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障碍分析

时间:2022-06-03 11:14:10

导语: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障碍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障碍分析

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障碍

首先,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都在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份额高达70%,虽然对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十几年来仍然很难摆脱孤军奋战的命运。其次,农业银行在多年远离农村、重返农村市场后,则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农业银行为了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包括成立农村金融事业部、推出金穗惠农卡以及实施“蓝海”战略等,但是,农业银行在整个吉林省的营业网点还不足400个,平均到各县(市、区)仅6个左右,机构严重萎缩,人员严重不足,以柳河县为例,全县6.6万农户,农业银行营业网点6个,其中农村网点仅有3个。再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农业信贷。最后,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局面,但是起步晚,数额很小。为数不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为少数地区提供补充性质的金融供给,影响有限。一是监管法律层面上的制约,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混业经营可以说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然而,不同行业的监管标准不一,这就导致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上很难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另一方面综合三种业务的创新产品难以成型,大大提高了创新成本。二是外延法规层面上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登记、抵押物的确定等方面的法规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比较典型的是《担保法》和《物权法》中规定的有效抵押物种类仍然很单一,局限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很少涉及农民拥有的其他可供担保的动产资源,而且登记部门多、手续繁琐,这都相应增加了产品创新的难度。首先,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完全准确地掌握并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不仅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以家庭为单位)、而且生产区域不集中;信息不通畅、交通不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繁琐、周期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准确了解农民的经营收入状况,从而不能客观准确地对其信用状况作出评价,导致信贷风险提高。由于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开发新产品的风险极大,银行业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很难建立长期信用关系,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金融供给难,农民金融需求满足难”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次,农村信用环境较差。虽然近年来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农民的诚信观念,但是农村整体信用建设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中介机构严重缺失、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以及失信惩戒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原因所致。主要表现在:(1)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一个全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广首先要得到客户的认同,这不仅是对新型金融产品的认可,更是对创新人才的肯定。然而目前,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针对金融创新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难以准确衡量每个参与创新的员工的贡献率,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投身创新工作的积极性。(2)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大部分偏远乡镇仍然属于金融基础设施空白建设区域,设有金融网点的区域也只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存取款和汇款服务,ATM、POS机、自助查询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在城市地区随处可见的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却是少之又少。(3)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由于吉林省农村地区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偏远乡镇又极其闭塞,对新型金融产品知之甚少,绝大部分农民根本不会想到利用金融产品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更谈不上需求。

提升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动力的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在坚守为“三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切实满足农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要多方面搜罗信息,尽快熟悉农村市场,了解农业行情,寻找为农民服务的突破口,彻底扭转“离农”倾向。与此同时,农业银行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前期从农村地区抽走的资金尽快反哺回来,例如大规模的金融配套设施建设,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调整服务“三农”的职能定位,拓宽其业务范围,扩大其资金来源。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期限长、风险高、不适宜商业运作的项目的投入力度,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邮政储蓄银行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依托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服务于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要有所扩大,引导以扶贫为目的的小额贷款公司快速成长起来。吉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创新方面的各种限制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监管法律方面,统一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加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者之间的融合,尽量为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出扫清法律制度上的障碍。在外延法规方面,针对担保物种类单一的现状,应加紧探索新的担保物种类,根据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法定抵(质)押物种类,可以为信贷产品的创新拓宽渠道;(2)对登记部门进行整改。主要是对其进行分类,类似部门予以撤销,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处理,精简工作人员的同时简化业务办理手续,这不仅节省了政府部门的开支,也调动了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3)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对于在其他省份的农村地区已经成功试行的新型金融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其可操作性,无需得到上级领导机构的批准,从而可以达到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发新型金融产品的目的,同时也大大节省了金融产品研发的时间。一是要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具体地,可以依托各村居民委员会的职能权力和其人员力量,对涉及贷款农户、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并归档入册,主要是对其生产经营情况、信用程度、不良贷款等实施动态监测。同时要设置一定标准,对农户、涉农企业等进行相应的资信打分和信用积分,将信用户与非信用户进行分类管理。此外,还应着手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扩大农村地区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以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二是要建立银保互动机制,即将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落实:(1)只有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才有资格申请小额贷款;(2)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必须通过其申请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承保和灾后理赔;(3)金融机构必须给予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贷款上的优先权;(4)对于成功申请到小额贷款的农户,灾后获得的赔偿金必须优先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这样可以有效防范农村信贷风险的发生。首先,建立农村金融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其内部业务考核机制,将金融产品创新作为一项新的标准纳入其中,并将该业务考核成绩直接与其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创新金融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考核奖励办法,如创设专项创新奖励基金等,对普及面广、实用性强、业绩突出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的研发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其次,加大农村金融空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加其在金融空白乡镇金融建设中的财政投入,一方面要扩大金融网点辐射范围,逐步构建起层次多、覆盖面广、“因地制宜”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还应抓紧制定针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ATM、POS、自助查询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方便快捷地办理各种业务。最后,全面普及金融知识。针对农村地区金融知识非常欠缺的中低收入群体,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定期组织员工下乡宣传最基本、最贴近农民生活的金融知识,如创业小额贷款等。同时还可以依托现有网点和人才优势,帮助农民认识并正确使用各类银行卡和熟悉网上银行业务,引导农民使用ATM自动取款机和自助查询终端等设备;针对农村地区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高收入群体,农村金融机构应为其配备专业理财顾问,根据客户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金融教育和引导。

本文作者:张肃诺敏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