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就业心理工作对策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28 03:02:00

导语:金融危机就业心理工作对策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危机就业心理工作对策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调适指导策略

【论文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文凭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这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大学生毕业生常见的不良择业心理,有针对性的指导调适方法,并且着重于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就业策略的指导。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尤其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时期,今年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据国家人保部统计,2009年将有2400万人待业,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将超过700万高校毕业生。面对大量的企业开工不足而裁减人员.大批失业人员参与求职竞争,处在这样巨大的就业矛盾漩涡中,有文凭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这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因此,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正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的心理问题,注重就业心态的调适,引导其树立积极的就业心理,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高校毕业生和就业指导工作者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应届大学生毕业常见的不良择业心理及自我调适方法

1.1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一般在大四上半学期时,毕业班就有很多的同学反映出他们的心里存在某些焦虑。致使他们有顾虑的主要问题是: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不赞同怎么办等。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其中以未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毕业生为主)的大学生以及生性胆小的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段精神负担过重,紧张烦躁、萎靡不振。学习上穷于应付,生活中长吁短叹。个别学生在应聘屡遭挫折以后,心理更为紧张.甚至产生了恐惧感。焦虑心理的另一种特征表现为急躁,尤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学生.心理更为急躁。这种急躁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甚至自我失控。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在应聘桌上就能一锤定音,如愿以偿。在急躁心理支配下,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全全面的情况下匆忙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奠及,甚至毁约,失却信用。

1.2自卑心理在择业中,一些大学生往往过低估价自己.他们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参与竞争。有个别学生当他拿到某单位的录取函时,自己都不敢相信,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未过英语四级),只是和同学一起去碰碰运气的,没想到会录取,十分担心这个单位会不会在他毕业前找到更好的人选而放弃他。自卑心理更多见于屡遭挫折之后的学生,他们在一次次的被拒签后,觉得自己事不如人,不敢再作大胆的尝试,尤其是一些不善言辞性格比较内向的和一些受到过处分的毕业生,认为就业人群中强手如林,条件比自己优越者比比皆是.自惭形秽,不敢面对面地与用人单位洽谈。他们即使参加应聘面试,心里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其实,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面对择业市场的竞争.它不仅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等心理现象的发生。

1.3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怯懦心理的多见于一些女生和性格内向或抑郁气质型的大学生。在应聘面试时,面对面试人员,有的面红耳赤、支支吾吾,甚至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情急之下,忘得一千二净;有的谨小慎微,不敢放开说话,该表达的未能表达清楚。这些学生渴望就业,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客观讲,应届大学生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场面,由于缺乏经验心理紧张可以理解,但如果过于紧张或异常胆怯.势必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对于大学生想达到理想择业的目的是非常不利的。

1.4孤傲心理在择业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不错,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这些大学生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英雄无用武之地。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情绪则会一落千丈,从而极有可能产生前述的三种心理现象。

1.5冷漠心理当一些大学生因在择业中常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他们自认为看破了世道,决定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也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不可能适应未来社会就业的竞争机制的。

以上是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如今面临的就业压力下最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作为就业工作者必须予以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正确引导他们走上就业之路,首先要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择业心理,同时重点指导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毕业生,采用下述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排解不放弃自我排解,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受挫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自我安慰、自我调整,以缓解挫折带来的压力与失落感,寻求一种心理平衡。如,在求职遭遇拒绝之后,可以这么认为“或许我进了其它单位会更好地发展自己”、“我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单位”,也可以这么认为“此人不识君,总有识君人”。这样不断地自我排解烦恼,达到“以退求进”的效果。

——自我激励不气馁自我激励,要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榜样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作斗争,遇到意外事件或择业受挫.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是美好的,失败和挫折已经成为过去,要勇敢地面对下一次竞争,尽可能把不可预料的事当成预料之中的事。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鼓励自己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冲动和急躁,开动脑筋,冷静思考,寻找对策。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幽默调侃不紧张幽默调侃,要学会来点幽默,让自己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让自己难过的心情得以缓解.同时还可以避免不良境况带来的难堪。比如,在又一次被淘汰之后,面对同学们“这次成功了吗”的问候,你可以来一句:“这个单位又错过了我这么优秀的人才,实在可惜啊!”或者可以这么说:“或许最好的总在最后才出现吧,命中注定我还要为它耐心等待”。这样无论对于关心你的人还是对于你自己,都会从这种诙谐幽默中感到些许轻松。

——合理宣泄不压抑合理宜泄.要善于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以释放积压在心里的苦水。比如,就业中碰到一些不公平或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如果自己一个人独吞苦水就极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认为世态炎凉,抱怨社会,抱怨命运,这样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择业中去。如果能够寻找老师或朋友倾诉,那么心情就会舒畅得多。另外,一些压抑太久的难受心情,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哭大喊几声,好好发泄压在心底的不快;如果是坚强、好动的男生,痛快地打一场球,这样也会好受得多。

——情感转移不消沉情感转移,要“有的放矢”地把在择业中由于被拒绝而带来的难受、懊恼暂搁一旁,如得知自己未有被某家公司录用的消息之后,可在心中比较难受的时候聆听一首欢快的乐曲.或去做一件平时很想做但没空去做的事,暂时忘却烦恼。那么心情则会好受很多。如果这种有效的转移坚持数天之后,那么原来的不愉快或许早已抛于脑后了,因为时间是治愈伤口最好的“药”。

2.就业工作指导方面的应对策略

面对大学毕业生的上述种种心理问题,对大学就业工作人员来说,肩负的担子更重了.结合工作实践.我体会到在下述方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较为有效。

2.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危”与“机”的辩证关系,树立信心引导就业现在,用“谈就业色变”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算夸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就业困难”的现实产生影响。公务员之家

应该看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政府在努力,我们的学校在努力.我们的企业家也在努力……全社会的种种努力可能对部分人能够直接见效,可能对部分人的效果一时还看不到。问题不在于种种努力是否能立即给大学生找到工作。而是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是“信心”的体现——我们不回避危机,我们更不会向危机低头,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信心,大学毕业生才能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反之,没有信心,只是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岂不是更糟?

2.2指导学生注重“知识”与“智慧”的对接关系。善于用智慧武装自己用信心引导自己可以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勇气,但有勇无谋又是不够的。现实中我们恰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用人单位在面试中问“你能为我们单位创造什么效益”或“你能做什么”时,应聘者往往“失语”,起码回答不能令对方满意。其实.大学生并不缺乏专业知识,但“知识≠智慧”.经过数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就出在如何把“吸收”的知识“贡献”出来.而且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以重新组织、发挥。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对大量来应聘的毕业生发出“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叹。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普遍都是“骄子”,毕业立刻会有人要,甚至是抢着要;但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提高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当下的大学生必须“出新”——创造新的生产力,而要“出新”就必须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2.3指导学生弱化“高学历”与“高收入”的必然关系,客观分析合理的薪酬预期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来说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初中学生的目标要求是考上重点高中,高中学生的目标要求是考上大学,进了大学就好比上了保险,这样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上大学就是出路”、“考上大学等于找到了好工作”。如此,考上大学的“骄子”都对“出路”和“收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真正等到毕业时,大学生才发现花费巨资上了十几年学,面l临的职业收入想“收回成本”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已毕业的大学生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到待遇差一点的岗位就业。类似现象与客观的就业形势相互作用,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也让人们产生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的错觉联想。在目前就业形势下,虽然低收入的职业岗位让大学生们感觉“亏”了,但只要这个职业收入,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需求,就应该接受下来,先立住脚跟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2.4指导学生理智分析“生存底线”与“行业选择”的利弊关系,有机会先就业,等待机遇再择业当下,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对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成百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已经屡见不鲜。类似比较热门的行业如教师、管理岗位等也很受青睐.但涉及体力劳动或半体力劳动的行业普遍被冷落。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体力劳动不是大学生干的,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从事体面的办公室或写字楼工作实在对不起十几年来读的书。

据教育部信息披露,截至今年7月1t3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各行业普遍就业吃紧的情况下,即使你非常不喜欢现有岗位也应该考虑抓住机会先就业,再等待机遇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2.5指导学生把握好基层锻炼与发展空间的梯次关系,在积累经验和提升履职能力的同时寻求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片面地考虑,眼前收入可以不求高,但要有发展空问,即将来“升职”的可能性要比较大。问题在于发展空间是不是就一定“可以预测”?如果大学生就职酒店服务员。脚踏实地干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素质,升迁的机会应该远远大于持初中毕业证的服务员。不是有“行行出状元”那句话吗?

社会是动态的,我们就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就业与发展空问的变化。当今社会很多“发家”的私营企业老板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资本起点低,文化水平低,然而,当初他们离开农田迈人商海的时候,谁又能够预料到他们今天的发展呢?没有更好的条件或平台时.从小事着手,从低微处做起,适度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实践中寻找拓展空间才是可行的。机遇总是青睐于做好了准备的人。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回避当下的就业危机。也不能低估其带来的障碍,而应该自我调整心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积极应对变化的就业局势。在面I临相同的问题时,不同的就业心态和对策决定了不同的就业方式,不同的方式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事半功倍,有的事倍功半。就业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让我们的毕业生们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培养正确的择业心理,从而使他们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