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5 09:13:41

导语: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理论是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理论指引。传统金融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诸多困境亟待改善,运用互联网金融从贫困主体、扶贫渠道、扶贫环境、扶贫手段等维度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武陵山片区金融资源匮乏的困境并提供借鉴。

关键词:精准扶贫理论;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乡村振兴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精准扶贫理论,特别是关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社会扶贫等思想,是我国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中国式扶贫开发实践的理论创新成果。当前,传统金融扶贫在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信息传导、金融平台有效性、金融扶贫精准度等方面难以有效满足需求,成为制约贫困区脱贫的现实障碍。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为金融信息精准对接提供了基础,众创众筹、P2P、电子商务、网络银行、互联网保险和理财等互联网手段为金融资源精准流动创造了条件。因此,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武陵山片区扶贫现实,构建互联网金融扶贫的创新模式,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全新研究和尝试。

国内外关于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扶贫的述评

(一)金融扶贫理论的发展

1.西方金融扶贫理论的发展传统金融扶贫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扶贫萌发兴起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以金融发展、“金融抑制”“金融深化”理论最有影响。二是金融扶贫理论使命漂移阶段(20世纪80-90年代),认为金融机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金融扶贫理论深化发展阶段(21世纪初),认为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并建立为全民服务的金融体系是各国的重要目标。2.现代金融扶贫理论在我国的深化一是国家扶贫战略中的金融扶贫理论。蒋永穆(2015)、刘义圣(2016)、黄承伟(2018)等认为,精准扶贫思想蕴含了科学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思想、内源扶贫思想、社会扶贫思想等庞大内容,对我国金融扶贫理论和实践具有强大指导作用。二是直面并审视传统金融扶贫困境和机制。宁爱照、杜晓山(2013)、陈芳(2016)认为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面临涉农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针对性、金融资源稀缺、金融机构扶贫的可持续性偏差等难题。

(二)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的初步探索

一是注重互联网金融的普惠作用与实证效果。任海泉(2015)、丁廉业(2015)、施洵(2016)等运用实证模型论证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性程度。二是提出互联网金融扶贫的初步思路。闫世达、金成春(2016)等提出未来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将呈现“互联网金融+电商”扶贫竞合关系的综合金融扶贫局面。综合以上研究表明: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以其快速灵活的特点,能够促进农村金融业态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对接金融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扶贫在制度、环境、机制、模式等方面研究尚不够系统,不能适应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紧迫性。因此,开展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研究,能够进一步弥补传统金融扶贫的不足,为深度贫困区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武陵山片区金融扶贫的现状与难点

(一)武陵山片区金融扶贫现状

武陵山片区乡村人口2792万人,其中贫困村11303个,占全国总数的7.64%,片区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是名副其实的精准脱贫“硬骨头”区域。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2018年,片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726.8亿元,贷款余额4764.8亿元,存贷比为54.6%,较2011年有了显著的提高。截至目前,该片区内全部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难度仍然很大,金融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很多,传统金融扶贫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二)武陵山片区互联网金融扶贫的难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消除传统金融扶贫的各种弊端是难点问题。传统金融扶贫在金融制度(主体制度、融资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风险管控)、产品与服务(金融信贷产品、金融机构授信方式、金融保险产品、产业担保基金)、扶贫模式(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特色产业融资模式)等方面已运行多年,如何在体现“精准”的同时借助互联网金融消除原有弊端,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精准”的优势,是一个难点。第二,互联网金融扶贫各部分的衔接与作用发挥是关键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与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对互联网产品和平台创新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基础、技术手段、发展理念、金融资源与精准扶贫所需的精准识别、金融需求、金融抑制、存量缺口能否有效衔接,并且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真正成为贫困片区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是另一个难点。

精准扶贫理论指引下的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内容

第一,精准扶贫理论研究。精准扶贫理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从理论溯源、丰富内涵、思维方法、实践创新等不同方面,梳理精准扶贫理论中的扶贫方略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提供深厚的理论源泉。第二,互联网金融多层结构及层级演进的机理。从发展理念、管理方式、组织架构、导向与出发点等方面剖析互联网金融层级结构及层级间作用机理,总结互联网金融层级建设及层级间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界面管理的具体思路。第三,互联网金融扶贫四个维度的内容与机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贫困主体、扶贫渠道、扶贫环境、扶贫手段等金融扶贫“四个维度”的内容进行界定,探讨维度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考察互联网金融扶贫在政策协调、激励保障、组织体系、贫困瞄准、精准识别、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特殊性。第四,互联网金融扶贫实现跨界融合的演变机理。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引导、金融制度、融资制度、风险管控、扶贫环境、补偿机制等因素对跨界融合演进路径的影响,研究贫困主体、扶贫渠道、扶贫环境、扶贫手段等维度之间信息流的作业途径、衔接条件、规则制度等纵向界面,并探讨内部各组成的横向界面管理。第五,“四维动态”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的构建。将贫困主体、扶贫渠道、扶贫环境、扶贫手段等四个维度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文化传承等内容共同集合于互联网金融扶贫的总体框架中,创新出“四维动态”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

(二)“四维动态”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的运行机理

构建“四维动态”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按照从理论梳理到实践分析再到模式构建的思路,以精准扶贫理论为基础,深刻分析武陵山片区的实际环境,借助互联网金融突出优势,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硬件基础,区分出贫困户和贫困集体等贫困主体,借助融筹资渠道,运用众创众筹、P2P、电子商务等筹资手段和网络银行、互联网保险理财等融投资手段,对贫困片区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环境和条件进行精准的金融资源配置,把互联网金融层级及层级间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界面管理的运行机理运用到精准扶贫的各个内容之中,从而形成内在有机运行机制。具体而言,总结互联网金融层级建设及层级间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界面管理的具体思路,对贫困主体(贫困户、贫困集体)、扶贫渠道(筹融资渠道、投资渠道)、扶贫环境(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扶贫手段(众创众筹、P2P、电子商务、网络银行、互联网保险理财)等金融扶贫维度内容进行界定和融合,为实现金融精准扶贫在互联网时代提高效率、增强创新寻求理论与方法(详见图1)。图1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对于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短平快的特性能够进一步压缩金融资源与贫困片区之间的能量损耗。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运用到武陵山片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既扩展了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服务范畴,又为扶贫理论注入了新的理论探索,能够为贫困片区金融精准施策和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承伟.扶贫思想论纲[J].福建论坛,2018/01,54-56.

[2]王继晖、韩涌泉.信用贷款担保基金扶贫模式[J].中国金融,2015/02,92.

[3]闫世达.互联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16/05,28-29.

[4]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报告[EB/OL].

作者:乔臣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