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价值

时间:2022-11-12 11:00:41

导语: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价值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在丰富我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对我国本民族音乐带来了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机遇,高度重视民族音乐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积极挖掘民族音乐的内在价值,将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文章先介绍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对民族音乐经济价值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探讨了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价值具体体现。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经济价值

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就是与其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如果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国不再是国,民族也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历经时代变迁长期沉淀下来的精髓,是对历史的肯定和借鉴。民族音乐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只有高度重视其地位,才能看到民族音乐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民族音乐的发展源远流长,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强力纽带。民族音乐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发展记忆,是中华民族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生活写照和共同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音乐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面临着极其重要的发展机遇。由此可见,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高的地位,研究其经济价值更是势在必行,对于有效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进步、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有着积极作用。

一、民族音乐概述

1.内涵。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结合中原、西域文化,吸收并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千百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痛苦与快乐,寄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情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正在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经济价值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2.特点。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是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等也必然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情感、地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特点。第一,地域性。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语言特色等。而民族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其不同地域下所形成的风格迥异的语言,不同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便形成了民族音乐千姿百态的曲调和风格,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第二,即兴性。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有强烈的即兴性,其发展并不是创作者或演唱者深思熟虑的产物,更多的是其灵感的突然迸发。在日常生活中,民族音乐是自由、开放的,人们可以借助其表达内心所想,某种突然的灵感便形成了民族音乐。第三,变异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有着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受其文化风俗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对其进行诠释时也会有不一样的演唱风格。比如对《绣荷包》的演绎,山西更倾向于愉悦、欢快的心情进行诠释,陕西人更倾向于淳朴、悲凉的心情进行诠释。因此,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变异性。

二、民族音乐经济价值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构建良性文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经济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上显而易见,我国民族音乐与经济发展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音乐跨越历史,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音乐为起点,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优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开拓新视角,将音乐累积着的区域文化真正转化为真实情形下的生产力,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可以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出积极价值,打破惯常的思路束缚,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知世界,有助于良性文化环境的构建。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是发展民族音乐的主力军,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和努力下,民族音乐的经济价值才能得以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从而真正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2.增强青少年群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素养。音乐具有听觉感悟的特性,是审美体系中的感情艺术,能够激发人们心中潜在的强烈情感,引发感情共鸣。人处于一定环境之中,自幼受民族音乐熏陶的青少年群体,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民族音乐,积极吸取有营养的文化知识,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经济价值,对于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从民族音乐中学习到了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其用于自身,严于律己,对其成长与成才都有着较大帮助。只有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经济价值,青少年群体才能在无形中不断激励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用音乐熏陶自己,潜移默化中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挥洒汗水。

3.强化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愈加频繁,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积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发展并创新本民族音乐,坚持用本民族音乐的优势傲视世界。我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紧抓机遇,努力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将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随着民族音乐经济价值的逐渐体现,我国民族音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体现

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着不容小觑的正面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有利条件。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我们当前必须探究和深知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亟待缕清,以做好充分准备应对那些突如其来、不可避免的问题。

1.日益扩大的内需。对于我国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力量就是扩大国内需要,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而民族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娱乐需求,这一需求被市场商家看成民族音乐延展之中的优良商机。传统文化中的生动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去发现更广阔领域中的内需市场;特色鲜明的曲目表演,既发展创新了多种娱乐形式,还帮助活跃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生活。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促使民族音乐工作者紧跟时展趋势,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树立市场化营销理念,把握受众群体的内心所想,结合受众喜好,创作出符合市场发展和受众追捧的优秀音乐作品,并加以精美包装、巧妙宣传,尽可能突出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有效促进民族音乐经济价值向市场化发展。

2.行业艺术的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经济价值具体体现之一是民族音乐行业的艺术传承。民族音乐(上接第236页)与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通过传统与弘扬民族音乐,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能够有效促进民族音乐市场的传承与弘扬,为民族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出一片繁荣景象。当然,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只有全体共同努力才能将具有市场价值的民族音乐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演出市场的繁荣。演出市场的繁荣是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体现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要求新形势下的音乐工作者们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依托,运用市场化的包装、宣传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既积极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要重点关注其内在文化价值衍生出来的经济价值,形成一条以民族音乐为主线的、成熟且完善的产业链,促进演出市场的繁荣。以往的演出多是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开展,注重公益性质,极少考虑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工作效率极低,难以适应当前民族音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现代社会的自由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为民族音乐演出领域的扩宽创造出优良的社会市场环境,促使民族音乐演出形式倾向于多样化发展。民族音乐演出领域的繁荣发展,有效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健康发展,提升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综上,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重要支撑。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充分浸润下,本民族音乐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无法替代的。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必须依靠民族音乐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并为其塑造广域发展的实现途径,只有这样民族音乐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迎芬.唐山市民族音乐的经济价值与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1(26)

[2]钱甜.市场经济视域下我国民族音乐经济价值的提炼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

[3]张晓霞.民族音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2015(10)

[4]宋迪.基于文化软实力的民族音乐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05)

[5]张艳红.提升民族音乐经济价值的思考[J].产业经济,2014(07)

作者:王伟 吴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