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的金融改革论文
时间:2022-09-23 02:43:27
导语:全球化视角下的金融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国内外金融安全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国家连续爆发金融危机。当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被视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而被各国所重视。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也缺乏对此进行专门论述的著作,不过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进行探索。金融危机理论是金融安全理论的基础,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些学者,以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金融危机为背景进行了广泛而多角度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理论。如明斯基提出的金融脆弱理论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出发,阐述金融系统由稳定到不稳定和产生过激债务危机的形成过程;克鲁格曼的理性投机攻击模型,揭示了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由投资到投机性质的转化过程,并且提出这种转化过程会由于政策失误和各国经济与政治上的动荡而不断加强;米什金提出的不对称信息金融危机理论,从假设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开始,描述了金融系统如何因此而产生广泛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发生金融危机的过程。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始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但迄今为止,也没有对金融安全作出统一的定义。梁勇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提出国家金融安全的概念,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维护金融财富不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状态的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李怀珍等学者认为金融安全是指一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则,通过政府部门的主导和支持、监管当局的监督调控、金融主体的自我调节,使金融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防险、抗险能力,总体上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刘锡良将金融安全概念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并分别从这三个层次对金融安全作了阐述。王元龙认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及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中国金融安全的外部挑战
(一)美国金融危机
从根本上说,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体系多年来积累矛盾的爆发和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更是世界经济长期繁荣后的周期调整。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市场渠道、贸易渠道和资金渠道迅速传导至我国,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次贷危机的蔓延恶化了世界金融环境,造成美元贬值、世界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国际游资四处寻找投机机会。由于中国的金融领域尚未完全开放,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进行冲击,在市场渠道和资金渠道的冲击压力并不大。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此次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使得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金融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金融风险加大。另外,美国政府为救市向世界市场上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约占我国国际储备2/3的美元资产面临着严重缩水的风险。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不期而至,使本就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更加恶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次贷危机有很多不同,但二者对金融和资金供求产生的趋紧影响是一致的,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金融风险向我国传染的几率愈来愈大,全球金融体系的微小变动,都会产生“蝴蝶效应”,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首先是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由于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基本与国际同步,因此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风险集聚。此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全球股市的动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也不可低估。
(三)国际游资
美国经济步入复苏阶段,随之美元进入升值周期。并且美联储连续收缩QE额度,使美元的升值预期越来越强烈,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已经面临国际资本撤离的风险,中国金融系统也受到一定冲击。据统计,2013年6月~7月,中国出现了资本净外流106亿美元,巨额的外流资本不断收缩国内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导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达到13.44%的历史最高点,隔夜回购最高成交利率竟一度达到30%。雪上加霜的是,央行一度维持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能够不断以最大化的收益离开中国,一旦央行出现美元短缺,不能支付外流热钱,人民币对美元则将出现断崖式暴贬,人民币甚至会丧失国际信誉。国际流动资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格局下扮演着资源配置的角色,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膨胀和不确定性的增强,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显著。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金融市场的缺陷很容易成为众多国际投机势力阻击的对象。近几年来,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国流动的巨额短期资本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脱节,变化大大快于实体经济的变化,产生了严重的“虚拟化”现象,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存在很大的风险。“热钱”作为逐利性极强的资本,起到了诱发并加剧金融危机的作用。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高涨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的存贷款利差、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等,导致我国成为国际“热钱”的理想投资市场。近年来,通货膨胀加剧、汇率波动频繁、资产价格虚涨等问题日渐突出,“热钱”大规模流入已经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中国金融安全的内部挑战
(一)影子银行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由于我国对金融的严格控制导致正规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从而“影子银行”以非正规的融资方式向经济提供流动性。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即使采用最窄口径,2013年底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也达到了14.6万亿元,分别占GDP和银行总资产的29%、11%。在如此高的存量规模下,一旦出现问题,将会诱发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来看,影子银行有逐渐阳光化的趋势。但也应当注意,2014年信托业将面临巨额的刚性兑付风险。2013年末,整个信托业的余额大概是11万亿元左右,其中30%左右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但是信托业大量投向基础设施制造业或者房地产,而这些行业目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趋紧政策使很多房地产商存在资金缺口,在正规渠道无法获得融资的中小房地产商只能转向非正规的“影子银行”。从“影子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也有银行贷款需要归还,一旦中小企业从“影子银行”融入的资金难以按期归还,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增加,会大大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在高融资成本和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的环境下,中小房地产商随时都会破产。更大的挑战是,如果中国经济骤然减速,经济增长严重放缓,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房地产价格剧烈下降,信心崩溃,资产被竞相抛售,个别短期、行业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将转化为长期、系统性、全局性问题。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救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鼓励居民消费。其中,中央政府拨款4万亿资金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希望以此阻止经济的下滑。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长期以来,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随着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快速膨胀,银行信贷资金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一系列风险也随之而产生。由于基建项目的公益性和税收使用的不灵活,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地方通过融资平台拉动地方建设,而土地出让金又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还款来源,融资平台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资金循环和信用杠杆的叠加,具备了扩散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加之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的史上最严厉调控导致土地交易市场日渐冷清,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必然会导致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原有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已经不再保持稳健性,直接反映在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高增。届时商业银行将可能无法追回贷款,面临流动性困境,最终引发金融风险。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盲目扩大融资规模,以至超出自身还款能力,最大限度地使用金融杠杆。据统计,信贷融资占政府融资总额的80%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种风险将通过资金循环转嫁至商业银行,尽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手段将风险分散到居民手中,但是居民对于风险的反应也必然通过其与银行已经建立的信贷关系再度反馈到银行信贷风险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如果地方债务出现违约风险,首当其冲的必然是银行体系。而大型银行机构的网络遍布全国,如果某个区域发生风险,很可能会引发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
(三)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嫁扩张
在特定条件下,财政风险可直接转化为金融风险。比如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大,超出财政负担能力,致使政府债券评级下降,持有债券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导致金融系统稳定性下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是这种模式。从政府债务规模来看,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66504.56亿,合计30.27万亿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上升8.57%。地方政府债务的资金缺口正逐步增大,即使考虑到借新还旧,2015年后将会出现绝对资金缺口。一直以来,土地出让金都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头戏,但根据相关统计,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41250亿,政府能够自由支配的部分约占20%,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有8000亿左右的可支配资金,仅能偿还全部债务每年所产生利息的一半。根据传导路径来看,财政风险主要通过信贷资金财政化转化成金融风险。通常,财政和银行的边界并没有明显的界定,银行发挥着准财政政策的作用。当财政不足或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时,一些本应由财政承担的支出就落在了银行的身上,比如促进充分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这样,银行就同时发挥着信贷职能和财政职能,造成财政的“缺位”与银行的“越位”现象。这种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运动实际遵循的是财政资金的运作规律,而财政拨款的基本特点是无偿性,因而“银行资金财政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形成严重的银行风险。
(四)政府干预风险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过多,会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政府一直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质上是“政府的银行”。为维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通常情况下,政府会凭借行政手段命令银行对不景气的企业提供贷款,对一些经济效益差的项目提供资金。由于银行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政府财政担保的情况下,这部分贷款和银行提供资金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管,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加上企业在兼并、改制与破产中,政府不合理的介入,使债权难以落实,容易形成许多不良资产,加重金融风险。另外,当财政出现赤字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也会强迫银行贷款,挤占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而这部分银行贷款往往具有数额大、期限长的特点,且政府所借资金大多用于基建领域,偿债能力先天不足,这样无疑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另外,还应当注意房地产业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房地产业一直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力量,与地方政府和银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当房地产业不景气时,地方政府往往向银行施压,要求银行提供数量巨大的资金,一旦出现房地产泡沫,便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结果使得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
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深化金融改革
(一)谨慎使用财政赤字政策,减少政府干预
政府对金融安全的维护是外部制度安排,包括制定维护金融安全的相关法律、构筑金融安全网等。政府应当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不再依靠违背市场规律的行政手段和直接控制,而应当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间接控制,逐步实现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另外,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缓和融资平台矛盾。政府在财政政策的使用上应保持谨慎态度。财政政策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需求调节工具来使用,长期来看财政政策不仅存在挤出效应,而且对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都是不利的。
(二)提高金融监管绩效,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
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短期资本流动造成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干扰、外债规模对货币币值的影响和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无法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法律框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外债规模、风险监测指标和改善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
(三)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增强银行竞争力
事实证明,如果危机蔓延至银行体系,势必造成危机的快速升级,危及经济健康和金融安全。可见,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货币经营企业,但事实上他们的盈利性目标一直让位于国家的政策目标。这种状况如果不发生改变,尽管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仍然会继续被大量的不良资产所拖累。因此,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减持国有股份,变国家控股为国有参股。要明确商业银行职能,避免政府行政干预,实现政企分离,使商业银行成为以市场为主体的真正银行。
(四)资本项目有限有序开放
资本账户的开放能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但随着金融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也在日益减弱,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存在很多金融安全隐患。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不确定性和中国金融弱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在金融全球化的战略过渡期内,必须保持有限全球化态势。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过程,只能是渐进的,在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的融合度上,只能是有限的,即资本项目的开放应遵循由少到多、逐步放松的原则,在渐变中完成。
(五)完善中国问题银行退出路径当银行出现危机,陷入流动性困境时,政府为了维持金融稳定,避免金融系统出现大规模地动荡,一般都会以直接救助的形式使问题银行免于破产。在这种思想下,银行间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当树立有限政府理念,遵循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原则。
(六)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
金融安全问题绝不仅仅是单独一个国家的问题,它更具有全球性,一个国家的金融出现问题,常常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其他国家境内,产生连锁反应。为此,要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体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另外,要处理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要将提高效率与维护金融安全联系起来,优先考虑安全。并通过加强与它国的金融监管合作,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作者:陈华王涛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上一篇:廉洁从政专题教育活动方案
- 下一篇:农村保险业金融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