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25 04:40:00
导语: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金融危机引发的争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备受FASB和IASB所推崇的,很多国家也开始在准则制定中引入公允价值。但随着美林、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的相继倒下,全球恐慌性的金融危机从2008年的9月下旬开始蔓延,随着金融危机从华尔街到全球越演越烈,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不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危机就无法消退。然而会计界人士和一些业外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本作者也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的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2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仍然存在
2.1理论根源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能改变或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进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因此,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即向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提供对他们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对于“有用性”各个会计组织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作的系统阐述。首先,他们认为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其次,决策有用性还要求会计信息能反映其所应该反映的问题,做到不偏不倚,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的标准。
加拿大会计学家斯科特教授阐释了两种以决策有用为目标的财务报告思想: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将决策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希望会计人员提供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作出风险更小的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的决策。因此,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应进行充分披露。以信息观为指导,财务会计理论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侧重于提供赢利信息的会计模式。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信息观的不足日益凸现,使得更多的人要求采用计量观提供会计信息。计量观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在合理保证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将公允价值引入财务报表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业绩。计量观着眼于通过改变企业计量属性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通过公允价值信息,用户可以了解企业当前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2.2现实条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部份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此,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9月正式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该定义保留了以前对公允价值定义中的交易价格,阐述了交易价格是在有序交易中,市场交易者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交易者的角度考虑,并假设交易在计量日发生。
公允价值与其说是一种计量属性,不如说是一种计量目标,公允价值会计旨在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如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等。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不偏不倚地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而反映现实结果不应被混淆为制造了波动。
3调整公允价值会计操作的必要性
3.1不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国际会计准则39号还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均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可见,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
3.2在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因此,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4如何应对危机
4.1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作为会计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从而督促企业做好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工作,同时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等入手,加大对企业和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力度。审计人员应熟悉公允价值审计的相关知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的评估结果也可以作为审计证据的一部分,但审计人员应当对专家的专业能力做出评估,以确定其有进行公允价值估价工作的能力,并且还应该对其估价的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
4.2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活跃市场环境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条件下,由于交易活跃与不存在私人信息,因而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即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就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交易,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活跃市场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外部条件。
4.3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准则仔细分析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到: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有一个原则是“适度引入,谨慎运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它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然而,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即使是运用得十分娴熟的西方国家,也还需要对其重新认识。在公允价值计量刚刚起步的中国,对其运用尤应谨慎,在密切关注国际上关于会计计量的理论、实务和准则规范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充分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状况以及会计计量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4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允价值准则“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在此次危机中暴露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即该准则会放大资本市场的风险,而当市场泡沫破灭时又加重危机,因此需要研究的是当市场处于极端状态时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危机过后,对“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重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国际上SEC已牵头美国联储局和财政部进行相关的研究。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属于新兴市场,存在着较多的特殊情况,着手研究如何发挥会计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其在理论上代表着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值得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难免有缺点,必须参照国际先进会计理念,及时理顺相关问题。当前公允价值正处于争议之颠,也许这也正是一个研究的契机。
4.5设立全面收益表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可能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表中年度净资产变动额与利润表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净收益不一致的勾稽问题。建议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也可以增加一张类似国外的全面收益表作为过渡,对那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以确认。外部信息使用者在通过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收益的比较并结合现金流量表,能够更加深入完整了解公司当期经营业绩,防止或减少公司内部的盈余操纵,从而增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4.6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外,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总之,从发展的眼光看,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必然趋势。理清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应用,为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方法和保障,也是会计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基础设施作用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熊丽.对我国重新引采用公允价值的动因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6(6)下.
[3]徐琣婷,姜小华.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合并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9)上.
[4]张莉.公允价值本质刍探[J].金融会计.2006(7).
[5]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2008-10-20.
摘要: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饱受争议,有关公允价值形成的基础及其调整的必要性,如何应对危机,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应对危机
- 上一篇:消费信用制度研究论文
- 下一篇: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