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

时间:2022-11-14 04:12:53

导语: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

本文作者:张悦可申红太工作单位:河北钢铁集团采购公司

十七大报告中主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原有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质的不同,是我党在认真总结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发展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反映了我党当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要求我们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系统地来发展经济,转变原有的单纯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这一伟大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对现实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把握更准确更主动,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通常分析中,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似乎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两者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但实际上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NI)等。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是指依赖什么要素,凭借什么手段并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振兴。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包含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经济效益、城市化程度、环境保护、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强调经济增长,同时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产技术,完善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内涵不仅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德转变或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转变:一是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二是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并举转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应该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变化,更应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其鲜明特征是: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可持续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2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不能视为同一概念,但是经济发展显然包含了经济增长,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也要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总结起来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二者共同构成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也讲求经济质量增长,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二者相互促进,又快、又好、又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持续,更有效。总而言之,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就无所谓经济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与高发展,同时取得了举世瞩目和令国人振奋的光辉成就。但高速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并且这次些问题十分明显和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举出桑,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次提出的目标更强调人均理念。从总量翻两番变为人均翻两番,既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又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这比实现小康难度更大。所以,十七大报告更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同时也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4.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实现了从传统计划性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变。但是,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4.2主要以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维持遇到种种压力。1)资源环境问题出现。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每年两位数速度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也日益明显,资源消耗过度特别是能源消耗过度,尤其在2003年后,我国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率,由此可知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高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中国,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所占比重过高而产能偏低,造成废水、废渣、废石、粉煤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由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我国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地段,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狭小。第二产业虽则增长迅猛,但内部结构还很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而且所占比重过低,甚至低于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严重阻碍并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5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5.1通过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前提。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已经实现了经济集约化增长的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都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水平,而且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5.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既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还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能源消耗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5.3区域布局合理化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土辽阔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自然环境、市场机制、交通运输条件、国际贸易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国家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动和空间配置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聚集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当优先考虑不同地区生产者。出资者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其次,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样既能向经济发达地区供应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5.4鼓励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5.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而实现这一途径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5.6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有效的市场竞争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因而完善市场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因为市场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竞争的效果。只有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之下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