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5 13:37: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供应链金融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供应链金融论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论文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且可以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理财等相应的金融服务,其通过融资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而实现了银行、企业以及商品之间的共赢。供应链融资在实现资金分配均衡的基础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金融的特点:首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其次,突破了传统金融融资的局限,从而使中小企业突破自身弱点限制,获得银行的融资;最后,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方式与传统融资参与方式相比,更加多样化。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1.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下对此三种模式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1)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摘要:金融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提高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为目标,拟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以期为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查看全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现有的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大多没有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文章在梳理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应依托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

1.风险的概念。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用不确定性来描述风险,并将风险视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以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来定义风险,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度量。Merton和Bodie指出,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必要条件,但是是非充分条件,即风险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也会有不确定性。莫顿第一次提出风险在客观性之外还有主观性,主体的主观偏好会使得不同主体在认识风险时产生差异。一种观点用可能性来描述风险。Rennie(1961)认为风险是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SEC(the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高鹏(2008)认为,风险是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何湘玲(2009)将风险定义为一项事件可能的结果与期望的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风险的大小可以用事件的结果产生影响的大小和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共同来衡量。根据风险的内容,有学者认为风险仅指事件发生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纯粹风险。COSO(2004)认为,事项是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源于组织内外的事件或者事故。事项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两种兼而有之。而风险是事项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一个事项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风险的对立面是机会。随着风险管理研究内容的扩大,对风险内涵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FASB将风险定义为企业未来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这一结果包括利得和损失两方面。2016年,COSO了ERM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将风险重新定义为影响组织战目标实现的事项的发生的可能性。新版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将风险是负面影响扩展为双向影响,即风险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正面影响。综上所述,“不确定性”是风险产生的原因,“可能性”是风险发生的概率,随着风险管理内容的扩大,对风险的理解也从仅指事项带来的负面影响变为风险可能带来双向影响。2.风险管理的概念。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方法;一类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从静态看,Williams和Hans认为,风险管理作为一套科学的方法,以组织目标为依托,利用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控制风险损失最小的目的。从动态看,Merton和Bodie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权衡收益和风险,实现风险降低的一种方案,以及设定计划、制定决策、采取行动的过程。主体对风险的主观偏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风险管理活动的进行过程。旧版ERM框架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即这一过程的实施者包括组织的各级人员,其目的为识别潜在事项,将组织面临的风险控制在其风险容量之下,从而使组织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可以有合理的风险保障,战略制定包含这一过程,并且,从战略制定开始,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组织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囊括了全部风险。近年来,风险管理的内容不断扩展,风险管理从管理过程扩展到风险管理文化、价值创造等。新版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即全面风险管理,是组织在创造、实现与维护价值的过程中,和战略执行紧密结合、风险管理活动所依靠的能力、实践和文化。在这一定义中,风险管理的内涵被扩展,风险管理从管理过程,扩展到包括风险管理能力和文化;风险管理不仅要保障组织价值,还要为组织创造价值。综上所述,从静态看,风险管理是一种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控制风险损失最小的管理方法;从动态看,风险管理的参与者包括组织内各个层级的人员,利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目的在于把组织风险控制在合理保障之内的一个过程。随着理论的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内涵不断被丰富,还囊括了风险管理能力和文化;除了要保障组织价值,风险管理还要为组织创造价值。

二、风险管理理论演进过程研究

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理论都发端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得风险管理思想在美国萌芽,通过何种方法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风险,从而降低经济损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最初,防范风险的主要工具是保险。部分学者根据促使风险管理思想发展的关键事件,将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分为传统风险管理(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现代风险管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和全面风险管理(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严复海等,2007;王农跃,2008;张维功等,2008)。也有学者按照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把风险管理发展分为基于保险和财务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和基于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两个阶段(张琴等,2008;曹元坤,2011)。本文认为,三阶段的划分法并不能对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反映。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的风险管理思想都强调要从整体角度,对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把握,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本文把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分为传统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1.传统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商企业开始使用风险管理这种管理手段,风险管理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在50年代,一些美国的大公司发生了重大损失事件,使得企业高层开始意识到进行风险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风险管理开始兴起。起初,风险管理以保险行业为代表。随着概率论、统计等技术和方法开始应用到风险控制中,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的风险管理活动开始依靠科学技术,风险管理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风险管理系统性的研究始于《企业风险管理》(梅尔,赫尔奇斯,1963)和《风险管理与保险》(威廉姆斯,汉斯,1964)。同一时期,美国主要大学都开设了有关风险管理的课程。在此期间,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提出“资产组合理论”,首次将回报与风险联系起来。马科维茨发现,与单一证券相比,投资组合可以减小方差,即分散风险。他认为,在投资过程中,风险是重心,而不是传统的以回报为重心。马科维茨用统计学中的均值和方差衡量风险,为研究金融风险开辟了一条新思路。1964年,在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夏普(Sharpe)等人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表明单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由两部分组成———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的大小由该证券的系统风险(Beta系数)决定,该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减小。罗斯(Ross)在CAPM基础上,提出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不仅与市场证券组合的收益率存在线性关系,而且与其他多种因素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拓展了CAPM,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1973年,美国学者布莱克(Black)和斯科尔斯(Scholes)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为期权定价理论带来了突破。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风险管理理论从美国发端,逐渐传播到欧洲等国。其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再次,风险的内涵主要被认为是纯粹风险;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为防范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工具主要为保险(王东,2011)。最后,在这一阶段产生的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为现代金融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金融风险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一时期的风险管理方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局限在企业局部或某些单一的方面。企业中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实践也是相互割裂,独立成型的。并且,只有在决策者认为风险存在时才会对风险进行管理,属于事后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只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而存在,还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2.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风险管理的全球性运动逐渐兴起,这是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三里岛核电站爆炸事故、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等一系列严重事故使各国认识到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催化和推动了风险管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风险管理和策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共同成为了企业三大管理活动(严复海等,2007)。20世纪90年代初,JP摩根银行提出了以损失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即VaR(ValueatRisk)法。VaR法实现了风险的量化和标准化,逐渐被全球金融机构广泛使用。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企业开始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20世纪末,部分国家的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和动荡,以及巴林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等个体金融机构的倒闭,为金融界敲响了警钟。金融界在进步一思考风险管理问题后,认识到金融风险不是以单一形式,而是以符合形式存在的,单独的金融风险间往往相互会有联系,过去对单个风险进行零星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风险管理需求,风险管理需要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管理。基于此,整体风险管理理念开始萌芽。1992年,Miller从组织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IntegratedRiskManagement,IRM)理念,强调风险的研究范围要扩大,企业要根据自身风险状况,在关注单个风险的同时,要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整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形成了整体风险管理思想(TotalRiskManagement,TRM)。TRM理论认为,价格、偏好和概率是风险管理活动三个必要因素,价格代表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活动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偏好表示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将价格、偏好和概率三者综合看待,才能实现系统、全面的金融风险控制。从银行等金融的机构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学者提出了综合风险管理(GlobalRiskManagement,GRM)。GRM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要对金融机构面临的全部风险进行度量,做到及时、一致和准确;其次是通过程序分析各种经营活动和资产组合中风险的分布,根据对各类风险的定价配置资源;并且,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专业的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活动。21世纪,以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2002年世界通信会计丑闻等为标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风险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采取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手段,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被广泛接受。2004年,COSO出版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e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ERM以1992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结合《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对风险、风险管理的定义、对风险管理目标、要素等内容的描述,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有如下特点。首先,企业开始从系统的、全局性角度考虑综合的风险管理问题。其次,风险管理的对象从纯粹风险扩展到双向风险,即风险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正面影响;风险管理的内容也从防范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扩展到防范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风险管理工具也从保险扩展到衍生品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后,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强调对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管理。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新环境下客户需求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新融资渠道和金融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解决了客户融资困难的问题。它是传统信贷模式的转变,为交易中的各个参与主体带来了利益,取得了共赢的局面。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大力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潜在的风险,如果商业银行无法正确识别与防控风险,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同时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最大程度发挥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所创造的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查看全文

供应链金融体系假设管理论文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查看全文

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措施论文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查看全文

物流理论研究最新动态

一、文献综述

对我国物流学术论文的文献研究,基于主题归类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太多。庄玉良、贺超、张岩将物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为15类,分别是信息化、行业、企业、宏观、地方、第三方、储运、供应链、标准化、模型、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国外物流、绩效成本和其他类。[1]冉霞、张予川、陈思云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宏观、行业、区域、地方、企业五大类;另一种是根据近年来我国物流研究出现的新领域,将研究主题分为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物流规划、绩效成本、物流园区七类。[2]李桂影、金鹏、冯耕中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设施、服务、配送等15类。[3]林森、陈宇洪、陈虹、邱荣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制定了主题词汇表,形成了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26个物流研究主题。[4]而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文过程中,要求每篇参评论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经济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与工程类、供应链管理类、采购与供应管理类自行选择类别投稿。上述分类均较为翔实具体,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物流研究的情况。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分类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况。为此,本文根据《物流术语》,参考上述分类,结合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择2011年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1)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是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年会回顾总结年度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建立物流研究机构经常性联系与协作攻关机制,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而年会获奖论文正是我国物流研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体现。(3)获奖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学者、院校及机构。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的322篇论文。其中,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论文91篇,优秀奖论文189篇。笔者通过对322篇论文的主题、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域分布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题和学者情况。

三、研究结果

1.物流研究主题的分析及结果

查看全文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热点可视化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探索未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相关(2007~2018年)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总共得到677篇文献(样本数据),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发文机构分析、关键词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热点集中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金融、网络环境、新形式方面的风险,同时研究了对这些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Citespace;研究热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政府更加关注供应链发展,希望通过供应链发展推进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财政部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财办建【2019】69号),加强农产品和商业的联系,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产品供应链就像一个滚动的网状链条,将农产品从起点的农户传输到终点的消费者,途中经过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配送中心等节点[1],使供应链风险增加。因此很多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中。但对于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或“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为主题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总结。本文选择677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研究知识图谱,从而得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数据分析

1.1样本来源。登陆中国知网(CNKI),选择高级检索中的期刊检索,主题词输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或含“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时间选择2007~2018年,期刊来源选择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等期刊,最终检索结果得到217篇文献。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去除综述类、会议类等文献,最后得到210篇文献。选择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中的博硕论文检索,主题词输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或含“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时间选择2007~2018年,最终检索结果得到467篇文献。将两部分的文章合在一起,总共得到677篇文献(以下称为样本数据)。将这些样本数据按照Refworks的格式导出,在Citespace软件中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转化,得出需要的数据类型。1.2样本的分布。本文对导出的677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图1,从折线的走势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趋势2007~2017年逐步上升,一直到2018年有所下降。可以看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这一话题一直被国内学者所关注,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查阅中国学术会议网发现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学术会议情况,本文推测2018年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文章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这一年国内研究农业关注点放在农业科技的方面有关。在这一年,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粮食和农业技术会议(ICFAT2018)、第四届可持续农业科技国际会议(ICSAT2018)等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会议。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农业科技发展改变农产品的品种、产量等,也是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有相关性的。文献数量和发表年份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4E-116e0.134x(其中x表示文献发表年份,y表示文献发表数量,E表示10的幂)趋势线和实际数据的拟合度R2为0.7203,这说明实际数据的指数函数关系可靠,文献数量呈指数函数趋势上升。总的样本数据中有210个样本数据是来源于期刊,所以本文对期刊发文量进行统计,绘制表1。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文量前6位的期刊:《商业经济研究》(22篇,约为10.5%)、《农业经济》(12篇,约为5.7%)、《江苏农业科学》(11篇,约为5.2%)、《物流技术》(10篇,约为4.8%)、《农村经济》(7篇,约为3.3%)、《软科学》(5篇,约为2.4%),其中《商业经济研究》的发文量最多,期刊类型包括:商业经济、农业、物流、科学和技术方面,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话题相关的文章受到期刊的广泛关注。1.3作者分析。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677个样本数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时间切片(TimeSlicing)选择12,NodeTypes选择Author,SelectionCriteria选项下的TopN设置50,然后运行程序,得出图2。从知识图谱中可以发现,作者节点比较分散,说明各作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研究者分布广泛。但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小团体之间的合作;以伏红勇和但斌为主的合作,以曹武军为中心的小团体合作,章得宾、黄慧和徐娟之间的合作,颜波、石平和王凤玲的团体合作,颜廷武、张俊飚和张童朝之间的合作,等等。在这些作者中,发文量处于前5位的作者是伏红勇(7篇)、但斌(7篇)、曹武军(7篇)、隋博文(5篇)、张蓓(5篇)。伏红勇和但斌发表的文章主题是与天气期权、风险外化、保证订单契约相关的文章。曹武军研究采用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风险分散,并且提出保费分担机制,以此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效率。隋博文研究的方向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相关,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张蓓注重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风险,并建立相关的控制模型,控制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这5位作者研究的风险和解决措施都不同,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追求农产品供应链利润的最大化。1.4机构分析。运用软件进行发文机构分析,NodeTypes选择Institution,其他设置不变,运行软件,得出图3。根据图3,本文发现发文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但是有些发文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重庆大学现代物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和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等一共8个合作关系。从合作的发文机构来看,相隔距离较近的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从发文机构本身来看,农产品供应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学校、物流学校这一类高校。这些发文机构中,发文量前3的机构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1篇)、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7篇)。发文量前3的机构分布在我国的中南方,发文的学院是经济或者管理学院,说明经济或者管理学院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

2研究现状

查看全文

金融创新农商行信贷业务研究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灵活的融资模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对”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调节,为物流交通、银行和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性产业链,达到了融资多方共同受益。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信贷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的大环境,农村商业银行将重心放到了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上,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发展信贷业务这个新思路成了发展的重点。本文以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从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入手,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阐述,结合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信贷业务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发展信贷业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创新;农商行信贷业务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公司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成本不足的情况下依旧需要提供商品给核心企业,或在得到利润之前就要向核心公司缴纳保证金。许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上述的难题,特别是较弱势的成员。当这些规模小、资金不丰富的企业缺乏信用支持,银行就会考虑到由这类弱势企业带来的风险因素从而拒绝对企业融资。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导致供应链资金阻塞的原因之一就是弱势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融资能力,核心企业也并不愿意分担这样的公司所带来的风险。但如果核心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用能力用到上游与下游弱势企业的业务往来,那么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能有效监控其核心业务,所以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外部的第三方振兴资金流,同时扩大金融业务,这是供应链金融(SCF)产生的背景。(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高度灵活的融资方式,以银行为中心,有效地将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联系起来,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说,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转变是特定商品的供应链模式。商品生产完成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供应、制造、分销、零售和用户结合起来,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三)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是基于供应链中强大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基础。一方面,可以将供应链中缺少资金的部分加以补全,解决一些公司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在供应链中起着促进作用。例如,银行提供的信贷业务提高了弱势企业的购买力,为其建立商业信贷,为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提供了基本成本。单个企业的资本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形式: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根据不同的担保措施,金融机构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产品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存货融资三类,在此基础上控制和化解风险。(四)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风险控制和信贷灵活性是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区别的一般表现。(1)传统金融——对商业的独立关注。(2)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根据行业特点,以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业务为中间环节,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一)传统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第一,贷款申请:贷款申请人向贷款中心提供身份证后,首先,贷款中心需要审查其资质,看其是否属于禁止进入的情况,担保人是否已执行,是否符合经营期要求,是否有偿还能力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填写贷款申请表,并向银行签发信用证查询授权书。最后,将其分配给客户经理进行跟踪,进入传统信贷管理系统中分配的应用阶段。第二,调查分析:客户经理首先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和预约。贷前准备,如提交凭证取用申请表,获取现有行业信息,总结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信风险因素,根据客户的当前信息列出行业及主要检查方法,然后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分析。第三,贷款审批:客户提交个人信息,客户经理整合这些信息。了解了客户和贷款信息的基本情况,不对称偏差分析,以及企业的主要财务数据。完成《贷审会审批检查表》,递交贷款审批部门。第四,签订合同:参照《贷款活动程序》,后台人员编制《贷款审查决议表》。借款(担保)合同和借款文件订立后,应当及时通知借款人、担保人等合同当事人持原身份证,并在约定的地点一式两份签订合同。第五,贷款发放:客户经理完成贷款审核程序后,将贷款发放到贷款中确定的二级分行会计室发放贷款。申请人应确认每张汇票并亲笔签名。客户经理和授权人应在贷款收据上签字。采取受托支付的,银行业务从业人员需在放贷之前,审核申请人交易资料和凭证的真实性,是否与签署的合同相符合。借款人自行支付的,经被授权人同意,可以将可能发生的金额直接存入借款人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第六,贷款管理:贷款发放后,贷款管理尤为重要。它包括贷款监控、贷款档案管理和贷款偿还。贷款发放后,银行每月进行贷后监管,包括:客户操作、家庭情况等,并填写正常的贷款监控表。(二)贷款业务类别。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农村居民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是其主要客户,也是其主要贷款类型。其中,农村居民小额贷款按照小额贷款担保方式分为农村居民联保小额贷款和农村居民保证小额贷款,这种联保制通常由四到六户组成农民联保小组,每一小组成员都将承担贷款保证责任;另一种称为农村居民保证贷款,需要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或法人两个以上来签署贷款保证书。与农村居民小额贷款相似,小微企业小额贷款也分为联保和保证两种。(三)贷后处理工作。1.贷后检查。贷后检查从四方面出发,分别是日常贷款检查、风险评级重检、风险预警检查和监督检查。小额贷款发放后,银行与借款人进行沟通,账户经理负责账户跟踪检查。检查工作主要关注借款人其他负债情况、经营状况、抵押物价值情况以及保证人代偿能力。客户经理还需要定期抽查借款人的贷款资金流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严防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或股本权益性投资。2.逾期催收。逾期不还的,农村商业银行将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当借款人拖欠本金或利息的第一时间,客户经理会提醒借款人,并调查逾期原因。当借款人拖欠本金超过约定期限7天,客户经理会需要到贷款客户家中或工作场所进行现场催收,并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拖欠本金超过15天后,客户经理会将该笔小额贷款在转为不良贷款,上报银行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农商行会采取更加严格的催收措施。3.贷款核销。对于已经确认为损失类的贷款,由相关责任分行或者支行需要按总行相关规定进行认定,上报总行,由总行进行集中审批核销。

查看全文

供应链金融创新农商行信贷研究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灵活的融资模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对”产—供—销”各个环节的调节,为物流交通、银行和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性产业链,达到了融资多方共同受益。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信贷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的大环境,农村商业银行将重心放到了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上,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发展信贷业务这个新思路成了发展的重点。本文以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从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入手,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阐述,结合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信贷业务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发展信贷业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创新;农商行信贷业务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公司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成本不足的情况下依旧需要提供商品给核心企业,或在得到利润之前就要向核心公司缴纳保证金。许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上述的难题,特别是较弱势的成员。当这些规模小、资金不丰富的企业缺乏信用支持,银行就会考虑到由这类弱势企业带来的风险因素从而拒绝对企业融资。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导致供应链资金阻塞的原因之一就是弱势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融资能力,核心企业也并不愿意分担这样的公司所带来的风险。但如果核心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用能力用到上游与下游弱势企业的业务往来,那么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能有效监控其核心业务,所以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外部的第三方振兴资金流,同时扩大金融业务,这是供应链金融(SCF)产生的背景。(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高度灵活的融资方式,以银行为中心,有效地将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联系起来,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说,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转变是特定商品的供应链模式。商品生产完成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供应、制造、分销、零售和用户结合起来,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三)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是基于供应链中强大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基础。一方面,可以将供应链中缺少资金的部分加以补全,解决一些公司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在供应链中起着促进作用。例如,银行提供的信贷业务提高了弱势企业的购买力,为其建立商业信贷,为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提供了基本成本。单个企业的资本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形式: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根据不同的担保措施,金融机构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产品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存货融资三类,在此基础上控制和化解风险。(四)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风险控制和信贷灵活性是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区别的一般表现。(1)传统金融——对商业的独立关注。(2)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根据行业特点,以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业务为中间环节,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一)传统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第一,贷款申请:贷款申请人向贷款中心提供身份证后,首先,贷款中心需要审查其资质,看其是否属于禁止进入的情况,担保人是否已执行,是否符合经营期要求,是否有偿还能力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填写贷款申请表,并向银行签发信用证查询授权书。最后,将其分配给客户经理进行跟踪,进入传统信贷管理系统中分配的应用阶段。第二,调查分析:客户经理首先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和预约。贷前准备,如提交凭证取用申请表,获取现有行业信息,总结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信风险因素,根据客户的当前信息列出行业及主要检查方法,然后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分析。第三,贷款审批:客户提交个人信息,客户经理整合这些信息。了解了客户和贷款信息的基本情况,不对称偏差分析,以及企业的主要财务数据。完成《贷审会审批检查表》,递交贷款审批部门。第四,签订合同:参照《贷款活动程序》,后台人员编制《贷款审查决议表》。借款(担保)合同和借款文件订立后,应当及时通知借款人、担保人等合同当事人持原身份证,并在约定的地点一式两份签订合同。第五,贷款发放:客户经理完成贷款审核程序后,将贷款发放到贷款中确定的二级分行会计室发放贷款。申请人应确认每张汇票并亲笔签名。客户经理和授权人应在贷款收据上签字。采取受托支付的,银行业务从业人员需在放贷之前,审核申请人交易资料和凭证的真实性,是否与签署的合同相符合。借款人自行支付的,经被授权人同意,可以将可能发生的金额直接存入借款人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第六,贷款管理:贷款发放后,贷款管理尤为重要。它包括贷款监控、贷款档案管理和贷款偿还。贷款发放后,银行每月进行贷后监管,包括:客户操作、家庭情况等,并填写正常的贷款监控表。(二)贷款业务类别。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农村居民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是其主要客户,也是其主要贷款类型。其中,农村居民小额贷款按照小额贷款担保方式分为农村居民联保小额贷款和农村居民保证小额贷款,这种联保制通常由四到六户组成农民联保小组,每一小组成员都将承担贷款保证责任;另一种称为农村居民保证贷款,需要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或法人两个以上来签署贷款保证书。与农村居民小额贷款相似,小微企业小额贷款也分为联保和保证两种。(三)贷后处理工作。1.贷后检查。贷后检查从四方面出发,分别是日常贷款检查、风险评级重检、风险预警检查和监督检查。小额贷款发放后,银行与借款人进行沟通,账户经理负责账户跟踪检查。检查工作主要关注借款人其他负债情况、经营状况、抵押物价值情况以及保证人代偿能力。客户经理还需要定期抽查借款人的贷款资金流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严防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或股本权益性投资。2.逾期催收。逾期不还的,农村商业银行将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当借款人拖欠本金或利息的第一时间,客户经理会提醒借款人,并调查逾期原因。当借款人拖欠本金超过约定期限7天,客户经理会需要到贷款客户家中或工作场所进行现场催收,并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拖欠本金超过15天后,客户经理会将该笔小额贷款在转为不良贷款,上报银行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农商行会采取更加严格的催收措施。3.贷款核销。对于已经确认为损失类的贷款,由相关责任分行或者支行需要按总行相关规定进行认定,上报总行,由总行进行集中审批核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