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21 06:13:15

导语:金融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兰考县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为例,思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分析表明:借款人的还款概率主要受贷款额影响,同时受授信成本约束;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主要受收益影响,同时受违约成本制约。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构建更系统的信用评级和奖惩机制,建立完善的基层信用服务系统。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博弈模型

引言

长久以来,农民信用观念落后、农村借款失信人较多、信用评级工作推广困难等因素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提出的普惠金融为如何使弱势群体得到正规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普惠金融理念早已深入中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实现金融服务可得性的政策措施。但如果没有信用体系的支撑,普惠金融就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信息档案平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与普惠金融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农村金融建设的重点难点,一直受到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提出应建立完整的农村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教育,信用信贷结合促进农民增收;有的学者强调当前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存在群众基础薄弱、缺乏相关法律保护、信用村镇未实行动态监管、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信用建设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困难、征信工作开展主体单一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杨小玲和陶可(2012)[1]指出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村企业失信严重、征信法律缺失是农村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虽然2013年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农民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建设开展主体单一、缺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问题仍比较突出。2013年以来,随着农村基础金融设施的逐步健全和普惠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刘晓柏(2014)[2]分析了吉安市“政府和人民银行统筹领导、统一信用评价标准、创新支农金融服务”的信用建设模式,指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担保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还有学者以平凉市“三信”建设为例进行分析,认为人民银行和地方各级政府联合领导、信用乡镇建设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用建设仍面临着农村刚性信贷需求不足、缺乏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等问题,指出应建立统一公认的信息共享平台;倪海鹭和袁磊(2018)[3]研究了徐州市“一县一品”的信用建设模式,认为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框架机制不适应、建设合力不足、政策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以上分析表明,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是农村金融工作的难点,但各地已创新出许多试点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其中,河南省兰考县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其“一平台四体系”模式实现了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共同发展,并在河南省22个县(市、区)进行推广,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因此,本文选择兰考县为案例,思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一、兰考县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

分析兰考县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现阶段已初步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模式,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共建,实现了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普惠通+普惠金融服务站,线上线下配合“一平台”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在2016年试点推行的“普惠金融一网通”服务。平台通过“普惠金融一网通”微信公众号,提供转账、生活缴费、贷款申请等金融服务和涉农补贴查询、金融网点查询等便民查询服务。该平台2017年10月升级为“普惠通”App。“普惠通”App具有普惠授信、金融超市、金融知识宣传等功能。“普惠通”App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触达能力,线上解决了村民金融服务单一的问题。为了改善农村金融网点缺乏和金融产品服务有限的情况,兰考县设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普惠金融服务站。县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可一站式办理普惠授信、农村产权抵押登记、权益保护等业务,并建立了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提供统一评价标准的信用评级服务,实现与金融保险机构信用信息共享。村级普惠金融服务站主要为村民提供信息采集和基础金融服务,并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普惠金融服务站了金融机构网点的部分职能,一方面让村民享受便利、丰富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信用建设和金融知识宣传活动的开展。2017年年底,兰考县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站行政村100%覆盖。

(二)多举措共建信用体系兰考县采用宽门槛授信,配合个人信用评级和信用村镇评选,实现信用信贷良性互动。先由村委会审核推荐,凡村民有正当生产经营项目且符合“三无”条件,提出申请就可获得免抵押担保、利率不高于6.75%的5万元普惠授信额度。金融机构在村民使用授信时采集农户信息,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降低了采集成本。为了解决村民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兰考县采用动态信用评级机制,根据信用等级调整贷款额度和利率,让村民切实体会到信用的价值。兰考县还开展了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选工作,对其给予资金、政策、项目上的支持,激发村民参与集体信用建设的积极性。兰考县同时设立了熔断机制,当村贷款不良率超过7%时,停止对该村的授信和贷款发放;当乡(镇)的不良贷款率超过5%时,停止对整个乡(镇)的贷款发放。村镇进行清偿整改后,金融机构才恢复贷款业务。尽管上述举措为村民建立了信用档案并提高了村民的信用意识,但对金融机构来说村民仍是风险很高的客户群体。为了解除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授信时的顾虑,兰考县依托风险补偿基金,创新设立“四位一体、分段分担”的风险分担机制,即按不良贷款率划分区间,不同区间政府、银行、保险及担保机构担责不同[4]。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业务时承担的风险,激发了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总的来说,首先兰考县通过“普惠通”App和普惠金融服务站构建了较完善的基层信用服务系统,线上配合线下能够为村民提供更为便捷多样的信用服务,为信用体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个人动态信用评级机制可以为信用良好的村民带来贷款额度和利率的奖励,使村民感受到信用的价值。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选更加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信用建设的热情,个人和集体信用建设形成联动。再次,县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提供统一评价标准的信用评级服务,并与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让多方享受到信用建设的成果。最后,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激发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风险熔断机制更是为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扩散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普惠金融借贷主体静态博弈分析

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差、村民缺少信用档案和历史履约信息等原因,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村民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不断提高。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可持续性,实现普惠金融持续发展需要农村信用体系支撑。农村信用体系通过为村民建立信用档案,记录历史信用信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从而帮助普惠金融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普惠金融参与主体金融机构和借款人(村民)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兰考县实际情况进一步思考,这对推动普惠金融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博弈假设借贷双方在进行判断选择时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作出以下假设。假设1:博弈的参与双方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均为理性经济人,其目的均为利益最大化。假设2:借款人不知道金融机构是否会进行放款,金融机构除必要的信息外不完全了解借款人收入等其他信息,即借贷双方互相拥有对方的不完全信息。假设3:当借款人有还款意愿时就代表其有资金需求。假设4:本文通过单次借贷博弈模型开展研究,即本文分析的是静态博弈。(二)博弈模型分析根据博弈假设,本次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假设借款额为M,利率为r,金融机构开展普惠授信的成本为C,借款人使用借款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为V,借款人不还款导致违约的成本为L。金融机构选择放款的概率为y,则不放款的概率为1-y;借款人按时还款的概率为x,则不还款的概率为1-x。博弈矩阵详见表1。

(1)当金融机构选择放款,借款人选择还款时,金融机构的收益为Br-C,借款人收益为V-B*(1+r)。(2)当金融机构选择放款,借款人选择不还款时,金融机构的收益为-B-C,即损失了本金和授信成本,借款人收益为V-L。(3)当金融机构选择不放款,借款人选择还款时,金融机构的收益为-C,即损失了授信成本,借款人收益为-V,即借款人有资金需求而没有获得资金导致收益损失。(4)当金融机构选择不放款,借款人选择不还款时,金融机构的收益为0,借款人收益为0,即借款人没有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没有产生授信成本。构的期望收益π1和借款人的期望收益π2:π1=y*[x*(Br-C)+(x-1)*(B+C)]+(1-y)*(-Cx)π2=x*[y*(V-B-Br)+(y-1)*V]+(1-x)*[y*(V-L)]因为在该博弈模型中金融机构和借款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所以他们都会选择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分别对x和y求一阶偏导并让其为0可得收益均衡点,即最优行为选择。􀆟π1􀆟y=x*(Br+B+C)-B-C=0􀆟π2􀆟x=y*(V-B-Br+L)-V=0解得x=1-Br/(B+C+Br);y=V/(V-B-Br+L)因此,可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最优放款概率y和借款人的最优还款概率x,即该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点。通过结合兰考县实际情况对上述纳什均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借款人的还款概率x=1-Br/(B+C+Br),由于兰考县普惠授信规定贷款年利率不得高于6.75%,贷款利息Br对x影响很小,因此x主要受贷款额B的影响,即贷款额B越大,借款人还款概率越高。同时金融机构开展普惠授信的成本C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概率。现阶段兰考县普惠授信初始额度为5万元,并会随借款人信用等级的提高而提升额度,因此借款人的还款概率会不断提高。目前兰考县村民信用档案建档和信用评级工作主要是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入村入户开展,授信成本C较高,有利于提高借款人还款概率x。未来在实现村民信用档案全覆盖后,授信成本会减少,普惠金融业务可以逐步实现商业可持续(Br>C),进而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长期开展。

(2)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y=V/(V-B-Br+L),即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y主要受收益V的影响,借款人利用借款生产经营的收益V越大,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越大。同时违约成本L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借款人进行还款。2017年兰考县GDP增长率达9.5%,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8.8%;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新兴电商产业迅猛增长,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3亿元。可见兰考县增长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大,代表借款人利用借款生产经营获得的收益V会更多,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放款概率y。相较于城市居民,村民的违约成本除个人失信导致的经济和声誉损失外,还包括激励力损失。在农村关系型社会中违约行为会通过“闲言碎语”传播,增加了潜在声誉成本。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建设给予了个人参与集体信用建设的激励力,可以进一步制约借款人。综上所述,首先借款人的还款概率x主要受贷款额B的影响,同时受授信成本C的约束。兰考县个人动态信用评级机制可以不断提升信用良好借款人的贷款额度,从而提高还款概率。在完成村民信用评级和信用档案建设后,授信成本C会不断下降,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其次,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y主要受收益V的影响,同时受违约成本L的制约。兰考县实现了金融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借款人收益V增长。这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另一方面使村民切实得到收益,帮助转变村民的信用观念。博弈分析表明,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带领农民实现增收,并联合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的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要注意该博弈分析为静态博弈模型,信用体系长期建设仍需要信用服务系统的支撑。

三、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领导职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联合组成领导系统,统筹领导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担保机构、村民等参与主体,形成更强的建设合力。另外,政府要带领村民实现地方经济增长,改善农村投资发展环境,让村民切实得到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收益,使其主动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构建更完整的信用评级和奖惩机制要实现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需要构建更完整的信用评级和奖惩机制。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统一信用评级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体现各地方发展差异的附加指标,构建更完整的信用评级机制。政府和金融机构还应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信用奖励,给予急需资金的村民更高的贷款额度,给予资金充足的村民更多的利率优惠,使信用奖励落到实处。同时,继续加强信用村镇建设,保证评选信息的动态更新。针对违约失信情况,成立专门部门进行追偿清缴工作,建立失信黑名单并进行公示,增加违约成本。

(三)建立完善的基层信用服务系统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环境差等问题,迫切需要不断完善基层信用服务系统,通过长期开展信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逐步培育村民的信用意识。同时,基层信用服务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村民信用信息的收集更新,以切实保障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小玲,陶可.转型时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J].征信,2012(3):60-63.

[2]刘晓柏.吉安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4(11):63-65.

[3]倪海鹭,袁磊.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J].征信,2018(10):39-42.

[4]粟勤,孟娜娜.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操作:由豫省兰考生发[J].改革,2018(1):

作者:饶思原,李泽建,王佳惟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