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4-04 10:42:15

导语: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如何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中解决企业融资,对企业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主观因素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构成中,虽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大多数,但由于其在生产经营上的特点,多体现为产品品种单一老化、设备陈旧、产业落后;著名品牌不多、特色产品少、新款少;畅销产品生产能力低、档次不高、辐射面窄等。这些由于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带来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实质上还是一种弱势成分,面临着一些巨大的阻碍,发展受限。其内部经营管理还存在欠缺,管理理念模糊、经营思路不清晰、产品发展无规划、科研投入不足,致使企业拳头产品单一、缺少内部控制机制、生产经营成本高,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上游成本增加、政策变动及产品调整等因素都能导致其生产经营出现困境,致使出现资金断链、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目前,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民间借贷、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等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作为企业发展“启动器、撬杆“的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规模较小,这与我国银行业性质及投放政策有关,也与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企业信息不公开,资金需求“小、快、急”等问题有关。这类中小企业贷款交易成本高、预期收益低,银行必然会减少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规模,对其融资必须谨慎。因而,这些主观因素致使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对象主要还是内源资金,使用企业累计利润等内部资本来实现企业的资金需求。当内部资金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时,就会借助民间借贷,但由于民间借贷的高成本和不确定性,给企业较高的经营风险和高昂的融资成本,进而更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客观因素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管理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类。市场主导型以市场自由竞争为主、辅以必要的政策扶持;政府主导型强调政策的推动作用,倾向于用行政力量对市场进行适当程度的干预。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尚未完善市场机制,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特征,必然倾向于采用政府主导。但事实上,我国对中小企业目前并未成立相对集中服务管理组织来实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行为,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产业政策保障和扶持引导保障,不能保障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间权利和义务平等。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自身结构不平衡,波动幅度大,金融机构成分较为单一,交易限制较多,门槛高。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我国的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国家现行政策的引导下,资本流动偏向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在本来就存在资金量不够的资本市场中竞争到融资资金。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融资方式来看,发行企业债权、IPO等等,都必须具备较高在资产、资质和预期收益。虽然这些政策的出台是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但对“小、快、灵”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达到这些标准,难以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再次,就目前资本市场主流的银行借贷来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有着完全不同资金需求,但两者在银行必须通过本质上基本一样的申请和审核程序;由于自身特点和行业特征,监管困难,融资资金必须承当高风险才能得到高收益,而银行看重的稳定的利息收入和本金回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的起跑线却相同的终点,银行必然对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较低的大型企业青睐,资金投向倾向性明显。近年来国家应对后金融危机的挑战,不断调整金融政策,压缩信贷规模,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也出现短缺,“钱慌”频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所难免。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对中小企业逐步出台了财政补助政策,通过财政杠杆来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但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获得财政补助条件较为严格,一些政策执行起来操作难,落到实处难。而且这些补助政策多是在体现在税收减免、招投标等经营后期环节,对解决企业扩大生产、解决生产成本投入作用有限,再加上财政补助总量小,申报和拨款时间长等特点,必然致使其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机遇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得到国家的支持不够,发展得不到重视,这种局面有着经济体制的原因。随着近年国家经济转型,政府对中小企业逐步重视,实施金融体制改革,规范资本市场,建立融资渠道,针对中小企业数量多、发展快、资金需求旺盛的特点,出台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通过完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提供社会化服务管理机构,进而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扶持对策

1、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当前,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少,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更少,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需要。2009年以来,国务院进一步对融资性担保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意见》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近年来,融资性担保机构虽然规模实力都有所增长,但由于其自身经营的限制,担保收入与代偿赔付间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不配比,经营风险较大。政府必须出台更进一步优惠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并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引导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参与到融资性担保行业中,优化资源配置,扶持一些优秀机构做大做强,降低中小企业向担保机构申请的信用担保的门槛,构建各类担保企业的互补、公平、良性竞争的融资性信用担保体系,服务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几大商业银行垄断银行体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对中小企业支持有限。中小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没有很好的规划性指导,在长期经营中聚集风险。对此,国家应当重视其发展策略,完善进入门槛,构建监管体系,清理不良机构,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行政干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强化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保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3、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由于资本市场流动性趋紧,民间借贷已成为中小企业解决急需资金的重要渠道,私募资本也逐步成为主流。由于借贷利息超过法定利率,融资双方的利益都难以得到保障,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方式定义为了非法集资行为。“存在即合理”,资本市场上出现民间借贷反映出现有融资渠道的缺乏,资本缺口巨大,在正规金融体系融资供给收紧的大趋势下,政府应当如何规范民间融资,通过建立阳光渠道引导游资回归,继续出台能够引导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鼓励民营机构成立多种形制的金融机构,加强融资双方的信用管理,建立担保体系和监管体制,控制金融风险,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放开信贷市场准入,发展多元化的融资信贷市场,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供给渠道。

4、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下发展多品种直接融资渠道是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下,资本市场流动性降低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改善我国融资方式不发达现状的有效手段。通过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构架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企业极大依赖于银行信贷融资的局面,完善合理的融资渠道格局。同时,还应当为这些直接融资工具设立相适应的市场,比如地方证券交易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

(二)企业自身对策

1、认真进行收益与成本比较

资本的逐利性,要求投入必须有回报,企业进行了融资,必然要承担风险、付出融资费用和利息等资金使用成本。中小企业发展受限时,必须要更谨慎的调查分析,了解融资收益相对于付出的资金成本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只有融资能够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发展机遇时,才作出是否融资的决策。

2、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

企业要进行融资,首先必须有优质、足够的内源资金,这样才能吸引到合适的外源资金。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前期,外源资金可能有战略投资、风投早期投资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股权融资。到发展中后期,就可以考虑债权融资等。其中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地方性金融机构融资、贸易信贷、资本性租赁融资等等,这是企业就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企业资金需求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3、确定中小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确定融资规模,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需要考虑的关键。融资前必须正确分析企业发展状况,了解生产经营对资金的实际需要,结合融资方式的难度和成本,合理的确定融资规模。

4、确定中小企业最佳融资策略

从融资时间来看,企业融资主要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在两者之间选择,需要考虑到资金用途和融资人对风险的喜好。按照资金用途来考虑,用于企业流动资产的融资,就要充分保障流动资产快速周转、变现容易、补充投入小、使用时间短的特点,选择短期融资,主要有短期贷款、信用贷款等。反之,融资用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等投入,则应选择长期融资,如长期贷款,股权融资等。按照风险喜好来考虑,可采取配合型、激进型、稳健型等不同的融资策略。融资用于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时使用短期融资,用于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时使用长期融资,是配合型融资策略,风险与成本、收益适中;融资用于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和用于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都使用短期融资是激进型融资策略;都使用长期融资则是稳健型融资策略,配合型激进型风险大、成本小、收益大,稳健型风险小、成本大、收益小。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小企业而言,困境与机遇并存。如何更好地拓展融资渠道,募集资金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破解金融困局必须重视的环节。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与支持,结合中小企业对融资环节的重视与积极,后金融危机时代会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契机。

作者:胡丞春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MB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