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监管思考论文
时间:2022-01-27 11:55:00
导语: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监管思考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方式灵活、业务手续简便高效,是农村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形式,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急需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民间金融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自身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为此,对农村民间金融,要加强立法监管、完善其经营管理制度、发挥其优势,同时规范其组织形式和经营手段,扶植其健康发展,以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形式;监管
中国的农村民间金融滋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是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不均衡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金融需求巨增,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明显不足;农村正规金融经营手段单一、观念陈旧,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农村民间金融为代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及一些乡镇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方式灵活、业务手续简便高效的农村民间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形式,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有序的民间金融市场,对农村的地方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民间金融是指除了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之外的由民间管理或以民间合作制集体经济形式存在的民间金融组织,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私有银行和钱庄、互助会、储金会、各种信贷机构及代办人等。
2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特点在我国农村,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受资信、抵押担保等条件限制,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贷款,大部分资金都是由所谓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提供的。农村民间金融是与农村官方金融相对而言的,是广大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开展和形成,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之外(即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非官方资金融通活动和组织,其交易主体基本上是从正式金融部门得不到融资安排的经济行为人,交易对象是不被正式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合同性的金融工具,一般没有规范的机构和固定的经营场所。与“官办”金融相比,农村民间金融有着明显的特点。
(1)具有地域性和人格性,信息透明度高,担保约束少,与正规金融相比优势明显。
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发生于农村社区,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而成立,交易活动建立在对对方信息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人格化,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信息透明度高、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维系交易双方契约关系的往往是伦理、道德、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很少要求规范的担保,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也可作为担保物,因此极受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欢迎。借贷行为和利率完全市场化,交易的频率高、需求急、金额小、潜在客户多,高度分散。
(2)资金渠道广、组织形式多样。
资金来源有个人出资、社员集资、集体积累资金、代管资金、企业股金、国家入股资金及扶贫基金等;组织形式多样,有具有正式金融机构性质的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机构,有民间社团形式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私有银行和钱庄、互助会、储金会,有个人出资的私人钱庄、私人借贷,还有国有资金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组成的农村小额信贷等。
(3)经营方式灵活、业务手续简便高效、交易成本较低。
农村民间金融机构针对正式正规金融业务受行政力量影响大、手续烦琐、贷款条件(如贷款担保)相对苛刻、农村客户对资金需求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而很难得到正规金融贷款支持的特点,树立了灵活的经营理念,信息渠道透明、担保约束少,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交易成本较低、手续简便、过程快捷高效。而简便高效正是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4)层次性强。
农村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呼应,层次分明,经济落后地区以民间借贷为主,经济较发达地区已出现了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
3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间借贷的利率极易失控。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但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利率,常因监管不足产生高利贷等社会不良现象,导致市场混乱,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2)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制度不完善,内部组织不稳定,金融风险较高,极易产生经济纠纷和非法金融问题。
民间借贷游离于国家政策法规之外,缺乏制度保障,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方式落后,业务评级以地缘、道德为准,信用域极其有限,违约风险高;担保约束少,资金保障度低,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手段,业务多以口头约定(无任何手续)或简单履约(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为主,贷款期限和利率约定随意,无合同约束,极易发生资金难以按期收回现象,产生经济纠纷;缺乏监管,极易发生非法金融问题如非法吸储、诈骗、高利贷等。
(3)民间金融目前还缺乏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民间金融在我国古代就己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而不提倡的过程;目前虽己引起重视,但仍缺乏法律保障。在得不到法律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产权的保护只能通过私人来提供,诸如黑社会等非法组织往往会成为债权人的选择,这样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4解决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的对策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立法、监管滞后,其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经营管理不规范,极易产生非法集资、高息揽存行为,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因此,在对民间金融进行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的同时,必须对其消极作用加以限制。
(1)制定针对民间金融管理的法律,将农村民间金融置于法律和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之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并从法律层面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建立公平完善懂得市场准入制度,引导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经营。
(2)积极鼓励、扶持有益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活动,严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活动,从制度上、经营方式上引导健康有益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展。
要积极鼓励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对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允许其领取执照并开展业务,短期内可限定其利率浮动范围,长期内则可以完全放开利率以至自由浮动;积极发挥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扶持小额信贷并使之金融机构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成立小额信贷行业协会;调整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坚持自愿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改造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真正的农村民间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措施和产品;出台监管部门受权规章,允许民间借贷在给定条件下合法存在,对低于中央银行规定利率的民间借贷,原则上可以用民法加以保护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严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活动如高利贷、非法集资、高息揽存等。
(3)建立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规避机制,防范基本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伟毅。农村民间金融:变迁道路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
[2]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高发。中国民间金触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4):26-28。
[4]陈时兴。推进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的思考[J]。学习时报,2007(12)。
[5]陈柳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2)。
- 上一篇:金融法制改革简析论文
- 下一篇:金融产业创新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