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知识经济下大学生教学
时间:2022-12-31 03:35:29
导语:研究知识经济下大学生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有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适应性目标;二是发展性目标;三是创造性目标。创造性目标是素质教育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要达到这个层次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最新研究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针对大学生的思维、想象、人格、兴趣、自我意识等心理特征趋向成熟但还很不完善的特点,通过创新教育可在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好青年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创新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2.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速,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知识转化的速率急增。在此情形下,接受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选择、构建、转换知识。学生最需掌握的是那些辐射面广、迁移性强、综合性强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不能仅仅靠言语来“传授”的,它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整合”和“再造”而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此类知识的关键。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将书本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并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在进入社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获取新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
1.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教师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创新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行为的主导,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应该具有创新型的人格特征、教育理念和科研型的教学能力;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脱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掌握并运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高校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在“创新”两字上下工夫,要不断以新知识、新科技手段和边缘学科武装自己,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教学知识增长点,摸索和积累有效开发学生潜能的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历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创新教育,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根本的改变,树立创新的观念,不仅教学要创新,教材要创新,教法要创新,教育方式要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目的上,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法、发现法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主体转变,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管理上,由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精难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使之“文理互涵”,使学生不仅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具备比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
3.营造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的良好氛围
创新欲望是大学生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的一种心理需求。人的创新意识是在其知识和智慧基础上,伴以良好的情绪,萌发创新欲望,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可见,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不会独辟蹊径。学习时只当“搬运工”,即将老师讲的内容一成不变地从黑板上搬到笔记本上,再从笔记本上搬到作业本上,考试时再突击背过,满足于考试及格拿学分,大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必须坚决克服。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创新欲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具有“闻问则喜”的品质,创造谆谆善诱的民主气氛;引导学生对问题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多方面去思考,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鼓励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使思维具有独立性、首创性。同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任何一点新颖独特的思维火花,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
4.开展社会实践,倡导科学精神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赵忠贤院士于1999年指出,创新离不开实践,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发现都源于实践。学生的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创造技能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创新技能的训练也必须依靠实践来完成,而且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并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以鼓励,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使学生主动积极、活跃持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如实验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以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兴趣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李朝晖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上一篇:公共就业服务业的问题及路径
- 下一篇:刍议知识经济社会科学风险的嬗变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