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金融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8 10:34:55

导语:对当前金融创新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当前金融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目前,该业务的参与主体范围已大幅拓宽,开户时间在6个月以上、资产规模达到250万元以上的个人投资者或企业,均可参与该项业务,且对于融入资金不限用途。保险业。一是保险公司投资业务。保监会旨在拓宽投资渠道的13项新政措施中已有10项陆续出台,不仅降低了门槛、增加了投资范围,更进一步提高了投资比例。如险资获准投资的领域扩大到银行理财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通过购买债权或股权计划的形式进行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直接投资实体经济。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国保险业累计发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新增金额约500亿元。按照目前全国6万亿保险资产数量和用于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保险资金投资总额可达1.2万亿。二是保单质押贷款。客户可将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险金,按照协议规定,从保险公司获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最高额度可达保险金现值的80%。银证合作。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国内资产证券化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停止,2012年《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后,国开行与中信信托合作,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首单101.66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二是票据资产管理计划。委托方(一般为银行)委托证券公司设立票据资产管理计划,将募集来的理财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的已贴现、未到期的票据资产,持有至到期而获得收益,票据转出银行可以因此而增加信贷规模。如光大银行长沙分行与方正证券合作开发此类产品,2012年共发行4期,销售金额1.42亿元。银保合作。一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业务。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2012年90号文),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机构的资金和能够识别并承担相应风险的合格投资者的资金。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将不再局限保险业资产,银行理财资金等其他机构资金也可以委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于实体经济。二是保证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对银行贷款提供债权担保甚至贷款回购,起到解决银行贷款抵押难的作用。如湖南省人保财险与农信社合作开展的小额信贷保险,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抵押不足贷款难的问题。银证信合作。主要是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由证券公司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上游资金来源既可以募集客户资金,也可以对接银行理财资金池,下游对接信托公司信托管理计划等,证券公司仅负责运作管理,不承担任何风险。这一业务主要是银信合作受监管影响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借道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将资金由此前的银信渠道转为银证信渠道,投资实体经济,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一是发展速度快。近年来,证监和保监出台多项新规,放宽券商、险资的投资品种、范围和比例限制等,尤其是保险资金几乎可以投资所有的金融产品,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受政策约束较多,在监管套利驱动下,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银行业务创新快速发展。2012年,全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额仅在三个季度中从年初的2819亿元猛增至9296亿元。二是业务运作复杂。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各行业间金融合作产品层出不穷,跨行业、跨市场,环节多,在设计上往往经过层层包装,绕开行业监管,如银证信合作产品等。同时,金融控股集团日益增多,旗下拥有银证保等各类金融性公司,各子公司之间可以开展业务合作、交易等。因此,各行业金融业务相互交叉,资金在行业间、机构间流动,运作模式较为复杂。三是资金较多投向调控领域。金融创新产品由于运作复杂,各环节只负责自身业务范畴,并未掌握上游资金来源和下游资金最终去向。如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上游可以对接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但对于银行理财资金池具体来源并不清楚,下游资金去向为信托计划,至于信托计划将资金运用至何处也不知情。因此,导致较多资金投向了重点调控领域。如2012年湖南省信托公司向实体经济投放资金中,4%投向商业性房地产,49%投向政府融资平台。

当前金融业务创新对金融管理的影响

一是金融业务创新风险较多。金融业务创新由于发展速度快,部分产品的设计缺乏有效论证,而其资金投向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一些国家重点调控领域。因此,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政策性风险等。二是导致金融风险被低估。金融业务创新将大量表内业务转向表外发展,导致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部分金融风险评估指标虚高。以银行机构互买理财产品为例,大多数银行机构对投资购买的他行理财产品,均视为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在会计核算上大都计入“投资”科目,金融资产四分类中反映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投资项下的其他应收款),并且未对理财投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贷款损失准备,使风险资产规模表面减少。三是金融创新风险具有高传染性。金融业务创新并未减少金融风险,而是将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且由于涉及的环节较多,各机构间关联程度高,甚至可能通过层层设计放大了风险。因此,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风险,可能在各金融市场、各金融行业和各金融机构间迅速传递,从而产生美国的次贷危机般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可能出现监管缺失。当前,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模式,而部分金融创新业务处于不同金融行业的业务边缘,一些交叉性业务在操作过程中并未明确统一的风险标准,加之各监管当局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部分业务在各自行业监管范围内均为合规行为,而串联起来的各块业务的金融创新可能出现违背监管意图的情况。二是加剧金融机构监管套利。当前证监和保监政策放松限制,而银监政策则进一步收紧,如2010年叫停银信理财产品,并将代客理财业务纳入表内之后,2012年又要求各银行将同业代付纳入表内等。各行业监管政策的标准不一,导致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监管套利的动机较为强烈。三是降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各金融行业合作产品成为规避监管的有效渠道,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由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需要银行计提拨备,占用其资本经营系数,部分银行通过引入券商环节,利用银证信合作模式规避监管。一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金融业务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使等量的基础货币派生出更多的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减弱。如理财资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导致银行对再贴现需求下降。二是重点领域调控难度加大。除银行信贷、信托外,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都将成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而通过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融资对于资金使用用途并未做严格限制。因此,资金可能通过金融业务创新的方式,流向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调控领域,增加上述领域宏观调控的难度。三是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所改变。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以信贷渠道为主,但随着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均有所下降,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传导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银行体系,更要关注证券、保险行业,不仅要关注货币市场,更要关注资本市场。

针对当前金融业务创新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各行业交叉环节的金融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有利于准确把握金融运行状况。通过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金融业综合统计框架,做到口径统一,对金融业务创新产品进行分产品逐笔统计。一是发挥“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尤其在金融创新监管层面上,积极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二是各行业监管政策要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三是加强各监管当局的合作,在对相同类型的资产管理等创新业务方面,统一监管口径,避免资金在行业间寻求监管套利。四是增强跨市场、跨行业的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监测,对整个资金链进行监测、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评估和设定,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需择机选择其他可行的中介目标。其次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价格型政策工具调控机制,充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最后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范围,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尝试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本文作者:黄河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