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痛点改革措施
时间:2022-08-20 02:58:48
导语: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痛点改革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地方高校普遍开设的双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以地方高校《国际金融(双语)》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高校的特点,列举地方高校《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痛点”,剖析课程教学开展中的主要瓶颈及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创新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本文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因为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地方高校具有地域和经济局限,财力薄弱,师资匮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共性问题,对其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金融》是各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研究跨国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规律,因课程自身属性特点,各高校纷纷陆续将《国际金融》课程开设成为双语课程。《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英语表达,使其具备双语的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及沟通表达的能力。地方高校实行有效的《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需将已有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思考存在的瓶颈、问题和规律,找出对应的创新教改措施,才能为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指导。
1地方高校的特点
根据2020年6月教育部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740所,其中部属高校126所,地方高校2614所(其中地方本科高校1132所,地方专科高校1482所)。地方高校占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95.4%。可见,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经济,突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高校虽数量众多,但普遍处在弱势地位,与部属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诸多因素制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及教学效果。一是地方高校财力有限。地方高校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及学生支付的学费。地方高校总体科研条件较弱,科研场地、实验室及设备条件有待提高,对教师申报项目支持力度有限,无法充分调动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二是地方高校自身优势及特色深挖力度不够。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与地方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自身学科优势深挖力度不够,办学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三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科研能力有限。高质量的教师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和核心,一流的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的学术科研、教育教学的能力。但地方高校由于较难享受中央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在全国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区位优势,较难引进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地方高校教师学历层次、职称水平不高,且绝大部分教师精力集中于承担大量教学、社会服务工作,挤占了其科研时间,导致地方高校教师申报高层级教改及科研项目能力有限。
2地方高校开展《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痛点”
《国际金融》课程由于其自身属性及专业发展需要,双语授课已成为大势所趋,众多高校纷纷将其开设成为双语课程。但就地方高校而言,受限于诸多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开展《国际金融(双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开展《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痛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地方高校双语师资匮乏,缺少教学团队配合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地方高校科研经费不足,人才引进存在难度,尤其是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更为有限,导致地方高校开设专业性的双语课程严重缺乏师资支持。即便地方高校开设了几门双语类课程,授课教师也同样存在缺少同类型双语教师教学团队配合,团队产出效益较低,无法形成合力,不能从专业及课程发展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建设,教师间缺乏教学经验交流和分享的良性互动。
2.2地方高校教师工作经历与《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教学不匹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能够符合市场需求、服务当地经济的应用型、实用型本科人才,授课教师应认真思考课程知识传授是否满足制定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求,授课教师课程教学理念的正确理解、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以及课程内容的实践运用,对于教师更好地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但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教师过往工作经历与所授课程需要的实践内容不匹配,教师缺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局限书本理论讲授,缺乏深入展开。以《国际金融》课程外汇风险管理章节为例,但由于授课教师并未真正参与过对外贸易,不了解外贸企业的真实外汇风险管理手段及需求,授课中无法有的放矢,缺少鲜活的企业真实案例,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3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地方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区域相对闭塞、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地区,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有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无用,双语学习不仅没有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内心轻视或自我放弃,无形中增大教师双语教学难度。授课教师为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只能更多借助或完全采用中文形式授课,导致学生形成中文依赖。最终,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背离了开设双语课程的初衷,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2.4地方高校《国际金融》双语课与其他英语基础课或学术实践活动脱节
众多教师提出了层出不穷的创新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以改进双语授课的教学效果,但大多集中在单一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却并未打通《国际金融》双语课程与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校内外学术实践活动之间的通道,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互相毫无关联。在师资有限的大前提下,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之间缺少互动,没有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学体系,无法借力其他教学资源或学术实践活动弥补双语课堂英文教学输入不足的短板。
2.5地方高校学生缺乏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动力
地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较于会计或市场营销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及课程,地方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原动力,学生自认为以后不会从事与国际金融或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认为学而无用,故而减少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的精力投入。
3地方高校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地方高校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的痛点问题,现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3.1教研室形成合力,将有限教师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针对地方高校师资匮乏的情况,地方高校应以教研室为单位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度,认真梳理专业教师各自的专业方向及相对优势,整合教师资源。采用定期召开教研室例会,采用集中备课的方式,让教研室教师们分享各自切实可行的创新教学方法或教学案例,以减少重复备课的工作量。教研室教师形成合力,从专业及课程发展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建设,教师间逐渐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将地方高校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3.2加大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的三方合作,加强学术与实体经济产业的交互教学
针对地方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及时输送及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双语教师到对外贸易一线企业进行培训或挂职。学习最新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了解一线企业的实际需求,便于国际金融双语授课教师获得与课程相关的实战工作案例。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产学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实际问题,加强学术与实体经济产业的交互教学。同时,地方高校也应积极拓展实训基地建设,输送学生去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实训比重,对于提高学生课程实践能力大有帮助。
3.3分层教学,重视个性化教育和教学互动
针对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问题,建议采用双语分层分班教学模式。将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分班教学。分班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英语授课比例、授课进度几方面。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推荐选用全英教材学习,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采用英语模式授课;而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选用双语+中文教材辅助教学,针对性的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反应,及时动态地调整授课中的双语使用比例,适当的放慢授课进度,以便学生能有更多时间适应课程学习。同时,教师还应重视个性化教育和教学互动,结合地方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的学情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感兴趣的知识方向。例如,紧跟时政热点,鼓励学生分组深度思考,用PPT形式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国际金融热点话题;针对某一国际金融话题组织圆桌会议,进行课堂沙龙分享;要求学生结束每章节课程后,制作每章思维导图,自行总结归纳本章节的学习心得及课程重难点;针对某一国际金融问题,开展课堂辩论赛或要求学生间互相提问,并引入一系列有意思的“惩罚”机制等。上述教学互动环节寓教于乐,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并解答现实中发生的经济、金融现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4突破自身课程限制,打通双语专业课与其他课程及学术实践活动路径
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应突破本身课程的限制,打通和其他课程及学术实践活动的路径。除课程本身全流程各环节的创新之外,还应将《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与大学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有机衔接。比如《国际金融》(双语)课程与《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等教学内容呼应,同时鼓励双语专业课授课教师与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跨学院联合申报教改课题研究,在各自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实现互补,不仅可以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双语专业课的授课难度。其次,地方高校应多举办相关双语的学术实践活动。地方高校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但却鲜有组织专业性质的英语能力竞赛。例如建议定期举办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口语竞赛或邀请校外行业专家进行金融英语学术讲座。地方高校学生通过本专业的专业英语竞赛,能够帮助学生拓展专业词汇及提升专业阅读能力,以赛促学,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增加学生对双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通过举办讲座,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术资源输入,开拓专业及行业的国际化视野。
3.5拓展外延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考研、考证挂钩
拓展外延知识体系,增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建议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学生关心的国际金融相关考研、考证内容。例如,引入历年国际金融考研的考试真题,补充CFA考试中国际金融的相关内容和CFA单词学习等,摒弃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增强《国际金融》(双语)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研究如何提升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备的课程,地方高校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所在地方高校的特点及教师本人自身教学优势,因材施教,才能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莉婧.地方高校研究生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1):236-238.
[2]李佳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06):82-84.
[3]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6):111-119.
[4]查永军.“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突围[J].中国电化教育,2020(01):70-75.
[5]韩莉,傅巧灵,赵睿.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设计——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20,33(01):67-74.
作者:罗子瑶 单位:贵州商学院
- 上一篇:股权质押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行政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