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学课程资源研究
时间:2022-01-22 08:32:02
导语:高职金融学课程资源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数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中均有一门核心课程《金融学》,部分学校为之建设了多种教学资源,但是成本较高,利用率较低,且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高职院校之间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共享意识淡薄、共享机制不完善使得资源得不到推广和充分利用。若高职院校之间联手合作,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既发挥各校金融学教师的特长,又能分享种类多样的教学资源,可谓事半功倍。
一、当前高职院校《金融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弊端
1.建设成本较高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独立开发《金融学》课程资源往往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开发该资源的单位成本之所以较高,是因为没有专业化的分工,没有团队成员形成的合力,没有较多的受众。碎片化的资源建设难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难以降低资源的制作成本。2.利用效率较低很多高职院校《金融学》课程资源仅应用在授课的班级,而没有在全校和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使用。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化且各具特色的资源菜单,如果没有风格各异的创作教师队伍,就难以吸引学生持续性学习,难以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学习该资源的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学员之间的交流,越有利于形成有价值的修改意见。3.重复建设较多不同高职院校及其教研室之间缺乏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发挥很好的组织作用以合理分配资源。这样,不同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缺乏长期规划,各自就《金融学》相同或者不同的主题进行立项、建设资源,这就难免重复建设,浪费了宝贵的教科研资源。重复建设较多,就没有足够的人力与物力去争创特色,也就没有多样化资源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4.特色与创新较少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建设了一些《金融学》课程资源,但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或科研部门的任务,而没有持续的动力机制,这些资源往往缺乏鲜明特色,缺乏新颖性。比如有的微课仅仅是微小而已,没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呈现方式上开拓创新;有的精品课程虽然电子版内容齐全,但多是教材搬家,没有结合金融行业的最新进展而展开教学。整体上,传统资源较多,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没有优势教师资源的通力合作,以及在学校对当前的评价标准中新颖性所占的权重很低。
二、高职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的目标
1.种类多样为了满足多所高职院校师生教与学的需要,金融学课程资源应当种类多样,既要有理论的系统精讲,也要有金融实训的方法展示;既有内容丰富深入的专题性系列讲座,也有短小精悍且别致的微课。有的资源适合在教室中展示、学习、讨论或训练,有的适合线上学习、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学习。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元化菜单,方便学生各取所需,也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增进其学习的深度。2.特色鲜明金融学课程资源要结合教师特长,结合专题特点,结合金融行业的动态变化,结合移动学习方式而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特色可以体现在教学理念、内容、手段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只有特色鲜明才有吸引力,才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使用,才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相反,没有特色的资源将难以被学生青睐,难以产生社会效益。3.兼顾理论与实践金融学既有很完善的理论体系,也对应了一系列金融技能,这就要求课程资源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要有理论的知识串讲、案例汇编等,也要有金融实训的多个模块。比如,关于证券投资,除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培训视频外,还应有仿真模拟买卖及竞赛活动的相关指引以满足提升投资技能的需要。正如国外AnneKhaled,JudithGulikers,HarmBiemans等(2014)研究认为,仿真模拟训练要关注真实性和学生的选择权以促进职业特色课程的创新。当学生选择了、参与了实训活动,他的相关技能必然渐趋熟练,对其发展兴趣和未来就业大有帮助。4.满足混合学习模式的需要为了适应时展,金融学资源建设应满足混合学习模式的需要。混合式学习是各主体将学习的方法、策略、平台、环境、媒介和传递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包括正规与非正规、自主与协作、线上与线下、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等方面的混合以实现泛在学习及其效率的最大化。如果能将这些方式灵活组合,将大大促进学生学习金融学的个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满足他们更新金融知识、提升金融技能的持续性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在共建金融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式、平台与环境的差异化特征,以实现顺利共享、快捷共享。
三、高职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的策略
1.加强金融教研室间的深入合作高职院校金融教研室之间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入合作,包括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开展金融实训活动和共建网上交流平台以及营运管理平台等。这些活动往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增进了解、取长补短、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以促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就其交流的平台而言,两校或者多校可以共同组建金融名师工作室,举行教研室联合研讨会议和网上各类交流活动等等。在交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营运管理平台。骆志芳(2015)主张在《金融学》精品资源共建共享中要建立统一的营运管理平台,建立宣传、推广、评价和管理平台,使共享程度和效果、效益达到最大化。共享资源为教师共建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使合作、共建、共享形成良性循环。2.系统构建《金融学》的资源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所高职院校的共享需求,也为了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高职院校构建的《金融学》资源体系必须相对完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共同协商、统筹规划和逐步推进。首先,在调查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把《金融学》分为若干单元,主要包括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体系、货币供求与政策、国际金融和金融监管等等,然后不同教研室和教师合理分工,开发相应的资源。其次,结合金融技能的训练要求,相关人员要开发出不同主题的训练资源,使受训者对银行业务、金融工具、证券投资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从资源的表现形式上说,资源体系包括教材、教案、课件、视频和微课等。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资源数量的增加,每类资源可以按照难度系数分为很难、较难、适中、较易、很易,以便学生自由选择。3.发挥教师特长共同开发特色资源不同教师的特长、兴趣与研究方向不一样,其承担的资源建设任务也就应当各有侧重,通过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共同创新以完成高水准的教学资源建设。为此,相关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结合金融学的内容与特点,设计出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具体说来,有较深的理论功底的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授金融的理论知识;有金融企业的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开发金融训练的有关资源或电脑程序;擅长证券投资的教师,可以建设相关资源引导学生熟悉证券投资的知识与技巧;擅长动漫制作、音频视频录制与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可以根据设计者的要求完成多媒体资源的制作。教师们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保障共建资源有分量、有内涵、有特色。4.基于金融业务需要合作开发实用性资源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存在着巨大的机会和风险,因此普及金融知识尤为必要。该项教育应基于金融业务需要,开发实用性强的资源,使金融教学实现“靶向化”,帮助高职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投资活动,并实现从学校到金融企业的“无缝衔接”。除金融基础知识外,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金融行业的业务统计结果进行处理,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开发一些实用且有趣的资源,找出问题、给出对策。正如国外SimonN.Leonard,RobertN.Fitzgerald,GeoffreyRiordan(2016)认为职业教育要面向研究人员、专技人员和雇主等去思考教育本质和“解决方案”,特色课程、复杂课程的开发要注重持续性和前瞻性。结合金融业的最新发展,丁杰(2015)主张为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金融人才,必须要在《金融学》课程改革中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因此,《金融学》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职业和金融岗位的现实需求而展开。比如,针对于股票、期货与期权等交易方式,金融教研室可开发一些网页版或手机版金融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寓教于乐;或者联合当地证券公司利用模拟证券投资比赛的软件,让学生参与竞赛,寓教于赛。实用性资源的共享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提升金融技能,为其将来就业与投资积累经验。5.基于移动学习方式共建共享丰富的线上产品移动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其便捷性、即时性、可选性和低成本性比传统面授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金融学资源体系较为完备的情况下,要重点开发丰富的线上产品。线上产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标题要醒目且吸引人;内容要结合金融案例、金融动态;表现形式要活泼,短小连贯,以视频为主要方式,要丰富微信公众号资源、微课资源。在资源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移动学习、混合学习以优化、提升资源共享的效果。为此,网络平台需设计分类列表,公布学习导航图,随时更新资源点击人气指数。学习者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评价、交流或提出改进建议,为参与者提供思想与智慧碰撞的机会,从而使《金融学》的网上学习更富成效。6.通过资源共享的反馈信息促进资源的更新与重建共建资源是为了共享资源,为了更好地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那么收集相关信息以了解资源的优劣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资源的使用率、点击率、评价等级、有效学习率、调查反馈表中的详细评价与建议以及同行专家评估结果等信息去客观评价资源的优劣,然后将信息反馈给资源的作者或者创作团队,以便后者更新、重建,或在以后类似资源建设中吸取经验教训。当使用者较多时,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利用其基于行为数据的强大预测功能,对学习者未来需求进行趋势评估,并给出动态化的“资源套餐”。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队,应当遵循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请他们完成更多的资源建设任务,并分享其成功经验。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教师特长,结合金融业务需要,结合移动学习方式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高职院校构建新型的校际合作关系提供一个最佳的时空交汇点,实现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供给。
作者:童元松 单位:无锡开放大学
- 上一篇:试论金融学大数据思维的运用
- 下一篇:金融危机黄金价格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