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24 04:38:00

导语: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调控方式,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诸多因素推动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入世”也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开放。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共处于中国的经济舞台,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为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很多成效。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了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来确定发行价格,交易利率由市场决定。1999年3月,央行将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贷款利率在基本利率的基础上自主浮动扩大为最低下浮10%、最高上浮30%。1997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随后又开放了保险公司大额长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000年9月21日央行决定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制定,小额存款利率水平由中国银行行业协会制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对外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并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积极而谨慎地持续进行。

二、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自2003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先后在香港成功发行上市。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股份制改造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正如总理所言,这是背水一战。(1)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国有企业迄今为止仍为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它们占用全部银行资金的70%左右。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基于此,这些企业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缺少利率弹性的。同样,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信贷资金需求者。然而,尽管身份不同,结果却相同:只要政府介入资金配置过程,它们的行为就如同国企,首先关注资金的可得性,而对于资金的成本则考虑甚少。(2)一位金融学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银行过去与政府是一个家庭,经营得好坏银行本身的责任没有多少,反正都是一家人最后推给政府。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3)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4)迄今为止,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此外,如何留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的人才和核心人才,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2.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缺陷。利率市场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和市场环境,则可能欲速而不达。(1)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还不高,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2)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3)我国的准备金制度也存在问题。为了解决准备金业已提取但却不能发挥准备金功能的矛盾,各商业银行分支行便有了保留一定超额准备金的需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客观上发挥了缓冲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致使大量的货币政策操作只能对商业银行发生轻微的影响。(4)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缺陷。迄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依然是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政策框架也会对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形成约束。(5)基准利率的缺失。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又一个因素。

3.中央银行的制度缺陷。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开放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4.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总的说来,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是盈利业务。伴随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减少和优质客户的流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盈利业务和盈利的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开展新的业务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盈利业务的比重也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不可否认外资银行的服务也较中国的银行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也是中国银行无法企及的。

5.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市场

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首先,我们认为所有制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最后,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的管理制度。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利率开放之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3.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要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4.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增加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