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1-22 08:22:52

导语: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江苏省先后就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全国高校纷纷响应,推进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反映人才培养模式的文件,它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本文就是在此新形势下,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调研

建设金融学专业的目标和使命是为行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是专业建设发展的根基。培养方案应界定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字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和应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通过对金融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有助于检验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否正确,有利于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合理开展,亦有利于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一)调研的对象及方法。1.校内调研。校内调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本校金融学专业历届学生就业去向的调研;二是对本校在校生及教师的调研。对本校金融学专业历届学生就业去向的调研,主要是通过学校学招生就业处对历届学生就业去向的统计资料;对本校在校生及教师的调研主要是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同时通过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对金融学专业2012级应届毕业生展开调查,了解其通过毕业实习后对金融学业培养现状的看法。2.企业及市场调研。对于江苏省内各类金融机构及企业,我们采用搜集网络信息及数据、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了解人才市场上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培养金融学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3.外校调研。我们通过网络调研方式,结合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江苏及上海的其他高校进行调研,了解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特点,反思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修订提供建议。(二)调研情况分析。1.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调研情况。(1)就业分布。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金融行业、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继续深造(考研或出国留学)、其他行业。其中金融行业的主要方向是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及贷款担保企业等。其中金融行业的就业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主要是因为金融学专业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学历及证书门槛,还有名校的要求。(2)从事岗位。从金融学专业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岗位来看,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是基本业务的操作,或者是从事营销工作的业务员,对学生的吃苦耐劳及抗压能力要求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因为压力大而辞职。(3)持续发展。从学校对就业学生的别业后跟踪看,金融专业的学生的持续发展也比较好,在行业里坚持从事本职工作的学生大部分都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与高职高专的学生相比较,本科生的持续发展力比较好。2.校内学生及教师调研情况。(1)学生调研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没有体系概念,是零散的,什么都学习了,但是都不是很懂;学生觉得学习的都比较理论,实践课程太少;能力培养不够,技能性的课程太少,操作能力比较差。(2)教师的调研情况。大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性课程偏少,实践型课程的设计感不够,没有起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本身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也不够,关于类似的培训太少,学校配套的教学条件应该提升。

二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略显空洞;另外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太过宽泛也使得目标性不强。虽然多数高校在保留传统的授课方法之上,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1]。(二)课程设置不能与实际接轨。1.课程体系没有差异化。无锡太湖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由基础往纵深发展,这一点本一、本二学校的培养方案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我们的深度不够,这就导致什么都学了,其实什么都不精。选修课比重比较低,难以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2.宏观金融的课程设置过多。宏观金融课程上有些是交叉重复的。虽然国内金融是经济与金融的结合,但是学生在宏观金融上只要掌握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就可以了,主要学习运用这个框架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不是记住理论本身。3.课程设置落后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和综合的,现有的课程设置落后专业的发展,代表专业新发展的课程没有,另外,专业复合交叉的课程比较少。4.实践性课程及能力培养的课程比较少。综合性实验课程比较少,集中性实践设计感不强,没有一定的支撑条件,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没有起到实践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比重比较高,没有课外培养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发展。

三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路径

(一)更切合实际地明确人才培养的思路。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强调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从事投资理财工作的专门人才。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职业紧密连接,定位更精准。2.在本科水平和素养的基础上,强调能力培养,以创新教育为主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学生意愿促进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增加课外培养。3.强调应用型,学科专业知识不是单独纵深,而是按金融学专业拓宽知识基础,按学科交叉渗透和复合设计课程体系。4.强调实务技能和实践能力,强调“一专多长”。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接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必备实际工作的一般技能(如工具应用)及专业技能。(二)更精准地定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的分析及发现的问题,现将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苏南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知识,具备金融实务工作的一般技能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及人文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中小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一线从事基本业务经营管理,个人投资理财规划、公司金融等相关工作。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地域、层次、专业与职业对接等方面精准定位[3]。(三)更优化地设计课程结构。1.调整课程结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1和专业选修课2,专业选修1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拓宽本专业的知识领域,专业选修课2是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交叉复合课。强调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2.删除重复课程。删除了金融工程学和中央银行学。大部分学生对于金融工程学学习都比较吃力,因为课程难度比较高,学生普遍认为比较抽象难懂,实际应用比较少,关于金融工程中的基础知识,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基本可以替代;中央银行学主要是宏观金融的基础理论,金融学课程中已经涉及中央银行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存在重复。3.增加考证课程。(1)增加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等相关的课程,主要是公司信贷、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等;拓宽了金融学专业知识领域,而不强调纵深,所以在选修课程中将涉及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的各类基础课程,结合热点增加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互联网金融课程等[2]。(2)增加管理方面课程的比重,比如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学生需要对客户进行开发、管理和维护;二是学会与客户沟通和谈判,也增加客户管理和客户沟通等课程;增加财务管理案例。金融学生通过公司金融的学习,基本对财务管理基础知识是比较了解的,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实践感知。(3)强调工具应用能力,增加课很多这方面的课程,比如办公自动化应用(PPT制作、EXCEL应用等)、外语、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微课制作等等。(四)更系统地推进能力训练。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方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的效果。2.为学生提供多层次能力训练平台,把学生爱好、特长与培养训练方案相结合。从职业能力的系统性要求出发,依托各类课程和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基本技能)、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按照基础实践、专业认知实践和综合实践一次递进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发工学结合的实战训练项目。加大投入,构建校内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平台。3.以第一课堂为主,三个课堂有机融合。第一课堂指按照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指教学计划外在校内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第三课堂指校外进行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计划内、外教育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明确第一、二、三课堂的的教育理念及其分工作用,构建以第一课堂为主、三个课堂有机融合的体系。在第一课堂中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强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等,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参加课外科技或文化艺术活动;要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依托,加强第三课堂与第一、二课堂的结合。要加强基地建设,为提升校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方召,王雷.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如何“精耕细作”[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02):62-65.

[2]徐学锋,夏建新.创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02):111-116.

[3]邱侠.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104-106.

作者:钱娜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