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演变和发展趋势3篇

时间:2022-05-04 02:57:41

导语:金融风险的演变和发展趋势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风险的演变和发展趋势3篇

第一篇

一、国内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枢纽,处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只有采取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才能有效的促进该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金融系统中资本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不断提升,通过发挥资本市场自身的优势,加大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管与分析度,可以有效的将金融风险想横向进行分散,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反面效应就是会产生盲目性投资等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一些旅美学者将这一理念引入国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80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研究与应用有关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越来越多,2008年由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启了对中国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序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趋势

1.金融风险理论多元化发展金融风险管理一开始始于保险界,其他领域的研究很少。受此影响,当时的金融风险管理针对的仅仅是纯粹的风险,这导致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使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受理解力与认识力的影响,以及其所处的行业与研究领域的不同,导致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金融风险管理论迅速发展的路径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的金融风险管理进入萌芽阶段,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的不稳定性,减少企业的损失,各企业开始成立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当时主要依靠保险手段进行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大事件主要有:雷曼兄弟破产、安然事件、美国汽车之城破产等,这些都极大地催化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正向着缜密性的知识体系发展,重视理论分析,缺乏实际应用研究,因此,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还需要有关学者的继续努力。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1.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树立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文化来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就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对日常的工作进行审查,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本主义逐渐地在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用三句话对“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行归结,既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和共创繁荣和幸福。采用以人为本的全员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减小风险发生的机率。

2.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

目前,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多数金融企业首先选择的一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方法。金融企业通过规范业务与管理流程,一方面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事故资料与记录的分析,逐步提高风险控制与识别的科学性,受金融风险可变性的影响,风险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另外,金融企业还通过创新金融风险计量,采取挖潜资本和监控风险两种方法,最大化的实现金融风险事故的规避。

3.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

为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国家将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如向专业化、集中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优化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考核制度,理顺前、中、后台关系,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多层次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更加有效的预知风险的存在,及早的做出应对措施。首先,向集中化、专业化发展,在对方案进行调研与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上,专业的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共同配合,通过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明确业务界面、操作流程以及实施步骤。其次,理顺前、中、后台关系,前、中、后台职责分工应合理、清晰,较好适应了科学、系统管理的要求。第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第四,建立内控考评体系,完善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市场管理与监管部门应增强政策预期透明度,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参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深,金融风险管理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应从金融风险管理的演变发展趋势的研究出发,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尽可能的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企业的安全可靠,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吴丹张晓悦工作单位:山东枣庄西华贸易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导论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广泛而有效率的信用活动即金融活动的支持,以保障持续增加的产业资本投入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其发展总体表现为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升等。本研究从金融总量扩张、金融结构优化及金融效率提升等角度构建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模型,考察分析中国金融规模成长、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效率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弥补了以前文献多从定性角度分析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足,而且也尝试对当前研究仅关注金融发展或金融体系的某一方面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的构建

(一)金融发展衡量指标的选择

1.金融规模指标

根据我国对于货币层次的划分,反映金融规模的指标有M1/GDP、M2/GDP等,M1/GDP这一个指标更多反映的是交易职能,而无法体现金融连接储蓄与投资的中介功能。虽然M2/GDP能够克服M1/GDP指标的缺陷,但是未能消除金融规模中的反映交易职能的货币部分。因此,我们综合两者的优点,选择(M2-M1)/GDP指标作为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

2.金融结构指标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拟采用金融工具结构作为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金融工具结构一个方面较好体现与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个性;另一个方面数据比较容易搜集。由于企业融资来源渠道主要有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而且从理论上来讲股权融资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这里选用境内股票筹资增加额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来测评,其计算方法按照为境内股票筹资增加额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值来衡量。比值愈大,表示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愈大,反之,则愈小。

3.金融效率指标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有宏观金融效率,包括货币政策效率、货币量与经济成果的比例关系、金融市场化程度和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储蓄的效率等几个方面;微观金融效率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金融机构的资本创利水平、金融机构资产盈利水平、金融机构人均资产持有量、金融机构人均利润水平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资产质量;金融市场效率包括货币市场效率和证券市场效率。为了反映银行中介与证券市场的综合效率,我们用储蓄投资转化率来测度金融效率,即广义的储蓄额转换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广义的储蓄包括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储蓄和投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资金。而且,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宏观金融效率、金融市场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的定义有多么不同,其目标指向都是提高资本的形成与配置效率,即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是金融效率提升的基本目标。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衡量指标的选择

为了在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反映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变化趋势,我们选择高技术产业①增加值与GDP比值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衡量指标。

(三)模型的构建

LnHGtn=B0+B1LnHLtn+B2LnFEtn+B3LnFSTtn+B4lnFSCtn+εtn为研究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选择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作为模型的因变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等三个指标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同时,根据索罗模型,考虑到就业人员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选择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指标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HGtn表示第t年第n季度的高技术产业GDP占该季度全国GDP的比值,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FSCtn表示第t年度第n季度的金融规模衡量指标,指标计算式为(M2-M1)/GDP;FEtn表示第t年度第季n度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作为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FSTtn表示第t年度的第n季度的境内股票筹资增加额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值,作为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HLtn为第t年度的第n季度的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εtn是随机扰动项。模型之所以采用双对数形式,一是可以直接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二是可以消除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性。模型中各变量数值都是剔除了当年物价因素以后的实际数值。

三、中国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6—2008)》;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等衡量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08)》;金融结构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年鉴(1994—2008)》。

(二)单位根检验

如果用非平稳序列来建立模型,就会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即尽管基本序列不存在任何关系,也会得到回归模型。因此,要建立模型,首先必须进行随机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下面我们采用ADF检验法。在进行ADF检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必须为回归定义合理的滞后阶数;二是可以选择常数和线性时间趋势,这方面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来确定。对各变量序列进行ADF检验,表1给出了平稳性检验结果。从表1可知,各变量序列在10%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但各变量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0%水平下均平稳,即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尽管单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确是平稳的。协整分析涉及的是一组变量,他们各自都是不平稳的,但他们一起飘逸。这种变量的共同飘逸使得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线性关系,因而使人们能够研究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关于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和估计,目前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模型,包括Engl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由于Johansen极大似然法可以根据协整秩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在本文中我们就采用此方法来判定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Johansen极大似然法的分析框架包含有五种情况:序列没有确定性趋势且协整方程中无截矩;序列没有确定性趋势且协整方程中有截矩;序列有线性趋势且协整方程只有截矩;序列和协整方程中都有线性趋势;序列有二次趋势且协整方程中有线性趋势。上述五种检验方法严格递减,我们采用第三种情况来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即各变量序列有线性趋势且协整方程只有截矩。Johansen极大似然法包括Trace检验法和Max-Eigenvalue检验法两种方法。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Trace检验表明在5%水平下有四个协整方程,Max-Eigenvalue检验法认为在5%水平下有两个协整方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经过标准化的协整向量(LnHG,LnFE,LnFSC,LnFST,LnHL为(1.000000,-6.913336,-3.366746,-0.149427,-1.697209)。因此,长期均衡方程可以写为:εtn=LnHGtn-6.913336LnFEtn-3.366746LnFSCtn-0.149427LnFSTtn-1.697209LnHLtn并对系列εtn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是平稳序列,协整方程的成立得到验证。说明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高技术从业人员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协整系数来看,金融效率提高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提高6.9个百分点,即从长期来看,金融效率的提高,通过提升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水平,能有效地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模型的t检验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同样,金融规模的扩张,产业可融资源随之也大幅提升,进而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资金保障,金融规模扩大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增加3.4个百分点。从上面的协整系数可以看到,金融结构优化程度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0.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增加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1.7个百分点,这表明了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由于我国金融结构的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因此这种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地显现出来。而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也有着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四)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协整分析得出的结论只能表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因此也只能说明它们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能说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即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领先-滞后(lead-lag)关系则并没有给出。Granger因果检验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并能够定性的检验出这种领先-滞后关系是单向还是双向的。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型的相关数据,我们分别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及控制变量之间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EVIEWS软件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金融发展现阶段来讲,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是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及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增加或提升的Granger原因。而金融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互不为对方变化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金融规模、效率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而金融结构的变化对高技术产业并没有显著的引导或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我们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的三个衡量指标,即金融效率、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协整检验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从长期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均衡化的向量表明他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现实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金融支持通过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升等路径,渗透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金融效率与金融规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在现有条件下,金融总量规模的扩张和金融效率的提升是目前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这并没有否定金融结构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牵引提升效应。相反,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结构中金融结构性失衡明显的现状相对应,金融结构的优化是我国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一制度安排中理应值得重视,也是最具发展空间的优化路径选择。金融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因果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政策意义。作为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制度性安排,金融支持政策的选择及优化就是要以制度供给的完备性和高效率的传导机制为导向,改革创新金融资源集聚与配置机制,建设科学合理的金融市场架构,不断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与效率,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规模和投资效率的不断提升。具体来说,一是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为重要着力点,通过合理界定政府边界,促进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降低金融租金规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储蓄动员的规模和效率,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形成提供充足的资本源泉;二是在最大程度地发挥既有金融体系优势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市场导向型与银行导向型的两种金融体系间的互补性和平衡性。既要改革创新中小银行、科技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努力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继续巩固银行信贷这一传统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厘清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产权交易市场等的市场定位,加快其创新发展步伐,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要通过推动银行经营组织体系和运营机制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增强金融服务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创新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一套有利于金融资本与技术资本不断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联动的发现和筛选的制度性机制等等,努力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转化渠道,不断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本文作者:谢沛善工作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三篇

一、县域金融运行现状

(一)GDP与M2(湟中县辖M2的测算值)分析

2012年M2/GDP该比值为38.7%,且变化不明显,表现为该区域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平稳。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这一指标过高,往往蕴藏着较为严重的金融不稳定因素。若指标的持续上升,则表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

(二)存款分析

从图1看,全辖存款呈波浪式增长,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0.86亿元,较年初增加11.84亿元,增幅为24.17%。除存款自然增长因素以外,主要是经济增长步伐加快,企业及个体经营趋好,致使存款增势明显。存款的快速增长使金融机构增加了流动性,因而也缓解了县域金融风险压力。

(三)贷款分析

2012年底全辖各项贷款余额29.56亿元,新增3.93亿元,增长15.32%。全辖不良贷款率6.06%,较年初下降11.44%。从全年的贷款结构看中长期贷款投放较高,短期贷款投放减少。从贷款投向看,生产性和涉农贷款增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贷款相对减少。从贷款质量看,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呈现“双降”趋势。下降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员工法制意识加强,依法合规操作,同时加大了依法清收力度,使得信贷资产质量提升。

(四)存、贷款比分析

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占比年初为50.10%,年末为47,86%,下降2.24个百分点,全年平均为45.86%。从各分机构来看,个别金融机构存贷比例远远超过《巴塞尔协议》75%规定。如县农发行、农信社;而工行、农行的存贷比例最低时只有6.71%、11.1%。从而表现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相对较少,新增贷款与新增存款不相匹配,存款转换率偏低。

二、县域金融风险分析

(一)流动风险依然存在

由于县域存款结构不均衡,存在资金外流现象,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且缺乏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同时,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

(二)信贷结构不均衡,资产风险过于集中

从2012年全辖金融机构贷款行业分类来看,第一、二产业贷款比重较大,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4.07%,第三产业及新型行业的贷款占比低。从贷款结构看,单位贷款余额25.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28%,个人贷款0.5亿元,仅占1.76%。从贷款投向分析,大额贷款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和优势行业,银行贷款投向过于集中。尽管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推出了贷款五级分类和相应不良资产管理机制,建立了审贷分离机制、授权管理机制、额度管理机制,但是人为因素依然影响着各个环节。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总体情况看,县域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行业不平衡、大额贷款多、风险集中等问题,信贷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三)地方性银行资产质量较低

地方性银行一般规模比较小、基础较弱、管理水平较低,违法违规经营时有发生,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潜在的风险增加。全辖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虽呈“双降”趋势,但农信社占全县不良贷款的99.96%,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大,而且呈现清收难度大、风险集中等特性。

(四)经济基础较差,金融生存空间狭窄

由于县域经济总量较小,支柱产业少,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金融生存空间狭窄。农业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长期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县域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企业普遍规模小且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比较效益偏低,自发展能力不足。金融机构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容易形成不良资产,影响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五)信用建设步伐缓慢

2012年末,全县共有农户108,929户、行政村393个,其中贷款农户23725户。累计评定信用户9618户、信用村35个,分别完成任务数的32.06%、33.98%,占全县贷款农户、行政村总数的40.54%、8.91%。对已评定的信用户授信额度每户3000元—30000元,累计发放信用贷款7,119万元。建立农户纸质经济档案9618份,占农户总数的8.83%,建立电子信用档案3632份,占贷款农户数的15.31%。全县建立担保机构2个,担保基金达2200万元,只有农信社通过支农融资担保发放贷款5,036万元。但从总体看,信用建设速度较为缓慢,且对农户的授信目前只有在3000元—30000元之间,与当前经济发展相比额度相对较低。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防范金融风险隐患

首先,依据县情构建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减缓经济波动和合理分散金融风险,又能使居民享受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的金融体系,要在发挥银行主导作用的同时发展资本市场,使二者能够互补,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健全金融立法,加快完善金融业的法律体系。根据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动态,制定完善的、专业的、严谨的金融法律、法规,切实树立法律的权威,要强化金融执法及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保证健康的金融秩序。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一套严密、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防范金融危机至关重要。金融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贷款档案,真实并详细地记录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情况,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分析机制,密切关注风险早期的预警信号,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提高金融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同时,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处理好协调合作发展的关系,形成监管合力。三是金融机构内部要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评价作用。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要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大胆发展市场需求强、技术成熟的产品及交易方式,如股指期权、融资融券等。另一方面,在创新发展的产品和市场下,注重管理制度和监管手段的创新,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科技创新来提升管理效率,从而有效识别风险,防范金融危机。

(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继续推进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户的建设工作,要加强社会诚信意识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探索和建立县域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对信用良好的企业,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信贷投入,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逐步建立健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高标准建设金融生态安全区。同时,加快培育、扶持和引进有信誉、有实力的信用担保机构,发挥民间经济组织及其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补充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本文作者:李琳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东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