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5 05:53:00
导语: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住房按揭市场上,存在着信用水平差、收入低甚至负债的购房人,以盈利为目的并具有高级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手段的住房按揭信贷机构以及利用投资人的资金进行投资行为的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购房人无法购买住房,也很难申请到足够的银行按揭贷款。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刺激了美国人的购房需求,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而这部分人群要想购房就必须通过按揭贷款的形式来融资,必须求助于住房抵押贷款银行等按揭信贷机构。而当时美国银行业也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它们也需要寻找新的获利机会,因此,纷纷进入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对于住房按揭信贷机构来说,虽然面对的很多是次级客户,发生违约行为的风险较高,但当时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和不断繁荣期,房产价格在不断上升,即使这些购房客户发生违约,不能按期缴纳贷款以及利息,他们仍可从不断上升的房价中通过拍卖抵押的房产来转移风险并获利,所以他们并不担心自己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结果,次级房贷的门槛越来越低,而这又刺激了越来越多的购房人申请贷款,从而极大的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力量,进而推动房价不断上升,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冲动。
而作为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房贷机构的银行家们也认识到房地产也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房产价格不可能一直持续上涨,如果房地产市场景气下降,他们面临的风险是很高的,因此,这些放贷结构又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创新发行各种衍生产品证券(如抵押支持证券,MBS),以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经过重新包装,以提高证券的信用评级,然后以债务抵押担保债券(CDO)的形式出售给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是通过吸收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来投资的,所以真正的风险最后由广大投资者来承担。如果房地产市场一直这样繁荣地发展下去,市场参与的各方都能各得所需,维持一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放贷机构要收回本息就只能靠购房人偿还按揭,但由于购房人很多都是那些信用水平较差、收入水平较低、负债较重的人群,因此,他们面临的风险非常高,而这种风险又会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传导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会影响包括股市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从而极大地放大风险,这就为次贷危机发生奠定了逻辑基础。而从2006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出现的情况导致美国的利率上调,后一种可能就成为了现实,所以次贷危机爆发了。
次贷危机形成的现实路径
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1980年《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等解除了美联储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法律环境。而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资产证券化的兴起等都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繁荣,导致房价持续上涨。美国房价从1996年开始启动,在2001-2005年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繁荣期,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了。据统计,2001年美国次级债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仅为5.6%,至2006年已上升到20%,这么大规模的次级债券成了随时可能爆发危机的隐忧。
随着2003年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通货膨胀压力重新显现,美联储持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而同期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此时,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增,对于很多次级债的借款者来说,他们很难再获得新的抵押贷款,而且即使出售房产也无法偿还本息,只能选择违约。而由于房价下跌,房地产金融机构也很难通过拍卖抵押房产等来变现转移风险,因此,作为首当其冲的次级贷款供应商只能承受违约成本,结果引发了大量的次级债供应商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随着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了中间级或股权级MBS/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期获得本息偿付,造成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缩水,恶化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冲基金面对投资人赎回、商业银行提前回收贷款的压力,以及中介机构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当较低级别的MBS、CDO发生违约,评级机构也会对优先级产品进行重新评估,调低其信用级别。尤其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所持优先级产品市场价值缩水,对冲基金用于申请贷款而作为抵押品的中间级和股权级MBS、CDO也发生更大程度的缩水,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上升。因此,次级贷款客户的违约行为引发了以次级债供应商为第一冲击波,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为第二冲击波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以及养老基金等为第三冲击波的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危机。
次贷危机带来的反思
(一)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获利机会,规避风险。资本以追逐利润为本性,作为人格化资本代表的各种金融资本家从个人理性出发,把资本增值的关注点放在资本的流通领域中,希望通过流通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单个资本的逐利目的并把风险转嫁给他人,在个体看来是一种既能实现资本增值又能规避化解风险的选择,因为他避免了产业资本家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市场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但风险总要有主体来承担,金融创新在转嫁个体风险的同时会积累起巨大的系统风险,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是转嫁而不是化解风险,追求转嫁风险的个体往往并不考虑个体行为对系统风险的影响。
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作为整体社会福利代表的政府应该认识到金融的发展以及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实体经济领域。政府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应该以不损害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要认识到对于单个金融机构能够获取盈利并能规避风险的个人理性可能导致损害整体社会福利的集体非理性,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做监管到位,而且要有前瞻性,正确估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坚持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的原则,避免实体经济过度的虚拟化,避免出现经济的泡沫化,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减少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业面临风险的判断
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个人出资购房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满足居住要求的基本形式。而当前高企的房价相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只能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来买房。目前,我国房地产业也开始从前几年的繁荣期进入到稳步发展甚至是调整期,住宅的开工率、住宅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同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很多人担心我国会不会也发生金融危机。这种担心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房价对于普通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以及面临宏观调控压力的一种普遍心态。许多大城市把房地产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主要产业,结果导致普通民众对过高房价难以承受,这背后是人们对收入预期的担心,而这也是未来系统风险积聚的一种反映。因此,对于我国会不会发生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的普通民众也主要是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来满足购房需求,但是在当前能够贷款购房的人群在我国社会收入阶层中还主要集中在中上阶层,他们一般具有稳定的收入,信用水平也比较好,他们的收入与整体经济的相关性比较强,一般都属于优质客户,这是避免类似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另外我国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银行主要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人们还把他们与国家信用联系在一起,而且我国金融体系中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水平比较低,交易量比较小,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与银行按揭贷款的关联性还比较低,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
我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健康的,社会民众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是好的,而这会增加民众和社会的信心。因此,虽然我国面临一些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但并不会大规模地爆发类似的金融危机。
(三)透支消费的引导和干预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合成的结果,但始作俑者是美国民众的透支消费行为。透支消费作为一种消费理念本是消费者个体的行为,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他们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因此,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通过透支消费来实现效用水平的最大化,这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生命周期假说依赖严格的限制条件,它至少要求其生命和工作年限以及未来收入都具有确定性,而且不考虑储蓄的利息因素(也可以把透支作为负储蓄),而人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经济景气也有周期性,个人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情况,比如按揭贷款人突然去世或提前失业而没有还完贷款,就会增加银行的坏账,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因此作为消费者个体,发生违约行为的风险也很高,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个体的违约行为会通过经济系统不断得到放大。而且如果透支消费成为一种主流消费理念时,经济系统受到某些外部冲击,则发生系统违约行为的几率会很高,整个经济系统承受的系统风险也会变得很大,美国次贷危机便是实例。
因此,作为消费者个体的透支行为应是一种在有限信息下的理性行为,但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对于这样的消费理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茂荣,王力.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骨牌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2.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3.俞斌,沈毅俊.次级债危机对外国的影响和启示[J].北方经济,2008(1)
4.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2007(9)
5.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内容摘要: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简称“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爆发以来,逐步影响实体经济,最后转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其他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内在逻辑以及现实路径,并结合我国现实对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债券金融风险透支消费
- 上一篇:铁路局班子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 下一篇: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