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时间:2022-09-29 11:03:56

导语: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通过实地与网络调研,在分析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宽口径、重基础,分方向、重能力,树特色、重实践以及重视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更明确了解金融领域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为互联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奠定基础,笔者与团队成员采取了现场访谈、问卷调查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1.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的本质属性,对银行业的调研至关重要。针对“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院校社会属性,我们的样本选取定睛于中国科技城-绵阳。绵阳有银行经营网点1087个,隶属于22个金融机构,我们对其14家20位不同岗位现职职员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调研对象一致对互联网金融高度关注,认为其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银行业而言;都将职业道德放在重要位置,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技能训练之外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都对专业理论高度重视;都认为现在金融类专业本科生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课程比例。2.证券业。对国信证券四川第二分公司绵阳总部副总、人事经理、财富经理、投资顾问四个层级的4名在岗职员进行了调研。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等方面对本科生的需求较大,并且建议部分课程到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完成,由实际从业人员来进行授课。对成都华西证券5名员工进行调研,该公司员工王博威认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和证券行业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大部分证券运营商需要扩展服务范围,利用网络的便利来发展相关业务。对于该公司而言,目前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对于成都中信建投证券进行调研访问。该公司一名员工赵子文认为,互联网技术在实际运用中能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能有效扩大服务管理体系,使得互联网形成大量的数据,为证券商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会得到证券行业的重视。3.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分析招聘网站上信息科技类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一方面展现岗位分布;另一方面便于为课程设置提供参考。通过搜索,发现该类企业提供的适合本科的岗位与任职条件要求主要如下:产品开发类:该类职位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运营和管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实际经验或者互联网项目的参与经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流程和方法论有基本理解。风险控制类:需要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挖掘背景;熟练掌握及运用各种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工具;熟悉中国金融行业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运营推广类:熟悉金融信贷产品,看重互联网产品运营经验;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根据运营环境快速调整工作方法。销售类:了解商务礼仪;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公关谈判能力;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有从业资格者优先。

二、应用型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把“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期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提高社会美誉度。这也体现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但是,在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的要求上也要有所侧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需要结合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综合以上几点,设计思路如下:1.宽口径,重基础。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一是要有金融理论的教学,并且需要学生扎实掌握,以提高学生利用现代金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设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加强数据库的运用、机器语言等课程。2.分方向,重能力。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高低不同的任职要求,同时学生也有不同兴趣爱好。因此,可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比如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互联网金融营销等。使学生能在各自的兴趣上拓展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3.树特色,重实践。高比重的实践课程,是应用型院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而言,实践类课程应该单独设置,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主要为实训课程,比如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实训、互联网金融营销实训、信息技术综合技能实验等;校外的主要包括调研与体验,由教师安排学生到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激发学生的直接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互联网金融处于金融这个对从业人员有较高道德要求的行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方面,通过引入互联网金融法规与案例课程,以理论学习+案例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认识诚信、谨慎、协作等精神在金融从业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还缺乏统一权威的质量标准体系。就目前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互联金融专业的课程时,要结合人才需求方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要。并且,在注重实践课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投入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作者:杨林 田永 张健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