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及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22-07-12 11:32:39
导语:网络金融及发展趋势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网络金融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突破,因此要对于网络金融进行全面的分析,使网络金融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事业的中心重点,本文基于以上原则对网络金融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阐述网络金融的含义,其次总结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网络金融的发展路程,最后结合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我国网络金融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以此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从而使我国成为真正的金融强国。
关键词:新常态;网络金融;发展趋势
一、网络金融的含义
网络金融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在广义上来看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精神的结合,使金融行业更加的平等、开放和分享,通过互联网工具,使传统的金融业务更加透明,参与度也更高,其中间成本低,操作更加便捷,其中还包括网络安全问题和网络监管,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还有不同之处,网络金融是存在于虚拟的空间中,运用网络的手段进行一些列的金融活动,而从狭义上看就是指在互联网中开展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比如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等,因此互联网与金融事业的融合与现代社会的经济需要相呼应,形成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产业,以此来不断提高金融事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二、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网络金融的发展路程
(一)网络金融中网络支付的发展。我国并不是网络支付方式的创始国家,在1966年的美国,产生了全球第一个网络支付平台,并在美国进行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因此网络支付在西方国家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网络支付初期,由于没有抓住时机,致使落后于美国,在1999年我国就成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但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较为缓慢,影响力低下,到2004年支付宝的推出,其业务发展迅猛,第三方支付方式交易规模也飞速增长,在这之后,我国的网络支付方式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二)网络金融中网络融资的发展。在美国1995年产生的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此后,网络银行开始正式兴起,2015年我国正式提出关于融资的指导意见,使我国网络融资正式开始新篇章,如众筹模式的推广,这种新型模式对于网络融资来说,加快了其发展速度,此后我国网络融资呈现稳定的发展趋势,从而吸引更多用户进行网络投资,以此来推动我国网络金融事业的不断的有序发展,增加我国全体金融事业经济效益,使其在网络金融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网络金融中网络理财的发展。2006年我国成立了网络理财平台,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国内的网络理财平台少之又少,2010年,网络理财平台进入上升期,2012年网络理财平台呈现出爆发的趋势,到2013年网络理财平台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每天都有新的网络理财平台正式上线,直到现在,网络理财平台依旧呈现稳定增长的状态,以此来展现我国网络金融的良好趋势,从而在世界上展现我国网络金融事业的强大。
三、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金融高利润时代即将结束。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创造货币速度逐渐放缓,使货币存储量增速也在逐渐下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未来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会低于GDP,将会使货币回归稳定政策,从而促使网络金融更加精准的调控自身对于资金的需求,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如此,网络金融在未来会进入利润较低的阶段。(二)网络金融结构市场优化,进一步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金融体系日益发生变化,金融市场进行不断的提升互联互通,基于此网络金融的资产结构也在随之变化,从网络融资过渡到财富管理,从社会网络金融融资结构变化趋势来看,融资增量的比重在显著增加,因此网络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使网络金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从而在未来金融事业中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三)网络金融科技发展将进入爆发期。更多的网络金融进入金融市场,使金融事业不断科技化,新技术的应用使网络金融更加精准的判断客户需求,提高了网络金融销售服务的效率,但同时也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影响,因此网络金融要不断加强对于网络安全的监管,防止泄密,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以此来加速我国网络金融事业的发展,基于以上的观点,经济新常态时代的到来,我国网络金融科技事业将会进入爆发期,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事业,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便捷的支付方式、准确的网络融资和更好的进行网络理财,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金融事业的新要求,从而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未来我国网络金融行业前景大好,虽然可能会结束网络金融的高利润时代,但同时也会迎来网络金融市场进入发展期和网络科技事业的爆发期,以此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振湖.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新格局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136-137.
[2]肖庆烈,闫庆丽.网络金融发展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143-145.
作者:陈卓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
- 上一篇:金融可得性与农户收入研究
- 下一篇:绿色金融实践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