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分析
时间:2022-02-15 09:10:45
导语: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实现金融服务的普适性。如今,普惠金融已经深入到百姓身边,真正实现其包容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理念已逐渐被人们认同。
一、普惠金融基本概述
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和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高、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更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获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关键抓手。针对银行而言,普惠金融主要服务于个体工商、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通过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应对金融脱媒等造成的冲击,而且有助于客户拓展及业务结构的优化,能够在将风险分散的同时提升综合收益水平,属于银行业当前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过去一段时间银行始终青睐于大中型企业,对其予以足够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因为存在经营不稳定等问题,刨除足值押品,不然很难获得贷款。基于我国自2019年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国内小微企业的壮大发展,银行也作出积极响应,不断推出丰富的普惠金融产品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二、普惠金融常见风险
(一)银行过度依靠线上产品
线上普惠金融产品一经推出,客户经理不需要再对财务报表进行收集,或是同以往那样就客户具体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客户不需来到银行同客户经理进行直接交流便能贷款,这样一来客户经理难以掌握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至于风险防控更是难上加难。
(二)不良贷款难收回
针对银行而言,因为大部分普惠金融产品属于保证类贷款或者是信用贷款。一旦企业出现风险,那么银行贷款很有可能面临损失风险。
(三)信贷资金易挪用
因为线上贷款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受托支付,能够由企业自主支付,致使一些企业未能把信贷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会选择用于其他用途,例如投入房市、股市等。
(四)抗风险能力较差
在普惠金融时代下,大部分普惠金融的数据都已经实现数字化以及标准化,这样普惠金融变得更加透明和严谨。但普惠金融属于繁琐、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许多普惠金融活动中,需要社会相关领域共同合作,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共同来面对。普惠金融风险的本质就是传统金融风险的本质。因此,普惠金融主体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承受能力薄弱的群体将面临更多风险。因为普惠金融的主体大致包括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这些群体都有经济落后,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并且在发展中会时刻面临各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农村经济主要为农业生产为主,受季节影响较大,存在自然灾害、风霜虫害等不确定因素多。若在自然灾害年中,产量减少,农产品价格会受到影响,其偿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小微企业注册资金少,营业额收入略低,导致公司发展规模受限,受市场经济影响大,这样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越大,抗风险能力就越差。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企业随着自身生产原料的减少,随时面临破产的风险,这些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和转型。
(五)风险信息不可靠,诚信风险涌现
在企业内部,年报制度不完善会导致金融机构接触到的信息较少,获取真实信息难度大,采集成本高。因此,一些小微企业为了获得高额贷款,会制造虚假报表提供给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隐瞒了真实信息。小微企业群体庞大,随着贷款需求越来越大,这种风险也就越来越高,为了防止此类现象,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把控也很严格。一般企业诚信度越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力度越大。而对于诚信度较差的企业而言,想得到筹资或贷款,只能以较大的收益率去吸引投资,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会变得更大。
(六)缺少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有效的发展普惠金融,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必不可少。目前,我国金融法律监管体系欠完善,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存在一定风险。首先,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我国征信体系需要纳入更多的信用指标。这使得普惠金融缺少法律支持和政策依据。其次,就当下针对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缺少针对明确性,更多的是为传统金融业制定,这对普惠金融服务造成了影响,服务供给、需求双方都得不到保障。
三、普惠金融风险控制措施
(一)金融风险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对金融风险作出有效预判。金融风险知识的认识是控制金融风险的根基。目前,部份金融机构缺乏有经验的风险预测人员,因此应该培训相关人员学习金融风险知识。总之,风险控制的重要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者联系越紧密,则风险控制能力越强。
(二)风险把控
风险存在将会带给企业诸多隐患,银行应该考虑风险控制的预测问题,主动预测风险,掌握风险变化方向。应通过运作能力、经济能力、人员业务素质和协作能力、相关学习技能培训等预测。风险承受能力,这些都会影响银行自身利益能否最大化。正确的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进而降低金融风险。部份银行对金融风险预算和控制不到位。需逐步建成高效共享信息的机制和建立相关政策的支持,共同预防金融风险,分化风险程度。通过监管体系的建立,改变老旧的监管方式,并以科学的监管管理程序为主,针对各个群体性差异,同普惠金融存在的显著差异,实施具体化,区别对待。增强小微企业抗金融风险能力,通过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保险补贴共同优化小额信贷的风险。应逐渐建立以银行内部稽查为基础,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普惠金融机构自身相互监管的体系,共同预防金融风险,分化风险程度。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科技手段,建立网络控制平台,远程监管。这有利于信息的最大化、全面化,加强信息的透明化,把控信息成本,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各类经济信息、重大经济判断、负债状况等。通过有效的管理,可消除弊端和道德风险、诚信风险。普惠金融要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审查模式,利用更加全面的、可靠的、高效的采集信息。
(三)普惠金融的发展应把商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普惠金融实质也是金融,需要遵守金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能将其成本不断增加,使得收入和回报不能同步发展。在中国市场上,银行资金也需要良性的流动,不能一直成为企业负责的主体。一些企业改制和经济结构改变的成本逐步转移到银行,使得最终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导致银行运营出现问题。既然普惠金额的出现是为了金融公平,就要考虑持续性,不能造成风险转移的问题。普惠金融以诚信为基本,是以借贷方式为社会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助,是需要按时偿的,是资金的双向往来。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服务,需要进行本息偿还的。普惠金融需遵循市场规律,并提高金融的多元化、包容性。
(四)全面发展普惠金融
风险控制是金融信贷所面对的重点问题,传统金融信贷是通过人工审核方法进行的,所以可信度高。但经过重重把关实现风险的降低时,也难避免出现漏洞和弊端。所以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优化了金融市场结构,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引导金融市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现场审核、观察、用经验判断,运用数据分析模块有助于审批工作和后期跟踪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实际数据采集,只要数据可靠、准确,就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因此,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完善和组建更好的金融机制,并建立指标作为衡量征信的考核体制,这样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掌握信贷信息。加大和促进金融科研的进展,创新金融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精细的分析模式,加快普惠金融科技化、数字化进程。面对当前的发展情况,惠普金融不仅应多做良性宣传,推广自身业务,更要建立全方位金融服务。这样才能增加更多的业务,而不仅于贷款业务。其中,一方面可以挖掘更多使用人群、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强化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差异化监管,在确保风险有效管控的基础上,在业务创新上要落实好差异化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从而将服务短板补齐。针对新型金融机构,应做到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要明确服务主体具体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提供地方的配套支持。第二,监管更具适应性,积极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及组织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覆盖面拓宽,推动新型机构实现规范式发展,从而让互联网金融服务更具创新广度与深度,以此满足个人、中小微企业等的投融资需求。第三,推行数字化金融监管。对于数字金融风险特征,不仅要防范流动性、操作性以及信用风险,还应形成一套完备的基础监管制度。利用好大数据丰富监管信息,优化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四、普惠金融阶段性成果分析
在强化监管引领以及考核引导下,我国在2019年涉农贷款基本实现了持续增长、而且普惠型涉农贷款呈现出稳定增速趋势。这促进全方位覆盖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让统计制度不断完善。且加大了农业保险改力度,将“三农”保险支农惠农方式进一步创新。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6.74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共6.75万亿。同年初保险服务乡镇覆盖率达到98.54%。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进行普惠金融的研究及对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剖析,需要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给予当地企业支持与补贴,使得小微企业能够良性发展;通过完善征信系统,建立指标作为衡量征信的考核体制,有助于银行或者金融信贷机构,全面真实掌握信贷群体实际情况。共同提升和促进金融科技的研发,建立更加完备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精细的分析模式,加快普惠金融科技化、数字化的进程,且作为金融机构需要及时和积极的参与各项指标和缺点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平衡稳定的发展经济,才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田行常.普惠金融的大局[J].东方企业家,2014(Z1):123-124.
[2]吴晓冀.国家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研究[J].新金融,2020,No.376(5):62-66.
[3]焦瑾璞.普惠金融前景广阔[J].小康(财智)(1期):21-21.
[4]邢乐成.中国普惠金融:概念界定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8,280(12):49-55.
[5]李沅漫.普惠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探讨[J].金融视线,2019(3).
作者:吴天琦
- 上一篇:统计学思政教育研究
- 下一篇:新时代乡村形象的传播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