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立中的金融服务思考
时间:2022-12-15 02:50:00
导语:新农村建立中的金融服务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广大农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提出了“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规范民间借贷,使“种粮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贷款不费劲”成为广大农民描绘的美好前景。实现这一前景并非易事,最难、涉及部门最多、最复杂的,还是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有何弊端?如何加强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如何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好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市为视点,从分析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问题入手,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市位于省东南部高寒山岳地带,全市平均海拔高度在米之间,全市农村人口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3%,全市农村总户数万户,农村劳动力万人。全市耕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148公顷,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占全市gdp的24.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粮食总产量万吨,年均增长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为元,年均增长6.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35元和低1.8个百分点。
目前,市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了“经济发展乏力、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受教育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其中也集中反映了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结构差异较大等深层次问题。虽然目前市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金融业因此对农业服务力度不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影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需求特征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多元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农户、种养大户和特色农业产品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层次的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满足情况也存在差异。
1、以消费型为特征的小额资金需求满足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民由于盖房、看病、婚丧、子女教育等需求向农村信用社借贷,这类消费型资金需求额度一般为几百元到几千元,农村信用社普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2、以维持简单农业再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基本可以满足。表现为农户因发展简单农业再生产而需要向信用社借贷资金购买农具、种籽、肥料、农药等等。这类贷款需求面广,需求的资金额度一般为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市农村信用社受支农再贷款带动,对此类需求支持力度也较强。
3、扩大农业再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满足度较低。如各类种植、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养殖大户和其它农业企业组织在发展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筹资金不足或流动资金紧缺而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扶持。这类客户需求资金较大,但农村信用社满足程度较小。
(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及现状
1、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截止2006年末,市有农户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户,得到贷款的农户户,占贷款需求农户的66.5%。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和年累计发生额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余额和年累计发生额的比例分别为79.2%和67.6%。
2、农村贷款执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大。据了解,农信社由于考虑抗风险因素能力、经营效益、市场竞争等因素,目前对农业及农户贷款利率一般执行上浮80%-100%。较高的利率浮动一方面有利于弥补农村信用社贷款运行成本偏高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农民的实际负担。
3、农村贷款额小面广,种类单一。经了解,市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种类较为单一,多为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其他形式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农业贷款发放较少,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无法满足上规模的农业种养大户和其他农业生产组织的资金需要。
(三)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不强。表现在:一是政策性银行功能弱化,商业银行功能缺位,农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尚不灵活。
2、防灾抗害保险体系尚未健全完善,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自2004年以来,市相继发生了长期干旱、霜冻、局部区域冻雹以及检疫性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5年度全市耕地受灾面积约公顷,年底农作物减产约在3成左右,直接经济损失约万元,其中有农业保险补偿的仅为2%。
3、农村教育信贷投放空白,农民受教育的权益很不平等。目前,市农民受教育程度还很低,教育信贷投放也处于空白阶段。一是农民教育资源低,且没有教育资源信贷支持。一方面,农民教育资源的数量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农民占有教育资源的质量明显偏低。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以及教学水平都难以与城镇相比,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有的甚至无专业教师,无法开课,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以及计算机设备设施匮乏,图书少而陈旧。二是农民子女享受教育的成本高,且没有助学贷款支持,只能以农户贷款填补。
4、农村社会资金“抽走”多、“反哺”少,农村信贷投放后劲乏力。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撤并和职能调整,从1997年起对县级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使相当部分县级以下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使本来就原始积累不足、缺乏资金的部分农村社会资金直接被抽走倒流投入城市,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其次是定位“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邮政储蓄,以其邮政代办点遍布乡村和办理邮政汇款的优势,将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资金和外出打工人员汇回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吸收逐级上划转存人民银行。
5、农村信贷资金流向和结构不合理,无法切实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贷款种类单一,多为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二是农户贷款利率偏高;三是贷款期限不尽合理,贷款期限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没有中长期贷款,这与很多养殖业、种植行业的生产周期不匹配。贷款到期后,农民不得不借民间资金还贷,或因无法按时还贷而必须担负更高的利息费用,既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又增加了贷款成本,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四是贷款额小面广,覆盖率大,但对规模化农业大生产的资金需求相对不足。
6、农村组织贷款、消费信贷结构的缺陷,制约了农村就业形势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市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扩大再生产贷款的投放力度较小,满足程度不高。因此,信贷投放总量不足、信贷结构的缺陷影响了农村企业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农民企业就业形势的改善。
另一方面,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2.8%,但其消费信贷余额仅占全市消费信贷的2%,而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信贷投放至今尚属空白。农民的精神权益则更为缺失。
7、金融服务落后,进一步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农村异地汇款结算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在乡镇保留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只具有同城、同地汇兑结算功能,而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这就为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在资金结算上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一些农民懊丧地说,现在农村水路通了、电路通了、公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而资金汇路却不通了。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创新现代农业保险发展意识。一是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应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符合区域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立足于政策扶持,商业运作的经营原则;实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元化,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经营模式。二是培育发展农业保险市场,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保险发展实践。根据“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逐步依靠政府支持,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人民银行应牵头联合政府及保险部门,着手研究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支持政策,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录,共同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保证农业保险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完善邮政储蓄制度与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统筹协调起来。一是改变邮政储蓄的“大储蓄所”的经营机制,加强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二是扩大人民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增强再贷款带动效应,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2、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调整其业务载体。健全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放宽其经营范围,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资金纳入农发行的支持范围。
3、制定政策,鼓励并要求商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一是要求在农村设立网点的商业银行,包括邮政储蓄抽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二是适当下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适度支持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农业种养大户发展农业经济。三是商业银行应改变作风,增强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开发农村的信贷品种,拓宽新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4、坚持农村金融立足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营方向,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助学贷款、消费信贷、异地汇兑等服务品种,改进贷款规程,简化贷款手续,对贷款期限的确定坚持宜长即长、宜短即短的原则,灵活掌握,合理确定,有意识加大弱势群体的贷款,帮助弱势群体致富。
5、研究制定有关财政贴息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的问题。坚持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为主题,农民担负的农业贷款利息尽可能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执行,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用社即可继续执行现行贷款利率的上浮政策,利息差额由财政部门来弥补。这样既可减轻农民贷款利息的负担,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又可以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6、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规避农村金融风险。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建立农业担保基金,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等方出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难的实际情况。二是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三是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四是强化县乡信用的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社会信用,共同维护金融债权,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同时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三)积极调整农村收入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强金融中介服务,转变农民就业观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支持,引导农民进入二、三产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力度,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四)加大金融支持保障农民权益的力度,促进新农村保障机制的健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仅依靠地方政府或农民都是不可行的,要形成政府、金融、农户三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一是尽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采取政府建立社会统筹机制、金融担保贷款方式、农户积极参与的综合措施,以大病防治为重点,在农村建立起大病、重病社会统筹机制,资金不足可由政府担保、贴息,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缓解农民没有地方看病、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现象,解决农民“疾病就是贫困”,一旦患重病、大病就返贫的现象。二是加大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由政府提供担保及贴息政策,金融机构加大教育资金投放力度,以助学贷款加强生源地教育、以固定资金贷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从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使农民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改变。三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由政府改善农村消费硬件环境,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协调配合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借以实现农村文化环境的全面改善。
- 上一篇:广电局维稳工作先进事迹
- 下一篇:村官学林森事迹个人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