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战略与消费金融体系
时间:2022-06-18 09:31:00
导语:扩大消费战略与消费金融体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扩大消费角度看完善消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尽管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关系看,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超越投资,在近十年中首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但是消费持续增长面临收入增长乏力问题,要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保持消费快速增长势头,就要发挥消费金融的作用,挖掘未来的消费潜力,实现消费增长的跨期平衡。
消费持续增长面临收入增长乏力问题经济增长对消费上升的拉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目标下调,经济增速回落,收入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如2011年。从经济增长形势看,在进出口方面,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短期内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偏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速放缓,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国出口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加之人民币汇率升值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在投资增长方面,由于全年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投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继续执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并带动与之相关的商品消费增长乏力。尽管随着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增强、收入分配稳步推进、民生福利继续得到改善,对消费增长产生利好,但经济增长对消费增长的带动力仍明显不如2011年。部分扩大消费政策退出产生负面影响。
“家电以旧换新”等部分扩大消费政策退出,政策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如2011年。过去两年实施的“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促进远期消费转变为即期消费,对消费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支撑作用,2012年“家电节能惠民”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如期退出,意味着拉动家电行业高速增长的政策性因素逐渐淡出,家电消费整体将回归常态化。但是,由于2011年“家电下乡”政策带动销售快速增长及“家电节能惠民”政策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到期前的销售高峰,抬高了基数,透支消费面临一个回补期。因此,2012年消费将延续2011年消费同比回落的趋势。但由于2011年基期数据偏低,2012年总消费的增长速度下行幅度不会太大,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逆转居民消费预期。劳动力供求总量及结构矛盾加剧将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就业增长效应,以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吸纳就业的岗位减少等因素影响,劳动力需求增长面临较大约束。以2012年8.5%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测算,预计2012年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将带动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快速上升。如果2012年城镇化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而当年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也将达1000多万人,这意味着2012年全年仍将出现近1000万人的就业缺口。在总量供过于求的同时,供需结构不对称的问题也更显突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严重匮乏,“招工难”和“就业难”继续并存,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就业压力将对居民的收入预期产生影响,制约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
“两个同步”目标尚需落实制约消费增长。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基础,在居民收入难以较快提高的前提下,消费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都会受到一定制约。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尽管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高达11.4%,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实际增长速度仅为8.4%,低于国内生产总值9.2%的增速,尚未实现“两个同步”的增长目标。由于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高达86.6%,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比仅为13.4%,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占社会消费主力的城镇居民购买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导致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加之房地产价格尚未回归到合理水平,医疗、教育等支出压力仍然较大,使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趋强,拉低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2012年,全年股市行情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投资回报难以提高,收入分配改革有待加速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尚需完善,收入增长对扩大消费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消费增长需要消费金融助力消费金融可帮助消费者实现跨期消费。工业化以来几次大的经济危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提升不仅要依赖社会化大生产制造出大量产品,更需要同时“增加”数量充足、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为了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都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并产生了消费金融等刺激消费快速增长的消费信贷工具。在当前收入分配体制下,要扩大消费,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居民购买力水平的稳步提高,但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逐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发挥消费金融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金融对于刺激消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融资工具,使得消费者具备更高的跨期消费能力。即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在目前消费增速回落的发展态势下,挖掘未来的消费潜力,使之转化为即期消费,促进消费的跨期平衡,为保持当前的消费增长提供支撑动力,解决由于当前与未来收入增长不均衡所导致的消费不足以及消费倾向偏低等问题,对于引导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稳定、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消费金融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即使在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不断蔓延的2010~2011年,我国金银珠宝、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商品在没有政府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30%以上的高增长,居民对网络购物、旅游度假和文化产品等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更高。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将消费金融产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消费金融迅速发展。而且,随着互联网、电视、电话、移动终端等购物渠道,以及网银、手机银行、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快速发展,消费金融的发展空间更广,创新平台更多。随着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社会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2万亿元,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目前,消费金融对挖掘消费潜力的巨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消费金融对消费结构升级的贡献较小。据统计,2010年美国的GDP中个人消费占比达70.6%,而消费信贷余额达到2.41万亿美元,消费信贷渗透率(消费信贷/GDP)为17%,占个人消费的24%。欧洲发达国家、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消费占GDP的比例普遍超过了60%,消费信贷渗透率约为12%~16%。而目前我国2011年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3%,消费增长更多依靠的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金融对未来消费潜力转变为即期消费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从扩大消费角度构建消费金融体系从落实扩大消费角度看,要完善消费金融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金融系统,而应从消费金融发展的社会角度入手,逐步提高消费金融对消费者的服务能力,规范消费金融发展的竞争秩序,完善法律制度、征信体系等后台保障体系。提高消费金融的服务能力增加消费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类别。从国外的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除了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美国还有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机构等提供消费信贷。然而在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中的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都属于消费金融的范畴,且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虽然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模式之后,目前也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及天津等四地先开展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试点。但是目前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更多是从放松信贷条件约束角度来刺激消费,而不是通过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潜能。事实上,除了商业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外,零售企业、制造企业都是消费金融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国外,无论是早期分期付款形式的金融业务,还是后来的小额信贷公司、个人财务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无不依托零售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反倒是消费金融领域的“后来者”。就连信用卡业务最初也是由生产和零售企业作为发放信贷的便捷工具而出现的,后来才逐渐转移到商业银行手中。目前进驻国内的部分外资企业,如永旺集团继续在国内市场推广个人消费信贷模式,继续发展完善其在国内的赊购业务,苏宁电器与国内银行、厂商合作,实行分期付款的购物模式,表明零售企业在探索消费金融业务方面的意识正在形成。因此,应顺应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拓宽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的类型,促进消费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可以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可以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企业、生产企业等其他机构,各种机构错位发展,取长补短,覆盖更多的消费人群,引导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服务。扩大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的营业范围。
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业务已涵盖消费信贷,消费支付和商户收单等诸多方面主要产品和信用工具包括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消费卡,第三方支付等。2009年7月,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最先试点选择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个城市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但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所能做的业务非常有限,客户第一笔贷款必须是消费性贷款,以后才能申请一般性贷款,信用卡方面更是禁区。在西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围绕消费信贷可提供分期贷款、家庭财产抵押贷款、销售融资及其他与消费者有关的业务,金融产品丰富全面,偿还方式方便灵活,可针对不同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的消费者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实行差别化信贷服务。为了实现消费金融对扩大消费的巨大作用,有必要适当放宽金融公司的营业范围,消费者虽然第一笔贷款不是消费信贷,但是由于贷款的意识和习惯形成以后,消费信贷也将成为一种模式。促进消费金融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推出消费金融业务品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规范消费金融的竞争秩序信用卡与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差异化定位。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持卡人数量快速增长,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群,信用卡消费的意识也已经深入人心,另外,信用卡拥有的免息期功能,约18.25%的年利率,以及极广泛的应用范围,使消费金融公司几乎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资料显示,2011年信用卡全年消费高达4.1万亿元。而自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运行以来,试点的北银消费、中银消费、捷信消费和锦程消费等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年贷款量不足10亿元。目前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没有实质差别,存在极强的替代性,已有信用卡的消费者不一定愿意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向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贷款。加上部分银行信用卡发卡不规范,信用卡进入门槛过低,少数商业银行出现了信用卡业务违规操作甚至“乱营销、乱发卡、乱签商户”的现象,信用卡与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之间的差异被抹杀,信用卡蚕食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影响了消费金融品种的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信用卡的市场准入,加大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违规行为处罚等监管力度,使信用卡与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实现差异化竞争,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费偏好的消费者的需要。
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差异化定位。非银行金融业态在西方存在了400年之久,消费金融业务的最大市场份额往往是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只占市场很小一部分。截至2007年底,美国商业银行持有31.5%的总消费信用贷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是消费金融的主要提供者,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产品已经能涉及包括购房买车日常消费等的各个方面,其总规模现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放贷规模的3000倍。商业银行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个人信用贷款、信用卡以及民间非正式金融已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类型众多的消费金融市场,其业务和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相当程度的替代性。与商业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属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一方面,不能像银行那样可以吸收存款,而只能依靠注册资本、同业资金或信托等方式获得贷款本金,融资成本也比银行高;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做的是小笔贷款,贷款成本较高,如果没有直接的政策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并无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应规范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使之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局面,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消费金融的发展平台构建消费金融的法律体系。消费金融的发展对制度和法制都有着非常高要求,合乎发展要求的金融立法和信用管理体系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外在基础。
自从美国消费信贷市场第一部法案《公民信贷法》出台以后,消费金融一直在各类法律的规范下较快发展。日本也先后通过《分期付款贩卖法》《贷金业规则法》等(见表1)。但是目前在消费金融方面,我国相关的法律建设几乎一片空白,仅有《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几部与之相关的行业规范,且法律级别较低,缺乏较强的约束力。因此,应当尽快制定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系统,统一规范全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解决违约、失信等问题,妥善保护贷款者和消费信贷者权益。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金融公司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我国还无法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在现阶段用于参考的数据库也只有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公积金以及社保等信息库。个人收入等指标的真实程度仍然偏低,无法满足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需求,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主要是那些比较难于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且收入较低、缺乏信用历史、成分多元的庞大人群,如果让消费金融公司自行建立信用体系,成本无法承受。因此,要控制消费金融的风险,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推动社会多机构支持提并供个人信用档案和信用记录,完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设计出一套个人预警指标体系,其体系必须突出以下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情况、房屋居住情况、居住稳定性、还款能力,抵押担保能力、是否购买保险、是否有配偶、配偶的收入情况等具体内容,使消费金融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可靠的个人预警指标体系功能,以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信用保险业务,促进消费者通过购买个人信用保险,增加信用等级。
夯实消费金融的收入基础。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是消费金融发展的最根本基础。资金需求与供给的产生,是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基石。收入的增长是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针对当前我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较慢的问题,要尽快寻找收入分配改革的切入点,实现初次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加强对部分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继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步、同比例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促进居民真实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消费者对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的后顾之忧,使消费者干预透支未来,实现跨期消费。
- 上一篇:区政办计生政务信息工作意见
- 下一篇:区民政系统全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