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次贷危机发展机遇规避风险论文
时间:2022-04-26 05:19:00
导语:我国金融业次贷危机发展机遇规避风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次贷危机是当前金融市场恐慌的“导火索”、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等资产价值形成互动、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日趋激进,导致经营行为的投机化和短期化、央行等金融监管者无条件地信任市场,导致了监管空白、市场纪律必须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融监管者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市场的发展变化、按照宏观调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应对短期国际经济冲击、以危机为鉴,扎实做好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机制等内部基础建设、深入危机根源,掌握真实信息,有效培育人才基础等,具体请详见。
2006年12月美国的次贷机构提交破产申请,全球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都不会预见到这会成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开端。随后的22个月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单一金融产品向复杂产品蔓延,从单一金融市场向所有关联市场传导,从单一国家市场向全球市场扩散。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是局部区域性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也仅是某一特定行业的危机,一般性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手段都不足以对危机发展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这要求金融从业者必须着眼于本次危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真正推动金融体系持续修正自身的缺陷。
次贷危机是当前金融市场恐慌的“导火索”,但不是根源随着2006年底贷款家庭违约率的高企,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质量持续恶化,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导致了场外交易市场的失灵。众多金融机构由于过度参与次贷产品相关交易而蒙受巨额损失,导致了严重的流动性困难。随着信用评级机制公信力丧失,投资者趋于保守,信用市场短时间内迅速紧缩。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在缺少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随着时问推移难以支撑。本轮危机以次贷恶化为“导火索”,但究其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等资产价值形成互动,推动了价格泡沫的形成。在缺少自我修正能力和外部监管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步入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运行的泡沫循环。
二是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日趋激进,导致经营行为的投机化和短期化。在经济繁荣周期,众多金融机构的利润诉求被绝对化、单一化。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异化使得金融资本更多地流向短期回报高的领域,并使用过高的杠杆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三是央行等金融监管者无条件地信任市场,导致了监管空白。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没有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政策策略。在市场出现泡沫化倾向的时候仍然坚持“市场万能”的理论假设。
金融危机的真正前景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修正,而不是短期二救市”措施
针对本轮金融危机,此次国际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干预措施,其规模和频率都是史无前例的。其政策意图直指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信贷极度紧缩、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从短期看,市场的信用“痉挛”源自于投资者、交易者的信心丧失。对于交易对手的缺乏信任使得市场参与者手中储蓄的流动性无法转化为市场中可用的流动性。“救市”举措就是用国家信用填补市场信用的不足,这是短期之内的应急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从长期看,金融危机要得到根源性的缓解,必须在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一系列真正的调整和修正,重新建立起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国家的信任。
一方面,市场纪律必须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理性、均衡的市场文化需要回归。正如传统的金融理论所言,市场中应该是风险对冲者和风险投机者协调并存。在投资取向多元化的市场中,交易价格才是平稳而准确的。从近期情况来看,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主要金融机构股票价格被大量做空仍然反映了市场中的投机倾向的泛滥。许多金融机构激进逐利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因危机的发生而改变。这一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观,或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恢复,或将为未来其他新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市场的发展变化。市场并不总是万能的。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一国的市场往往不仅在本国因素的影响下自我调节,而是受到全球市场的共同影响。在市场自主运行的领域,金融监管者需要不断质疑本国金融市场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持续对市场运行规则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并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在政策直接干预的领域,监管者需要全方位地运用监管工具,及时地掌握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信息并分类采取监管措施。建立清晰明确的监管规则,让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进入,让不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退出。
中国金融业需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影响十分有限。这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所提供的坚实基础,监管部门制定了审慎有效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等原因。但从长期趋势以及全球实体经济联动性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心存侥幸,独善其外,而是以此为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是按照宏观调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应对短期国际经济冲击,充分加强内需的缓冲效应。此次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将不断显现,并将可能危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出口依赖型向均衡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加快这一进程,庞大的内需市场也是我们对冲外部影响的重要支撑。中国金融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多的行动适应和参与这种转变,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规避风险。
二是以危机为鉴,扎实做好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机制等内部基础建设。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真正能够长久应对市场变化的金融企业靠的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清晰审慎的发展战略、严谨有效的内控机制以及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我们的金融企业需要首先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练好内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不是仅仅基于某一段市场周期,一味地求大求快。
三是深入危机根源,掌握真实信息,有效培育人才基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是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案例。中国金融业绝不是置身于外的旁观者,也不是盲目乐观的自我庆幸者,而是要做一个冷静客观的分析者。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是金融体系不得不经历的重要修正,是金融系统自身问题的集中暴发。中国金融业应当利用此次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实地了解危机的发展状况,培养和积累应对危机的经验和做法,对经济繁荣下的不审慎行为及时予以警示。
- 上一篇:信用信息信号传递机制分析论文
- 下一篇:人民银行分支业缋考评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