此为了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向他们放贷,可以考虑在计算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时,对小企业农户贷款与其他类型的贷款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第三,拓展保险公司的功能和作用。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业务,鼓励各类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建立,积极开发农户和农民寿险和财险业务,开发适合普惠型的保险品种和工具,同时提高政策性农业农村保险的覆盖面,继续推行农业再保险业务。一方面,建立一个面向三农的,多样化的商业人寿保险体系。考虑到商业人寿保险经营成本较大,可以由政府对其经营成本进行补贴,发挥其农村再保险的功能,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源空间分配不均衡,金融资源和金融网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导致广大的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竞争,而且金融机构组织和业务雷同单一[3]。1998年,为了保大城市、大企业的金融扶持,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中撤并了三万多家金融网点,导致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覆盖面严重不足,农户和农民的正常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了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2005年中央政府发文要求各地县域地区设立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互助型农村金融组织,通过开展了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改革,大力培养小额贷款和保险机构,放宽了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提高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国有金融机构将农村金融网点向大城市集中地同时,应该鼓励和允许新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帮组弥补正规金融撤并后的空缺。进一步放宽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组织建立的门槛和试点地区。为了保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建立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监管,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和水平,降低服务中小企业和农业的成本,为三农提供便捷和实惠的金融产品。同时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引导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加快普惠型金融改革
发展农村普惠型金融体系的关键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只有保证一定的存贷款利差,金融机构才能弥补贷款成本[4]。但问题是,普惠型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一般都是小型企业和农户,他们的利率承担能力有限,所以需要财政政策给予扶持。一是对贷款的成本进行补贴。以往的做法是对小额贷款利率上浮,但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实行低息政策,将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列为各级政府财政的支出项目,由国家对这部分费用给予补偿。另外,进一步扩大贴息范围并完善贴息方式,贴息资金直接付款到借款人账户上,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加大税收优惠。对于提供普惠型金融服务的机构适当减少营业税及附加,对部分农村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免征所得税。三是组建普惠型金融专项基金。由财政资金中单列一部分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担保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对普惠型金融服务的参与。四是协调配合金融和财政杠杆。对于部分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国债建设项目,放大财政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小型企业和农户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最后,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担保融资体系。加快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出台,支持各类保险公司的组建,有效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修订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修订《物权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五、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信用担保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其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代偿能力有限,担保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担保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现实金融的需要。为此,《决定》指出,我国今后要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努力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加强政府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扶持力度。政府组建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因地适宜地开展农村信用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以农户和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由政府牵头,农户和企业入股组建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另外,鼓励商业行担保机构开发拓展农村地区的信用担保产品和业务,提高担保公司的盈利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协会组织创办针对小型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担保公司。其二,完善和拓展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散和风险共担机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从业人员素质以及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违规经营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严监督,保证其健康稳健发展。另外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档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努力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严厉打击农村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完善现有的农村企业征信体系,扩大征信对象将中小企业和农户自然人纳入到征信体系之中,为打击农村逃废银行债务活动提供信息平台。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我国国民信用意识淡薄,尤其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将银行贷款看成是财政救济款,拖欠贷款和逃废贷款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逃废银行贷款的宣传活动,切实在农村地区树立起诚信观念,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吴田工作单位:西安欧亚学院金融学院
- 上一篇:安全教育发展论文6篇
- 下一篇:农村金融体系缺陷及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