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开发金融发展取经国外论文
时间:2022-12-28 11:27:00
导语: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开发金融发展取经国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为中心,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框架,设计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与建设路径,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
一、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提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金融业发展,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海南省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其位于中国最南端,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屿,离中国南部最发达区域珠江三角洲很近,与越南隔海相望,与东南亚毗邻。海南省虽然地处热带,但有热带季风、海洋和大面积的热带雨林调节,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平均气温22℃~25℃。海南省拥有极其丰富的、中国独有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如海水、阳光、沙滩、森林、温泉、热带物产、少数民族风情等。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海南省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海南金融业发展较慢。此次国务院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采取了免关税、落地签证、开放航权等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游客,海南国际旅游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其开展金融的国际化、自由化创造了条件。而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集团化和区域化,全球金融业也呈现出集团化、区域化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各类金融中心的崛起。因此,发展金融中心和离岸市场是当今各国金融竞争的一大新趋势和新特点。当前,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各类金融中心的不断涌现,是国际金融竞争新趋势对我国金融业发出的新挑战,而积极发展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是迎接这一挑战的一个战略步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应错失良机,应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迎接挑战。
正因为如此,《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鼓励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1]。
二、海南开办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的条件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主要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及地理位置等条件是否具备。在这些方面,作为中国的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已具备了建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条件。
(一)时机已成熟
1.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开发区和最南端的特区,不但社会安定,而且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海南省开办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2.海南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人员和设备与境外商业银行竞争,占领境外金融市场,因此可以说开办离岸国际金融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战略要求。
3.到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和开展商务活动的外商数以万计。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与合作经营的所谓“三资”企业和非中国公民,除了要求海南省银行业能为其提供境内人民币和外汇服务之外,还迫切需要能为其境外的投资、旅游者提供境外银行服务,为其在中国的投资、旅游提供结算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
(二)条件已具备
1.硬件配套设施已具务。海南建省办特区经过20多年的紧张建设,成就斐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开办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创造了优越的硬件环境。
2.旅游资源丰富。海南省在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先期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海南在境外主要旅游客源地设立旅游推介分支机构。据统计,2001年通过21国免签证渠道来海南省旅游的外国客人有1.2万余人,2008年这一数字已超过了20万,增长了15.5倍。8年来,免签团人数达到67万人,占由海南省口岸入境的全部外国人的60%,免签证已经成为外国人来海南省旅游度假的主渠道,海南省接待的21国游客已占到全部海外游客的60%以上。众多的境外旅游资源,将成为在海南开办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的重要客户来源。
3.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强。2006年海南省接待国(境)外游客61.69万人次,同比增长42.8%,旅游创汇2.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4%;2008年接待国(境)外游客97.93万人次,同比下降5.5%,旅游创汇2.39亿美元,增长4.4%;2009年接待国(境)外游客55.15万人次,同比下降43.7%,旅游创汇1.35亿美元,同比下降43.7%。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境)外到海南省旅游人次虽有所下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升,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必将大幅度增加。
4.专业人才已具备。海南经济特区开办境内外汇业务已有多年,有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的外汇专业人才,这就为给境外客商提供良好优质的金融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开拓海外市场条件成熟。从海南建省办特区,到现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本土的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始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向海外寻找投资机会和开拓海外市场,朝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海南国际旅游岛能利用境外的资金来源为其提供银行服务,减少其境内母公司的资金压力。
6.海南有健全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据不完全统计,金融机构的管理部门有1200多人。其中,银监会管理部门有189人;证监会管理部门有43人;保监会管理部门有41人;中国人民银行有927人。各金融监管部门不乏有高学位(博士后、博士、硕士)、高职称、留学归国的人员,占有高比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展离岸国际金融业务服务创造了优异的环境。
三、海南开展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对国际旅游岛的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影响,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已步入成熟期,但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尚处于试点和发展阶段。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发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离岸国际金融业务是境外中资企业迅速拓展的资金后盾
境内银行的离岸业务部门对境外中资企业的背景比较清楚,资信调查较为方便,充分利用其优势,筹集境外资金支持境外中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大大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服务效率不亚于国外商业银行,因此,能更有效地支持这些企业在境外参与竞争。
(二)离岸国际金融业务是境外企业在国内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由于境外机构和企业对国内政策、法规和投资环境不甚了解,项目的跟踪和监管比较困难,对国内的投资存有不少顾虑,一般并不十分支持商家来海南投资和发展。海南银行业既熟悉国内情况,又能利用遍布岛内的银行网点对项目进行跟踪监管,正好弥补了境外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不足,较好地为来琼投资企业提供境外资金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由境外企业介绍国外财团或基金公司在离岸业务部存款,解决资金来源,然后境外企业以其在国内的财产作抵押向离岸业务部申请贷款,再将此贷款引入国内进行投资。海南开展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将直接促进外资引进的进一步发展。
(三)离岸国际金融业务是增创非贸易外汇收入和确立金融发展新优势的有效途径
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实现银行业务非本土化,提高金融业国际化程度,起到抢占金融业制高点的作用。另外,离岸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可使所在地逐渐成为国际资金聚散地,通过开办这项业务参与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均存有外汇资金,在境外赚钱,并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这为银行开辟了获取利润的新途径,也成为一条非贸易创汇的新渠道。
(四)离岸金融业务是间接利用外资的一条重要渠道
通过离岸国际金融业务间接利用外资的一般方式,是由境外企业介绍国外财团或基金公司在离岸业务部存款,解决资金来源,然后境外企业以其在国内的财产作抵押向离岸业务部申请贷款,再将此贷款引入国内进行投资。海南开展离岸国际金融业务,将间接促进外资引进的进一步发展。
(五)离岸金融业务是海南省实现银行商业化、国际化的桥梁
离岸业务可直接在国际市场上按国际会计、审计、法律的准则,在国际环境中按国际惯例运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一定的经验,逐步摸索我国银行实现商业化、国际化的路子。同时,为海南省金融业锻炼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业务人才。
离岸金融市场对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以及世界金融体制演变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在战后世界金融的发展上,离岸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降低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成本、强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便利了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而且利率自由化、零准备金率等重新塑造了许多国家金融管理体制的面貌。消极方面,通过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的资本流动冲击各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资本项目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零准备金率等离岸金融市场吸引资本流入的“卖点”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金融体制的特征,混合型、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对所在国经济的冲击削弱,但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对金融经济的影响正逐步加深。
四、新加坡、泰国发展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经验教训
新加坡、泰国都是亚洲国家,都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采取的模式都是内外分离型,但两国离岸金融发展的结果不同。离岸金融市场的成功发展推动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确立,而泰国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损失惨重。两个国家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海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20世纪60年代,西方跨国公司投资重点向东南亚转移,美国银行为了消除美国政府限制资金外流紧缩措施的影响,策划在亚太地区设立离岸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发展国际银行业。1968年10月1日,新加坡政府允许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在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亚洲货币经营单位(AsianCurrencyUnit,简称ACU),以欧洲货币市场同样的方式接受非居民的外国货币存款,为非居民提供外汇交易以及资金借贷等各项业务,这标志着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诞生[2]。
目前,新加坡拥有600多家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业对新加坡经济和确立亚洲金融中心地位贡献很大。外汇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国界贷款(居全球第10位)、柜面市场衍生交易(居全球第13位)排在全球前列。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不同于伦敦、纽约等传统的金融中心,它既没有强大的经济背景为依托,也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行业来支持。但新加坡政府选择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带动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并且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放松外汇和金融管制,放宽对外国银行开立分行的限制,取消外汇存款或债券利息预扣税等。由于新加坡政府精心策划、人为推动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其发展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地位,对新加坡的国际收支改善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成功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条经验。
1.政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为了建立亚洲美元市场,吸引银行加入ACU的经营,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奖励措施。除了财政上的奖励措施外,1968年新加坡政府还取消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外汇管制。此外,在亚洲美元市场上操作的ACU,原本必须对存款保持20%的流动准备,自1972年开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为了赶上欧洲美元市场,同时为了奖励较小的国际操作者,尤其是欧洲银行到新加坡经营,取消了20%的流动准备。①在这些奖励措施下,亚洲美元市场得以茁壮成长。
2.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1976年6月放宽外汇管制,与东盟各国自由通汇,允许东盟各国在其境内发行证券,并给予更多的税务优惠;1977年ACU的利得税从40%下调至10%;1978年6月1日全面开放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以吸引外资银行到新加坡设立ACU,从事离岸金融业务;1981年,允许ACU通过货币互换安排获得新加坡元;1984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这是亚洲第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之初,SIMEX推出了亚洲第一个欧洲美元存款利率期货和欧洲日元期权交易;1990年6月,外国人持有新加坡本地银行股权限制由20%提高到40%;1992年8月放宽离岸银行的新元贷款额度限制,其上限由原来的5000万新元提高到7000万新元。这些措施刺激了新加坡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②。
3.所有金融机构的新元账户与非新元账户严格分离避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金融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该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产值、容纳的劳动力及其增幅成为新加坡经济腾空而起的主要动力。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的发展成果,促使东南亚其他国家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竞相向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努力。然而结果却是由于过度借贷和非居民投机本国市场,引发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新加坡把境外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严格加以区分,因此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未对新加坡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二)泰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教训
20世纪80—90年代,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迅猛,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被视为亚洲奇迹。泰国在不断加快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步伐的同时忽视了加强金融监管,过早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制。1996年危机爆发时,离岸业务账户成为大量外资迅速流出的重要通道。非居民可以较自由地参与本地市场的交易活动,但中央银行的监管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中央银行对外国银行的离岸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不力,导致很多离岸银行在经营离岸业务的同时也在泰国当地从事在岸业务,也就是在吸收泰国居民的存款和向泰国居民发放贷款,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之间缺乏有效的防火墙。离岸业务监管上存在的漏洞使资本管制成为空谈,一些在岸存款通过离岸贷款流出国外,使得泰国外汇储备和本地资产快速流失,加剧了危机造成的损害。为了维持钉住制度,泰国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来保持泰铢稳定,这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从1997年年初开始,其对泰铢发起了连续攻击。1997年,泰国货币泰铢大幅度贬值,给泰国经济造成重大灾难,而且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整个东南亚地区,最终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三)新加坡、泰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的启示
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如何定位,应采取哪种模式建设,这是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业务面临的首要问题。从目前的监管水平看,海南省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采取内外分离型模式,即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兼营离岸金融业务,但必须另立单独账户分开管理,把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隔离开来,有效防止资本频繁出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看,除内外混合型属于自然形成,其他类型均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五、海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海南省应借鉴世界主要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并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使海南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适应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最终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离岸金融市场。
(一)政府的推动不可少
政府应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学习国际著名岛屿度假胜地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方式,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对积极申请、筹备、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高管人员)予以奖励。
(二)政策的配套要跟上
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离岸金融的发展。海南省与新加坡、泰国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时的经济水平相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还不具有吸引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优势。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开展自由贸易,就必须采取措施推动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推动金融创新、央行在海南的特殊货币政策等。一方面吸引已经获准开办离岸业务的中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样才能够由最初商业银行有限的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成为离岸金融市场。
(三)模式的构建要严谨
采区内外分离型模式,严格内外业务分离,构建严密的防火墙。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不可控制,主要在于离岸业务与本地业务的管理混乱,造成放开了离岸业务等于完全放开了资本账户。在目前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我国允许一些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离岸业务推动金融国际化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可以在现有框架内,向国内银行机构提供一个适应国际竞争的缓冲,但在技术上需要极其严格的监管。一定要保证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有一道严密的防火墙,离岸发放的贷款和投资必须同时由离岸业务进行融资,严格禁止在岸的资金违规为离岸业务融资。
(四)开放和监管要并重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和泰国的失败教训给予的启示:对金融机构保持严格高标准的监管,与创建更加具有活力、创新机制的金融体系并不矛盾,稳健的金融系统可以为金融自由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对国际金融界出现的先进金融制度、技术和方法要保持敏锐嗅觉,对其中认为适合金融管理和发展的要采取积极态度引进使用,对有利于保持稳健的监管方法,高标准制订管理办法从严管理。
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展离岸国际金融业务,这必将实现海南省银行业非本土化,随着海南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大,海南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在适应国际旅游岛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必将逐渐成为国际资金集散地,最终发展成为离岸金融市场,这实现了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性金融中心真实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R].2009.
[2]王晓静.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及启示[J].价格月刊,2007(4):69-70.
- 上一篇:人工气道护理的进展透视论文
- 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