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探索
时间:2022-01-22 10:51:33
导语: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
1、农业信贷投入稳步增长,贷款结构逐步优化,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截至2017年8月末,平定县涉农贷款余额达64.24亿元,涉农占比达76.55%。2、农村信用社仍是支农支柱,存、贷市场份额占据主要地位。截止2017年8月末,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90.38亿元,比年初增加9.48亿元,增长11.72%,占到全县存款余额的51.61%。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2.80亿元,比年初增加6.10亿元,增长10.76%,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74.83%,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3.20亿元。3、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平定县将“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作为工作的亮点重点,先后推出了“助保贷”、“农保贷”“信保贷”等三项信贷产品,形成了“政府出资担保+财政给予贴息+银行优惠利率”的支农惠农新模式。涉农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户+农民合作社、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户+农产品加工(收购)企业”等农业产业链模式。人民银行还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引导县域融资成本下降。2011年以来,累计为平定县域投放支农再贷款6.76亿元且全部执行了优惠利率,有效降低了县域经济主体融资成本。4、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实现有效对接。平定联社开通“福农卡”授信业务,并推出了“幸福阳光”光伏扶贫贷款和“惠农富民”扶贫小额信贷两种专门为金融扶贫服务的信贷产品。截止2017年8月末,平定联社金融扶贫贷款余额为0.98亿元。平定农发行推动县财政局负责组建了平定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并开立基本账户,前后累计收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本资金578万元,并全部按时拨补到位。5、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平定县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实现了符合建站条件行政村的全覆盖,已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350个,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带动下,各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574个,在县城、乡镇布放ATM机49台,在营业网点、社区、机关、市场布放自助服务终端18台,布放POS机1047台,在县城繁华地段、居民社区建立离行式自助银行7个,将商业集中的东大街,建成了“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布放现金兑换业务综合服务平台1个,设置残损币兑换窗口75个,公交公司零币兑换服务窗口3个。
二、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近年来农村金融日渐萎缩,功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大多只设立吸储网点,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所调查县2017年8月末统计数据,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占比74.83%,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比14.97%,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四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比10.20%。同时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受政策性局限,村镇银行大多还处于组建、起步阶段,小额贷款公司后劲不足,乡镇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受营运成本限制覆盖率较低,金融在县域的多元化深度不够,竞争有限。(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大多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提供的金融服务仅限于存、取、贷业务,金融产品多为对其上级法人机构所开展业务的引进与模仿,适合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转变,短期、小额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长期、大额贷款用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企业生产经营。农村信贷市场上信贷品种的缺失,遏制了部分种、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直接制约了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有效发挥。(三)农业风险金融补偿产品缺乏。一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成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发展的一大瓶颈。二是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产品较少,机制不健全,涉农信贷风险补偿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尤其是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信贷损失缺乏分散渠道和补偿政策,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难以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农业保险覆盖面窄、规模小、品种单一、赔付率高,呈逐年萎缩态势,削弱了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缺乏农业再保险相关制度,再保险机制难以提供有效支持。四是农村金融担保缺位,平定县目前只有一家以政府注资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1300万元,即使按注册资本一比五放大,最多担保金额也就6000万元。因其规模不足,资本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多数商业银行对银保合作没有实质进展。(四)农村金融机构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不敢贷和成本过高的现实。“三农”金融的痛点在于风险大,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在业务具体办理过程中,还存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滞后于中央政策和文件;农村产权抵押登记流程不便利、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费用偏高、变现困难等问题。(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改造、“四通工程”等大额中长期投入缺乏有效承贷载体,不符合资金安全运行原则,难以得到信贷支持。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建设线长、面广、工程小,投资性价比低,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融资难度,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普遍落后于城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三、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由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所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重组和优化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建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市场格局,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区域性合作金融网络,既为农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又按照需求为农户提供各方面专业化配套服务。不断推进存量网点经营模式转型,新增网点以“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化解传统银行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覆盖面狭窄等现实问题。(二)加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补齐体制机制短板一是要发挥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联动作用,以制度保障作为合作基础,构建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不断增加和整合国家各类涉农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参与投资,鼓励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探索涉农、扶贫专项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设立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会,发挥基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市场。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和农村交通运输,加快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和升级换代。(三)以强农、富家、惠家为目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农村金融质效一是提升对银企关系契合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符合县域实际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经济的支持与研究,加大银行、企业间信息交流,将服务链条与农业产业链对应并提升吻合度,针对农业产业链中生产、销售、运输、扩大规模等各个节点进行有效服务,构筑银行、企业间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态势。二是提升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上银行”进行深度挖掘,拓宽客户申贷渠道;积极打造农业产业信息交流论坛,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网络销售平台,提升农村电商和农业企业信息获取、交流效率,提升农业产业信息化水平。尝试开展“手机银行户户通”工程,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化服务手段为农民提供小额存取款、定活互转、转帐、缴费等基础业务。做好网上金融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百姓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帮助服务对象网上完成网上购物、资金周转等。三是延伸“普惠式”触角,“深耕”金融助农最后一公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继续大力推进“助保贷”“农保贷”“信保贷”等融资方式,关注优秀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成长。同时,针对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的抬头趋势,金融机构应以“金融服务站”为辐射点,对农村居民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加大反假货币和打击非法集资、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远离高收益率诱惑,维护群众资金安全。(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和体系推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金融机构放贷信心。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抵押、质押物范围。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进一步探索无形资产抵押方式,尝试将抵质押范围拓展至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动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体系,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提供税收优惠,解决好农贷风险补偿问题,以撬动更多金融资本进入“三农”领域,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董小军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平定县支行
- 上一篇:浅析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
-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