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同创新链的特点研究
时间:2022-12-31 09:13:59
导语:价值链同创新链的特点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创新活动的价值链分析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价值活动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物质创造和转移的基础活动,以及对基础活动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之后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价值分析中。波特价值链的中心思想是价值增值,其面向的是企业的职能部门,资源在各部门流动并实现其价值增加的过程。对于创新活动而言,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进而获取超额利润,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索罗更是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两步论”,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以其思想新颖和商业实现为特征,通过将技术和知识转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实现其价值。因此,创新活动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适用于价值链分析。Hage和Hollingsorth最早提出类似概念“思想-创新链(Idea-InnovationChain)”,并指出思想-创新链包括三个部分:开始部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发展研究;中间部分,以开始部分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的实验阶段;结束部分,包括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化。学术界最早准确提出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ValueChain,IVC)这一概念的是Hansen和Birkinshaw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文章,他们提出创新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包括创意产生、创意转换和创意扩散三个阶段,以及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外部导入、创意筛选、创意开发和创意扩展六个关键活动。Roper等将创新价值链描述为是知识来源、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的递归过程。Khumkitti将创新视为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甚至提供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并在“两步论”基础上将创新链划分为研究和发展、生产和商业化两个阶段。我国学者张晓林、吴育华将创新和价值链概念进行结合,提出了创新价值链的雏形,并对其运作机制加以分析,但缺乏对创新价值链概念详细界定和深入探讨。张慧颖、戴万亮也提出了区域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模型,支持区域创新价值链包含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创新转化、创新实现和创新反馈五个阶段,将创新价值链描述为一条知识循环流动的闭合链条。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学者都认同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价值链。在现有关于创新价值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价值链不仅包括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构成的基础活动,还包括思想产生、资金运作、人才培养与引进、设施设备管理、政策标准制定等辅助活动。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属于创意产生阶段,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属于创意转化阶段,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属于创意推广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的协同创新链的产生分析
创新价值链完整地体现了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它能够给创新模式带来以下两点启示:一是当把创新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很难认清创新主体的优势所在。创新主体的优势来源于众多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因此必须结合创新主体实际情况,对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以了解创新主体在创新工作中的地位和优势。二是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集成程度对创新活动绩效起着关键作用。协调一致的价值链,能够有效提高创新工作的成果率和绩效。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扩展的方式来加强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但是在当前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中,“大而全”“小而全”的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了更加快速、经济地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仅仅依靠企业单方面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是不够的,必须与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主体相互合作,将他们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资源整合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些创新主体就共同构建了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创新环境的支持下,创新体系中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和金融投资机构均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来提供价值活动。首先,由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然后,在科技中介机构等服务部门的扩散作用下,将创意产生阶段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再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创意结果进行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实现创意转化;最后经过企业的市场营销,将创意产品推向创新的目标要素———市场,满足用户需求,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目标,实现将知识、技术从科学理论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在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活动的风险性较大,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等)或制定各种标准加以引导和扶持。价值链上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他们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网链式结构———协同创新链。
三、协同创新链特性分析
协同创新链是协同学原理、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理论的有效融合。本文提出的协同创新链概念是指,围绕主导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不同创新环节中相互合作,实现价值增值的网链结构。协同创新链是知识研究、转化、扩散和产业化的基本单元。协同创新链具有以下特性:
1.虚拟性。协同创新链是由不同创新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创新任务所组成的临时联盟,组织结构、协作方式和合作规则都是开放性的,根据创新任务的变化调整链条成员及其在链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协同创新链是虚拟的。
2.交叉性。某个协同创新链中创新主体可以同时是另一个协同创新链的成员,众多的协同创新链就构成了一个交叉的网状结构。不同协同创新链的交叉在给创新活动带来新思想的同时,也加大了创新链协调管理的难度。
3.复杂性。协同创新链是由多个、不同类型,甚至不同地域的创新主体所构成,因此协同创新链的机构模式更为复杂。另外,知识、技术在不同创新主体内以不同形式存在,因此协同创新链必须能够实现多样性知识和技术的表示、存储和交流。
4.动态性。协同创新链的形成、存在和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改变,协同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协同创新链组织结构及合作方式也可能发生调整。
5.主导性。在任何一个协同创新链中,都必然存在一个主导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主导者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国内很多学者都将协同创新链的主导者定义为企业,然而笔者认为,企业确实在大多数协同创新链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但企业绝非唯一的必然主导者。创新活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特别是在产业孕育期,由于市场和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缺乏大规模进行投资创新研发和市场化的动力,往往是由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研发经费与领袖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协同创新链,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因此政府在产业孕育阶段的协同创新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随着新兴产业逐渐由孕育期转入市场导入期,市场和技术的不确性大幅度降低,新进企业开始进入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技术路径,协同创新链主导者开始由政府转为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社会分工合作的深入,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如今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分析,构建了创新价值链基本模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活动,以及思想产生、资金运作、人才培养与引进、设施设备管理、政策标准制定等辅助活动。根据创新价值链给我们的启示,分析表明协同创新链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协同创新链特性(虚拟性、交叉性、复杂性、动态性、主导性)加以剖析。
作者:韩娜靳晨霞李明芳刘紫玉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市场局火灾整治行动方案
- 下一篇:市场局开展二学二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