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哲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25 02:39:00

导语:金融危机的哲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危机的哲学研究论文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这说明了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说服力。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事后,人们纷纷探究其产生根源。其实,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内在矛盾的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资本的扩张和控制涉及一切领域。受竞争压力和追逐利润的动机所驱使,资本的本性通过人格化的力量得以体现并努力保持资本的运动状态。强化这种运动趋势以突破某种程度的临界点,势必导致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显而易见,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资本是剥削活劳动的工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贪婪和冒险是其本性。这种本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追溯到生产社会化的无条件要求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顽固坚持所形成的根本性矛盾,换言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狭隘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对此,这次金融危机作了进一步的生动诠释和昭示。尽管当今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但是它无法从长期的角度有效地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的命运。20世纪曾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明确提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等理论,他们虽然颠倒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无意之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却收效甚微,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便是明证。

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一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但其经济泡沫终究破碎。探究其根源,表面上是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虚拟经济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实质上是资本盈利的贪婪本性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导致宏观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恶果累积以一种极端和强制的方式所进行的能量释放。正是这种实质性的因素支配表面性的因素,并使后者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局部性调整措施阻挡不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社会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内在要求最终必然要突破资本主义的束缚,资本主义最终让位于高级社会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

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根源及其前途,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二、经济伦理问题

经济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价值问题予以哲学考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个侧面上可以表征为经济伦理的缺失,其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将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本末倒置。

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进行适度消费,是维系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必要条件。否则,将导致经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倒置是有必然性的,但这种必然不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存在提供某种可靠的保证,而是蕴含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高级社会形态所替代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演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扭曲关系:生产受制于消费,而过度的信贷消费却破坏了生产秩序和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实质,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生产相对于有效的消费需求能力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就是经济伦理的危机,从中折射出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丧失生产资料,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缺乏自主权,进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劳动的异化决定了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再造。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强化了资本拜物教,而资本的本性不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贪婪和冒险的本性使资本的运动无视实际消费能力的制约。当资本的盲目扩张运动超过一定程度时,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成为资本家难以逾越的鸿沟,最后只得求助于国家的力量。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家的救命稻草,它所累积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增加了以后的危机的破坏力。这一点已经为资本主义危机史所证明。

2008年金融危机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缺失还存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发展。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而不是相反。如果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超前发展,就会引起投机之风盛行、道德风险加剧,给经济增长的后劲埋下隐患。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西方哲学思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人本主义反对科学理性,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也就难怪以人本主义为圭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中非常突出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发展至过度、超量和比例失衡的悖论怪圈之中。实践证明,通过过度的金融创新、虚拟经济发展来实现超前消费的拉动作用是难以持续的。毋庸讳言,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复杂的交易模型和高杠杆率的交易模式使得价格机制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所配置资产的价格的相关性为正,使得预期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增加,信用链条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主体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诚信和信用危机。

经济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损害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

三、危机管理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应对和善后的全过程是危机管理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系统由防范、预警、应急、善后评估、自我完善等机制有机构成。为了使国际危机管理能够科学、高效和有序地开展,国际社会需要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有关国际危机管理体系中信息的沟通与分享、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整合、分歧与共识的妥善处理、协商和效率的平衡、奉献和责任的统一等方面的机制。

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存在缺失和滞后的问题,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金融监管是危机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其次要完善监管手段,最后对金融监管的领域做到全面化,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一些国家高估自由市场作用、放松金融监管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由市场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强调市场机制是经济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片面地认为市场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何时生产和为谁生产四个基本经济学问题,而对市场调节机制的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缺陷熟视无睹。

2008年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市场管理常态化是危机管理的前沿和基础性工程。对市场进行有效和高效的管理,是后市场经济时代必然的趋势。管理市场,使之健康有序运行,需要发挥微观市场主体、中介组织和政府的积极性,也需要发挥自律和他律两个效应。为此需要在信息、产权、监管和反馈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制。

以上所述主要侧重于危机管理的技术层面。做好危机管理的工作还需要探究其核心价值理念,即发展的价值观。特定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金融和经济的运行也是如此。金融和经济实践活动如果不能消除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乃至人际关系异化,那么其发展终究是难以为继的。

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将处于核心地位的发展价值观充分体现于危机管理系统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危机问题,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之一。

四、和谐世界建设的问题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处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科学原则和目标,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放大效应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势所必然。但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受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影响而没有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经济全球化利弊互现,挑战和机遇并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世界不和谐的根源,而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世界的不和谐,并且由于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以邻为壑的态度和政策,又加剧了世界不和谐。

和谐世界的建设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如果世界不和谐,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类社会就难以持续发展。当前,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受到进一步的削弱,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所增强,这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等化、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对于经济全球化,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机制来实现平等发展、互利共赢的理想目标。差异不是对立的理由,更不是对立的根源,也不是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利益甚至妄图消除多样性的借口。国际社会需要求同存异的共识和机制,以此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那种妄图以牺牲别国发展为代价来谋求本国发展的冷战思维不符合时展潮流,应予以坚决摈弃。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计价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向别国转嫁国内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国际债务价值大幅度缩水,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产物和体现。为此,国际社会正在以此为契机,重新整合力量,预计英美等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有所削弱。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存在的严重缺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峻挑战,重塑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多数国家的愿望和利益诉求。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国际格局继续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生变动,单级格局主张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削弱。而中国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经济增长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并且与国际社会进行积极的交流和合作,承担了相应的国际责任,表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中国可以而且能够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贡献。

[摘要]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建设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哲学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