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重要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4 04:19:00

导语:金融改革重要性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改革重要性研究论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近年来实行的大规模单一的引进外资、边缘化内资的金融改革措施,导致大量金融资产流失,增加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金融改革要把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放在首位,应该探索新的改革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金融改革引进外资金融安全

一、金融安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也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资产流失严重

原因有三:一是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如何评价引进外资的得失,第一个要看的就是双方如何定价。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价格为每股1.86元,美洲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是每股1.17元。苏格兰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价格为每股1.22元,工商银行的定价只有1.15元,“价格越来越低”。不仅要按照净资产来算股权出让价格,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以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海尔的品牌价值560亿元,这几家银行从规模和营业额都大大超过海尔,这里面就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样,我国的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有着特殊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际的市场价值往往高于用净资产等简单指标衡量的价值。在中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二是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在外资入股的谈判中,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水平等指标压低收购价格,而中资银行也往往出于不同的考虑而被动地接受低价。究其原因,国有银行出让股权定价不高,一是因为银行改革还要付出很多制度成本,二是背后的文化沟通和博弈。比如,外资金融机构看到国有银行急切地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且条件苛刻,需求很大。便借此要挟我们,引发博弈。中国的商业银行要在2006年年底之前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在短时间内提高治理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引人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似乎已经成为必由之路。反过来,国内的企业或是资金不足,或是很难帮助银行改善治理结构,在这场投资热潮中似乎被边缘化了。以至有人疾呼:中国的银行能卖给老外,为什么不能卖给中国人?三是国人已付出巨大成本。在剥离不良资产之前,恐怕没有哪家外资机构愿意购买国有银行的股权。如今,经过几次剥离和注资的国有银行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是外资机构热衷参股国有银行的一个重要背景。外资这个时候以不高的价钱进入已经很干净的国有银行,可以说是“坐享其成”。毕竟。中国的银行可以享受高达3厘的利差收入,盈利能力是可观的。国内银行剥离数万亿不良资产。背后是全社会付出了代价。核销坏账之后的国有银行得以轻装上阵,未来的利润有了保证。这时候让外资进来坐享其成。很不公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几乎国内所有的银行都将把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

(二)外资在我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

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1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

近来“回归A股”之旅的建行,被机构普遍认为发行价格会超过7元/股,这对最初入股建行的外资美国银行来说,意味着有至少8倍以上的账面收益。按照建行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协议,第1个人股的美国银行除了直接以1.15元购股以外。还被授予一大笔认股期权。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可以通过期权购入的股本数目总数应该52.70714亿股。根据期权的价值规律,这份长达5年的期权协议有可能为美国银行提供难以预测的获利机会。

世界银行一份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揭露了冰山一角:新股发行定价严重偏低意味着国家损失。该报告毫不客气地说,原始股投资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数原始股都被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大投资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从中获益。

撇开定价高低不说,在“配售到原始股的”机构投资者之前进入这些银行的外资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世行报告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外资的定价上。

经过汇金注资、财务重组后的建行,现在被认为是4大银行中资本庞大、净资产质量高、盈利能力强、收益回报高,并且具有垄断经营资源的国有商业银行,但在它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却定价极低,当时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为区区0.94元港币。

中行、工行也没有避免入股价格过低的命运。2006年。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行,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此后,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共投资中国银行51.75亿美元,入股价格1.22元。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未能逃脱低价“宿命”。2003年底进入深发展的新桥以12.18亿元就掌控了一家总资产3800多亿元的银行董事会。以后,新桥在不到3年时间内在深发展上的账面利润已经超过100亿元。兴业银行引入恒生银行、IFC等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为2.7元,而以兴业近期的股价计算,仅恒生银行的账面收益就高达350亿。2004年平安香港上市前,通过定向增发进入的汇丰获得超过1000亿元的账面利润。

三、金融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在防止经济殖民化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避免金融领域的殖民化趋势

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警惕一切旨在使中国经济殖民化、拉美化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全民特别是掌控大量经济资源的领导干部树立起经济主权意识。

(二)必须认真考虑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趋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因素,重视把握对外开放的时间和节奏

在现阶段,需要及时制止各个金融机构竞相甩卖金融企业股权的现象,避免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名,通过鼓励外资参股控股金融企业的制度和规定,主动地为外资进入中国进行人民币升值套利提供便利。

(三)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把“外资引进来战略”和“内资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本土资金“走出去”比“外资引进来”难度大得多,受到重重阻拦。因此,特别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作为对等的条件,中国汇金公司也可以入股苏格兰皇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近年来实行的大规模单一的引进外资、边缘化内资的金融改革措施,导致大量金融资产流失,增加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金融改革要把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放在首位,应该探索新的改革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金融改革引进外资金融安全

一、金融安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也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资产流失严重

原因有三:一是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如何评价引进外资的得失,第一个要看的就是双方如何定价。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价格为每股1.86元,美洲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是每股1.17元。苏格兰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价格为每股1.22元,工商银行的定价只有1.15元,“价格越来越低”。不仅要按照净资产来算股权出让价格,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以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海尔的品牌价值560亿元,这几家银行从规模和营业额都大大超过海尔,这里面就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样,我国的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有着特殊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际的市场价值往往高于用净资产等简单指标衡量的价值。在中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二是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在外资入股的谈判中,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水平等指标压低收购价格,而中资银行也往往出于不同的考虑而被动地接受低价。究其原因,国有银行出让股权定价不高,一是因为银行改革还要付出很多制度成本,二是背后的文化沟通和博弈。比如,外资金融机构看到国有银行急切地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且条件苛刻,需求很大。便借此要挟我们,引发博弈。中国的商业银行要在2006年年底之前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在短时间内提高治理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引人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似乎已经成为必由之路。反过来,国内的企业或是资金不足,或是很难帮助银行改善治理结构,在这场投资热潮中似乎被边缘化了。以至有人疾呼:中国的银行能卖给老外,为什么不能卖给中国人?三是国人已付出巨大成本。在剥离不良资产之前,恐怕没有哪家外资机构愿意购买国有银行的股权。如今,经过几次剥离和注资的国有银行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是外资机构热衷参股国有银行的一个重要背景。外资这个时候以不高的价钱进入已经很干净的国有银行,可以说是“坐享其成”。毕竟。中国的银行可以享受高达3厘的利差收入,盈利能力是可观的。国内银行剥离数万亿不良资产。背后是全社会付出了代价。核销坏账之后的国有银行得以轻装上阵,未来的利润有了保证。这时候让外资进来坐享其成。很不公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几乎国内所有的银行都将把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

(二)外资在我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

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1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

近来“回归A股”之旅的建行,被机构普遍认为发行价格会超过7元/股,这对最初入股建行的外资美国银行来说,意味着有至少8倍以上的账面收益。按照建行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协议,第1个人股的美国银行除了直接以1.15元购股以外。还被授予一大笔认股期权。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可以通过期权购入的股本数目总数应该52.70714亿股。根据期权的价值规律,这份长达5年的期权协议有可能为美国银行提供难以预测的获利机会。

世界银行一份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揭露了冰山一角:新股发行定价严重偏低意味着国家损失。该报告毫不客气地说,原始股投资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数原始股都被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大投资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从中获益。

撇开定价高低不说,在“配售到原始股的”机构投资者之前进入这些银行的外资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世行报告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外资的定价上。

经过汇金注资、财务重组后的建行,现在被认为是4大银行中资本庞大、净资产质量高、盈利能力强、收益回报高,并且具有垄断经营资源的国有商业银行,但在它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却定价极低,当时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分别斥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购进了建行9%和5.1%的股权,每股定价仅为区区0.94元港币。

中行、工行也没有避免入股价格过低的命运。2006年。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行,收购约10%股份,收购价格1.16元/股。此后,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共投资中国银行51.75亿美元,入股价格1.22元。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未能逃脱低价“宿命”。2003年底进入深发展的新桥以12.18亿元就掌控了一家总资产3800多亿元的银行董事会。以后,新桥在不到3年时间内在深发展上的账面利润已经超过100亿元。兴业银行引入恒生银行、IFC等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为2.7元,而以兴业近期的股价计算,仅恒生银行的账面收益就高达350亿。2004年平安香港上市前,通过定向增发进入的汇丰获得超过1000亿元的账面利润。

三、金融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在防止经济殖民化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避免金融领域的殖民化趋势

在现阶段,我们需要警惕一切旨在使中国经济殖民化、拉美化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全民特别是掌控大量经济资源的领导干部树立起经济主权意识。

(二)必须认真考虑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趋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因素,重视把握对外开放的时间和节奏

在现阶段,需要及时制止各个金融机构竞相甩卖金融企业股权的现象,避免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名,通过鼓励外资参股控股金融企业的制度和规定,主动地为外资进入中国进行人民币升值套利提供便利。

(三)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把“外资引进来战略”和“内资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本土资金“走出去”比“外资引进来”难度大得多,受到重重阻拦。因此,特别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作为对等的条件,中国汇金公司也可以入股苏格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