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完善应急金融服务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16 12:00:10
导语:商业银行完善应急金融服务机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应急金融服务是“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亟待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服务,对于商业银行的转型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阐明商业银行完善应急金融服务机制的必要性,探究当前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后疫情时代”
一、引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达标之年。而年初“COVID-19”疫情的爆发,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几乎阻断了正常的金融服务。应对“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挑战,金融机构必须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也必须成为助力完成“六稳”任务、参与推进“六保”工作的排头兵,无论是从商业银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对金融业务造成的损失,还是从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应急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机制已成为当前及今后金融改革创新的必要选项和重要课题。
二、“后疫情时代”完善应急金融服务机制的必要性
“金融活,则经济活”,“市场有急需、金融来响应”,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社会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发展摆脱危机影响和商业银行自身长远发展的金融需要,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的创新势在必行。(一)提升金融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后疫情时代”各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困难,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的开展在环境、机制、渠道、风控等多方面与国外存在的差距。[1]以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力,常态化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充分应对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是市场主体的选择,也是金融市场完善自身的必由之路。(二)增强服务“双创”金融动能的引擎。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落实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的激发社会创造力,就离不开商业银行创新性的应急金融服务。改革激发了创新,创新带来了市场主体的活力,而将这些活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需要金融作为桥梁、提供动能,以促进“后疫情时代”我国制造业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三)优化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技术路线。“后疫情时代”危机的冲击已经到达实体传导阶段。[2]对于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改善民生的阶段性现实需要来说,无论是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还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都需要商业银行在渠道、产品及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完善其相应的金融服务。而经济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类需求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类高速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既是商业银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发力点,也是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的重要方式。(四)助力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可靠保障。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的“非常规下滑”和“非典型滞涨”现象会更加明显。创新应急金融服务能够从生产和生活两大方面作用于宏观经济,从而持续赋能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在缓解“非常规下行”方面,由于“非常规下行”主要是由危机事件引起的生产停滞所导致的,而应急金融服务能够有力解决恢复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供应等问题。在消除“非典型滞涨”方面,不同于西方财政政策刺激带来的无法规避的“滞涨”现象,我国当下的“非典型滞涨”是疫情下各类调控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突发性、阶段性、短暂性的特点。应急金融服务能从供给方面缓解产品生产受到的影响,及时满足市场需要。能从需求方面,助推消费经济,解决推动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快摆脱当前我国经济的“非典型滞涨”。
三、“后疫情时代”完善应急金融服务机制面临的挑战
“后疫情时代”的商业银行,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不断提升自身应急金融服务能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服务创新对消费回升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0%,出口增长1.4%。这反映出当前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前提下,金融服务对于消费能力提升的支持依然不足。具体表现为与多部门协调联动能力较弱[3],既无法满足疫情下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需要,也不利于把握好拓展消费在总量、结构、举措三个方面的“度”,容易出现“大水漫灌”等问题。(二)应急响应能力与现实市场迫切需求不匹配。我国银行业缺乏全行业的响应框架机制,无法满足现实的灵活性需要。2020年5月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39.6%、13.2%和13.1%,资金实力的差距导致不同类型银行的响应力度差别较大,大银行的被动响应政策要求,未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小银行受限于资金实力,业务及工具创新相对保守;另外,服务流程上只是简单对常规业务做“线上化”处理,同时也缺乏与应急金融服务相匹配的风险管控措施;最后,流程的不规范加剧了该机制对于“非接触式”服务灵活性的不良影响,为应急金融服务的创新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风险。(三)金融科技应用无法满足应急金融管理创新的需要。《2019中国金融科技价值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平均估值从2017年的73.2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91.3亿元,但是2018年估值在2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2%,规模普遍较小。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技术开发及应用平台的实际应用,受到了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严重制约。技术开发实力弱、应用周期长、相关应急预案的不完善都使得其无法满足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对于金融科技的全方位需求。(四)金融供求双方数字化转型与应急金融服务通道脱节。据《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据应用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数字化转型企业中,以非结构化为主、存在数据孤岛和尚未采购第三方数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接近80%、90%和60%,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尽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常态化下的离柜率普遍超过了90%,但是线上数字化仍处于金融科技线上数字化初期,完成线上数字化转型仍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小微企业及商业银行线上数字化转型周期过长势必会影响效率及成本,进而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五)应急金融营销战略运用与市场特殊定位存在偏差。“后疫情时代”我国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主体、期限、结构、工具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其特殊性。而商业银行在开展应急金融服务时,却并没有相应的调整其服务理念。造成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出现重叠,极大的降低了应急金融服务的效率。而在产品设计方面,也没有依据服务主体的特殊性,在宽度和深度上予以精准的考量。这样,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就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难以达成理念定位与产品的高度统一,从而也难以实现高匹配度的银企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完善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机制的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的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必须敢于抓住机遇,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植根客户需求,融合金融科技,以产品为突破点,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尽早打造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体系。(一)以供给侧金融改革为主线,推动应急金融服务转型。在改革层面,政府各部门应当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应急金融服务创新全过程,要“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市场主体采取不同的支持措施,同时督促银行业克服周期思维,在应急金融服务创新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经济战略决策。在发展层面,要立足于“后疫情时代”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前提,从金融机构出发,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在优化应急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商业银行的服务转型及业务拓展。[4](二)完善金融体系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常态化应急金融管理。要完善金融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危机管理职能。首先,应急管理部应当开设专司金融应急管理的分支机构,明确其在金融应急管理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保持金融稳定、处置金融风险上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强化应急管理部与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多元化的危机管理模式,实现应急管理的常态化,以提升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新的效率和安全性。(三)实施“三定向”战略,打造精细化防控体系。“三定向”战略指的是定向指标、定向监测、定向督导,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在银行业绩考核指标、应急服务风险监测、监督部门督导方式三方面打造精细化防控体系。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差异化业绩考核要求,适当放宽中小银行考核指标,阶段性下调拨备覆盖率,以增强其市场服务能力;第二,针对特殊领域、区域、行业的应急服务,应当进行定向的风险监测,以协助商业银行守住风险底线;第三,要针对业务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及时的定向督导,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四)构建银行业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创新金融生态体”。“后疫情时代”的商业银行,应当摒弃传统商业银行在银行类型、服务区域,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依托于高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建设创新合作新机制,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金融生态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不同的服务领域中开展业务的优势,不断完善客户服务,在统一的平台内共享发展机遇。全面落实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以进一步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更好的服务于资金需求方及服务需求方。以新机制、新体制,实现新时代商业银行的新发展。(五)提升金融产品组合竞争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商业银行要从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出发,去思考如何依托产品及其组合的优化,达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目的。应急金融服务需要进一步实现“精准投放”,这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与组合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需要更为优质的营销和更加强力的推广。首先,产品的设计要更加“客户化”。以直销银行业务的全面铺开推进服务速度及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是高效且便利的选择;其次,产品组合要更加“灵活化”,依托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产品组合种类和比例的机动调节,使得每一个客户都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得最适合自己的产品组合;最后,产品的定价要更加“市场化”,商业银行合理释放利润空间,以价格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障了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稳定可靠,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六)强化银企互联互通,建设数字化金融超市。银企互联互通是打造银企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关键一环。建设数字化金融超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科技金融的不断发展打破了银企之间的时间及空间壁垒,以建设数字化金融超市为目标,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应当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商业银行可以与企业“结对子”、“拜把子”,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对口关系。要深入对口企业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资风险防控等多方面的需要。企业也应当立足与银行的深入合作关系,并依托数字化金融超市的建设,深层次明确自身需求,融入银企合作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共赢,并以此推动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的高效开展。
五、结语
应急金融服务是“应时而生”的创新管理工具、是商业银行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金融产品,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后疫情时代”不断深化的产物。完善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机制,不断改进其常规业务应急管理、应急服务普通管理及应急业务应急管理,通过区别于常规手段的“应急”、“必须”、“有效”的综合施策,在应对突发紧急状况时,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危机事件对金融业及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同时提供重要的金融创新服务。随着各市场主体对应急金融服务的重视以及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的不断融合,应急金融服务创新也将进一步影响危机下金融系统的运转,在多重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急金融服务创新也将会不断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单鑫艳.应急救援服务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160-161.
[2]吴振宇,朱鸿鸣,朱俊生.肺炎疫情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0(3):1-6+137
[3]刘晓静.区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与评价[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9,21(1):57-64.
[4]宋雨,张兴军.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化的国外经验[J].银行家,2019(2):114-115.
作者:倪武帆 乐冉 万睿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 上一篇:肺炎疫情下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研究
- 下一篇:创新发展理念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