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计量论文
时间:2022-07-23 05:12:00
导语:衍生金融工具计量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衍生金融工具如何加以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大难题。文章对美国FASB和IASC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状,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会计理论的每次重大变革,都是由于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金融创新活动中产生的,它已给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带来很大冲击和挑战,其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是最具争议、且分歧较大的核心问题。中国已加入WTO,金融市场必将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很快会带着先进而又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尚未建立,因此,尽快研究和建立中国特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已迫在眉睫。
本文拟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的最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进行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特征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商品)已达1200多种。目前美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最发达,美国FASB和IASC制定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代表着当今世界上这一领域最高水平。为了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对其种类和特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1.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通常按照其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分类,一般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类。基本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现金、应收(付)款项、应收(付)票据、普通股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很复杂,比较典型的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等。对于基本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已基本解决,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极其困难,至今仍未取到十分满意的成果。
2.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对于每个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都会形成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资产或负债业务,为了行文方便,笔者将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称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它们与传统财务会计的资产和负债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较高的风险性。规避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其盈利性和风险性是共存的。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若操作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础工具上的风险,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投机利润,如金融期权;反之,企业若操作不当或失误,也会最大程度地释放企业的风险,给企业带来巨额亏损,如美国“安然”公司破产,其衍生金融工具就造成了巨额损失。
(2)价值的不稳定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由标的、名义金额和支付条款共同确定,它随标的变化而变化。标的是一个变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比如,上市交易的股票价格,有时涨跌幅度很大,而股票期权的价值决定于股票价格,这样,股票期权的价值就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标的变化直接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3)市场价格的透明性。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对于绝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企业都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获得实时的市场交易价格信息,以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比如,金融期货的流动性很高,可市场价格也很明确,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跟踪其走势,随时进行一笔对冲交易了结或平仓,以实现出售金融资产或抵付金融负债交易。
(4)盈利方式的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所需初始净投资相对较少。”企业只需要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就能签订大额的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在进行市场交易操作中,企业如果将持有一项金融资产或承担一项金融负债在适当的时点进行最佳的交易,即可获得数倍于原初始净投资额的利润。当然,企业在套期保值活动中,最好结果只能损益相抵,使公司的风险得到控制,但不能获得额外利润。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分析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特点,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问题,至今仍是国际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大难题,现就美国FASB和IASC最新公布的有关准则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两个阶段,相应地它的确认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种情况。
(1)初始计量。它是指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美国FASB和IASC有关这个问题的会计准则很复杂,我们将美国FASB的SFAS133、IASC的E48和IAS39所持的观点归纳得出:通常情况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以放弃或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在特殊情况下则以历史成本(收入)进行计量。所谓“特殊情况”是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业务。
(2)后续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合同签订到最后结算,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持有过程,它的价值在这一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变化,对从事交易的公司而言或者盈利或者亏损,有时甚至产生巨额盈利或亏损。如何计量后续过程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这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问题。在美国FASB和IASC所公布的最新准则中,解决这一问题总的方法是:针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一定标志进行复杂的分类,在后续计量中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对其中一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余部分采取历史成本或现值等计量。当然,在具体计量时,二者的操作方法又有较大的差异。
2.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浅析。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特点过于复杂,使得它的计量问题变得十分困难。从上述美国FASB和I-ASC的会计准则内容可知,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都采用了混合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我们以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美国FASB和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不需要投资或所需投资额很少,初始计量在后续持有过程中,无论持有时间或长或短,衍生金融工具都会发生变化。基于客观性和相关性原则,美国FASB和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二者的努力方向是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因为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更能体现出会计要素的信息相关性的特征。但如何客观、恰当地确定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仍然是会计学的难题。
(2)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简析。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认为,“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美国FASB和IASC采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但它同时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各国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普遍推崇和应用历史成本计价。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正是FASB和IASC倾向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计量属性选择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但是,公允价值在实务中有时很难获取,而且,“一旦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其后续计量所用的公允价值必须重新开始计算”。
我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这将使其后续计量变得更复杂,更难以操作。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重点是可靠性;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主要是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变动信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重点是相关性。笔者的观点是,在衍生金融工具初始计量时只采用历史成本,在后续计量中主要采用公允价值,但在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时也可采用其他计量属性,如可实现净值。
三、启示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现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尽快开展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就我国现实情况,要在短期内制定出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但我国已经入世,资本市场已逐步对外开放,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模很快会扩大、品种不断增多,会计管理部门应尽快着手研究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问题,为将来制定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打下基础。
2.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既要借鉴,又要注重国情。对于近期,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和实务规范,以满足现实会计核算的需要,最终目标是建立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美国FASB和IASC等其他发达国家的有关准则,充分吸收其科学的东西,同时应注意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制定的准则既注意适当超前,又要兼顾可操作性,不要过分倚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减少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来操控利润的空间。
3.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准则时,侧重历史成本原则。我国市场机制健全和完善要经历很长时期,在很多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很难或者根本不能获取公允价值,加之公允价值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或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因此,笔者建议,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在后续计量中,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较易获得得公允价值的,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不能获得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就采用历史成本或现值计量。正如财政部冯淑萍教授在近期的文章中所言:“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讲,注重历史成本为基础,为投资者和有关方面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第一位的”,“无论从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还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现阶段我们都不应过分强调公允价值的作用。”
总之,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为会计很多新领域,如员工认股权计划会计等诸多新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耿建新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世定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冯淑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有关情况及体会.会计研究,2002(5)
5.刘峰.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当代财经,1996(2)
- 上一篇:关于地下水调查分析报告
- 下一篇:大一学生招生社会实践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