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改革路径创新
时间:2022-04-02 05:15:00
导语:论金融改革路径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金融深化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应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组建区域性政策融资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民营金融机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西部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尽快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与组织制度。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创新
一、引言
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或地区中去。马克·帕加诺(MarcoPagano,1993)用最简化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而区域金融的非均衡格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发展中的大国,由于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特性,金融运行必然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全局的金融深化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会与欠发达地区的相关金融配套制度供给不足形成制度冲突。就区域金融效率而言,1997年以来中国的金融深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新才和李新彬(2005)认为,西部金融对经济产生抑制的原因是金融市场化的相对超前而西部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微观金融主体开始商业化运作而金融结构变迁缓慢、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制度改革没有衔接所致,通过经济运行中较高的交易成本表现出来,造成西部地区的福利净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1998年,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下属分支机构撤消与合并,主要是把经营状况不佳、负担沉重、没有潜力的分支机构撤消与合并,这一工作实际是从落后的西部地区开始的。莱文(1993)认为,简单的金融体系会随人均收入和财富的增长而变为复杂的金融体系。在人均收入水平很高时,个体就会对选择包括项目评估、投资理财等诸多的金融服务产生需求,而投资中介就具有了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而这类金融服务的固定交易费用会随着其复杂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如果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则这些金融服务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个体不会产生对这些复杂金融体系的需求,而只满足已有的较简单的金融服务,此时金融体系不会得到发展。莱文的理论表明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有着反作用,即使没有金融深化改革对西部金融的抑制,由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较低,西部金融体系发展缓慢是内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想要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就要尝试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和组织制度。
二、西部金融体系现状及其对经济的抑制
(一)西部金融业的基本情况
1.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不合理,国有银行业的比重太大,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比重过小。截至2005年年底,西部地区国家银行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9.5%和8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1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金融业务大量集中在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占很小一部分。由于西部优质金融资源匮乏,随着国有银行考核激励的短期化,四大国有银行定位趋同。狭窄的定位造成了银行之间对少数优质金融资源的过渡竞争,重复交易成本升高(高新才、李新彬,2005)。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被排斥在融资体系之外,使得西部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特征。另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规模偏小,阻碍了西部金融事业支持作用的更好发挥。
2.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储蓄资金来源匮乏,机构设置较少,融资规模也小。研究表明,中国的储蓄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一致,东部经济水平高,其储蓄也高,西部经济不发达,储蓄水平也较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设立的分支较少,外资银行更是寥寥无几。2000年以来退出欠发达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占领大中城市成为了四大国有银行的一致行动,仅2000~2002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的3万多家网点和分支机构中就有2.1万家分布在西部,导致目前西部部分县域经济出现金融真空。
3.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小,资本市场发育迟缓。中国股票市场融资的区域结构极不平衡,无论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筹资规模,东部地区都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西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靠信贷融资。西部企业债券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企业债券规模太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需要。资本市场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东南沿海地区的证券、房地产等一些泡沫经济成分较大的产业,而西部基础性产业的实际资本却长期缺少向金融资本转化的条件与机会。西部资本市场环境欠佳,西部证券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兼营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和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很低。
4.西部金融机构服务和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低。目前西部金融机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完善,制度创新、工期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严重不足。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业务上,对存贷款新方式、新品种及中间业务的运行机理层次的研究远远不够,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截至2000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共计164家,西部地区有三家,分别在重庆、成都和西安,西北五省均为空白(谢平,2001)。
(二)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
1.国有银行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国家在构建其金融体系时,没有根据经济结构及时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从而使金融体系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设置在西部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整个国家银行的一部分,无论资金计划还是信贷安排上都要受上级控制,很难实行针对区域经济现状分区运行的多元模式。而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将全国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个区设立一家联邦储备银行为该地区的中央银行,并在各自辖区内一些重要地区设立分行。这种多元模式的中央银行制度,有利于区域中央银行根据地区经济运行的需要提供金融支持。
2.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西部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受到削弱。国有银行撤并后,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西部地区,虽然撤并后短时期内储蓄存款并未减少,但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下降,企业融资渠道减少。许多地方的工行和建行撤出后,只有农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地区的金融服务工作。而农行的结算体系在全国四大商业银行中最落后,农村信用社就更不用说了,这使得企业和外地企业的交易结算和资金周转都受到极大制约。
3.西部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造成西部金融抑制进一步增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采用总分行制度,总行出于全行资金收益最大化的考虑,
必然会统一调度其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由于发达地区贷款收益率在同等风险下比欠发达地区资金收益率高,或在同等贷款收益下,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要比欠发达地区小得多,因而各银行总行必然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从贷款收益低的欠发达地区集中资金,支持经济发达地区,而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渠道“虹吸”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向经济发达地区。另外,中国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证券交易中心大部分分布在发达的沿海地区,证券市场的分布不平衡使一级、二级市场又从欠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资金流入发达地区。
4.西部金融发展滞后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技术结构的形成。熊彼特认为,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高效率的投融资体制是有效技术形成的关键,完善的金融制度促进企业技改和研发费用筹集渠道的畅通,从而提高研发活动的生产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先行这个条件,金融先行极大地促进了资源流动和技术创新。西部经济技术资源相对水平与东部比并不差,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配置上忽视工业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使得西部R&D与工业生产活动缺乏有机联系且效率不高。
三、西部在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创新思路
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实际情况,缺乏与西部相配套的金融创新体制,造成了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抑制,因而构建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和组织制度势在必行。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一种方式,主要表现为通过对金融要素进行组合来实现金融上层建筑量的扩张(陈野华,2001)。西尔伯(W.L.silber,1983)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减轻外部抑制作用的自卫行为。而制度经济学派则认为金融体系的任何变革都可称为金融创新,包括政府采取的稳定金融的措施,也可称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分为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市场创新即指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组织的创新、经营手段的创新,制度创新是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解除管制的措施,也包括加强管制的措施。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了解决金融深化改革与区域经济金融制度不协调而产生的金融抑制,西部地区金融创新应遵循以下思路。
(一)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组建区域性政策融资机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西部地区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不断地流入东部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成为西部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应当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西部外流的资金进行适当的返还。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利用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商业性金融资源外,还必须重点发展政策性银行,使其承担“政策性转移支付”和原本由国家商业银行承担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职能,规范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遏制政策性银行商业化,使其职能归位。从现有的国家政策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除财政拨款少量资金作为资本金外,大部分是依靠向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筹资成本十分昂贵。这种资金来源结构使得政策性银行只能高进高出,难以发挥政策性融资作用。改善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其在西部地区的贷款比率是目前西部金融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
很多发达国家根据经济开发的目标设置专门服务于特定区域开发目标的区域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意大利为了开发南方落后地区,专门组建了南方租赁公司,为南方中小企业优惠出租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流水线。日本当年为了开发冲绳地区,开设了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司(付晓东、胡铁成,2004)。笔者建议中国组建区域联合开发银行,通过向区域内有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开发项目提供信贷资金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区域联合开发银行是区域性政策银行,其经营方式、业务范围和经营目标都要有自己的特点。
(二)探索建立区域性、小型民营金融机构
民营企业应该有区域性的,熟悉其信用状况的小型民间金融机构配合其发展。在各类基金会被取缔以后,仍需要建立一些区域性小银行,以满足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要。信息不对称使得国有银行不得不要求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足够的担保,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中小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小企业有更多的接触,从而掌握着中小企业的更多信息,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对称性问题。它们通过产权清晰化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全有能力在保证信贷安全的基础上创造高额利润。
西部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很大一部分,今后随着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自然会出现企业兼并、组合,大企业的数字会逐渐增加。但是,在最近一、二十年内,中小企业必然是中国的产业主力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小银行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国家在西部地区要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才能构建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完善的金融体系,打破西部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区域小银行可以实行互助合作制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实行独立银行制度,不允许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服务对象和范围应限制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在一个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都缺乏竞争力的空间里,民营银行根本无惧WTO以后外资银行的挑战,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三)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使西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这是导致较高的经济运行成本的重要原因。笔者建议,应为地区性企业上市提供一个交易市场,侧重支持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本地企业的发展;积极支持西部地区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在西部地区大城市建立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制定规范的产权交易规则并使企业挂牌上市,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提供一个较好的通道;在西部大城市批准成立柜台交易市场,积极鼓励西部一些规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场外交易。对申请设立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在额度上给予倾斜;放宽西部企业对外融资的条件;在西部优先进行金融制度与金融工具方面的创新实验,尤其要利用BOT,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这两种国际流行的融资手段。
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进企业的债务重组和产权交易,为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培育有理性的市场投资主体。发挥资本市场的扶优助强作用,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企业集团。发挥资本市场的导向和参照系作用,对旧体制进行较彻底的资本化改造。按股市的要求规范推动上市公司;按上市的标准要求对其他优势国有企业加快改制;按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等。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合并本地证券公司,成立区域性、综合性地方大型证券公司;以大型证券公司为基础,组建证券基金公司;直接引进合资评级机构,共同促进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繁荣。
(四)建立西部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国外政府为支持本国落后地区的发展,大都设立了专门的基金进行支持,如巴西亚马逊投资基金,意大利的南方发展基金等。加快中国西部发展,除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向西部地区集中以及信贷政策优惠外,还应设立专门针对西部发展提供资金途径的“西部发展基金”。其资金来源可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西部发展债券来进行融资,并将现有的各种财政扶贫基金纳入其中。
金融政策的区域化,即把国家用于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区域化,包括贴现率的区域化和存款准备金的区域化。贴现率的区域化是指,通过对贴现率的调整以促进区域投资的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准备金率区域化是指,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如美国1937年根据银行所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地区,制定了三种准备金率,这显然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开发中还往往使用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各国采用最多的就是最低利率政策。例如,法国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老工业地区经济计划,就专门设“再工业化贷款基金”,以优惠的利率发放贷款。
- 上一篇:金流权分离下治理研究论文
- 下一篇:农村干部待遇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