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技术转移制度分析及参照

时间:2022-05-19 08:53:00

导语:国外技术转移制度分析及参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外技术转移制度分析及参照

摘要: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沟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技术供需的桥梁。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先进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借鉴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凭借其保留的大量科技人才和工业基础,以及有利的国际环境,迅速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崛起。德国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是欧洲最大的技术拥有国和出口国,其科技产出能力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根据《2007年德国技术能力报告》中世界市场上的重要专利产出地统计,德国是每百万人288件,美国是245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是173件。

德国国内的科研能力60%以上集中于企业,高校约占20%,科研机构所占不到20%。德国的技术能力集中度相当高,国内科技研究和发展能力30%以上集中在西门子、拜耳等7家大公司,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承担着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的重任。随着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研究开发的难度加大,德国大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增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转移市场的发展。德国技术转移市场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来自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德国工业企业中65%属于创新型企业,服务业中这一比例也高达48%,而德国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5%,技术创新是德国中小企业的生命所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开始加大研发的投入,德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资助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推进科技制度创新和科技型风险基金的发展;强化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德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形成了结构合理,服务水平较高的技术转移体系。

二、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及其主要机构

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是建立在其科研体系基础之上的,与科研体系的紧密联系是其最大的特征和优势,这是因为许多科研机构不仅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而且也深入到技术转移和推广的工作中,弗朗霍夫协会便是此中的典型代表。其第二大优势是技术转移体系与广大中小企业的合作是广泛而深入的,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科技水平高,技术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除内部研发外,寻求外部技术转移服务是其开展技术创新的第二大途径,德国大多数企业都接受过技术转移服务,并且与技术转移机构保持长期的服务关系。另外,这个体系是以各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为人力支撑的,这是其高水准服务的首要前提。

德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主要有: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和弗朗霍夫协会。三者在定位和服务侧重点上是有明显的层次和分工的: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级的公共技术转移信息平台,提供最基本的技术供需、专利等的信息查询和简单的咨询服务;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并已在国内和国际上建立庞大的分支系统,其服务内容除了有深层次的技术咨询、研究开发、人力培训、国际性技术转移外,还涉及企业管理运营方面的服务;弗朗霍夫协会则是凭借自身的物质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和高校的人力和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所,直接为德国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服务。以下是各机构服务内容和运作方式的详细介绍。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

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它分布在德国各地,原则上每个州有一个分中心。各分中心是在各州经济技术和交通部指导下开展工作,其运行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政府,即各州的科技基金会,另一部分来自工商协会,即各行业企业缴纳的会费。中心的人员构成具有较严格的专业分类和配比,具有较多的高新科技领域的博士和硕士,同时聘请领域内权威人士担任科技顾问。

中心针对企业的主要服务职能包括:

1.技术交易服务。无偿为技术供需者提供中介服务,将企业和技术供需信息纳入技术数据网络,形成网上交易市场。

2.咨询服务。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企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支持该地区的技术创新。

3.专利及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查询专利信息以及申请专利的咨询,为企业查询国内外的科技、经济和科研成果等各种数据。

上述服务均为面向企业的无偿服务,除此之外,分中心还担负着本地区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前瞻研究,探索对未来有深远影响的科研课题,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方向,并对在这方面开展科技研发的企业和机构提供各方面帮助,包括从政府部门、科技基金会和欧盟组织中为企业谋求创新资金资助。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会和展会也是中心的一大职能。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1971年,是德国最大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是不依赖政府的民间机构史太白基金会的子公司。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史太白已由一个州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成为国际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转移网络。其定位于技术转移服务组织,担当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系平台,从各类型顾客的需求出发,致力于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各阶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顾客利益为中心工作的首要目标,力求向顾客提供高效、灵活、非官僚主义的服务。

史太白具有现代组织结构,总部由理事会、委员会和董事会组成,在54个国家设立了739个分中心(其中2007年新设立83个分中心),各分中心独立核算、自由决策。史太白在全球共聘用1340名员工,项目人员2907名,各类专家教授762名,收入达1.09亿欧元。

史太白的服务领域及特色:

1.咨询服务。史太白的咨询服务是以其强大而又完备的专家网络为基础,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迅捷而又弹性的做出反应,找到具体领域的专家予以咨询。咨询的内容和形式分为:

·一般咨询。可提供一定时限的免费服务,通常免费时限为5个小时,此免费服务为中心创造了大量用户,是中心实质性项目的主要机会来源。

·专家咨询。由特定领域的专家提供服务,专家的咨询收费标准为,教授1500马克/日,工程师900马克/日。

·管理咨询。为企业进行形象、产品设计,总体战略策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策划等。

·评估和专家报告。对技术项目进行技术、经济、人力资源和风险和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估。

2.研究开发。企业可以就以下内容向史太白寻求服务: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系统的样机开发、测试、专利申请到生产实施,还有现有工艺、程序和产品的工业技术进行优化改进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作为研究与企业界之间的中介,有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具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的高新技术,协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有的情况下史太白也会针对客户的研发需求,安排客户与研究院所和工业合伙人的合作,这完成得益于史太白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

3.国际技术转移。向各分中心顾客提供国内外技术项目信息,构建跨区域、国界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目前史太白已在54个国家设立了739个分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最重要的作用是向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使它们能够成功地进入未来有增长前景的市场,如亚洲或美国。史太白中心既与金融上可靠的风险协作合伙人保持联系,也与前沿研究和商务机构的国际网络建立联系。

4.人力培训。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成功管理战略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举办技术或商务课题研讨会;举办信息对话,通报最新的关键技术;对企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升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课堂培训,1998年成立了柏林史太白大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并有较强实战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特色在于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技术工艺与科学知识的相互结合与转移。

弗朗霍夫协会

弗朗霍夫协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共有员工12000人,年度预算超过10亿欧元。1949年由德国联邦政府设立,目前已经成为半官方半企业的全球性应用科学研究推广机构,分布在德国40多个地区,拥有58个研究所。协会不隶属于政府或其他部门,为独立的法人团体,具有现代的组织结构,组织层级由高到低有会员大会、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和高层管理者会议。协会的科研经费有70%来自企业和政府委托项目的收入,30%为政府负担。

协会致力于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开发,为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合同式的科研服务,通过改进技术能力和生产工艺,加强其工业伙伴的竞争力。协会有以下8个研究领域: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微电子、表面技术、光子、制造和材料。所提供的服务有: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旧有制造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改进;各种形式的与技术相关的咨询,包括技术的信息和数据、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质量和安全评估等。

研究所是研发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设立于各地的大学之中,在大学中选聘各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所长和技术骨干,负责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其中有40%员工为高校的在读博士和硕士,学生员工在专家和教授的指导下工作,其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大大降低了研究所的人力开支,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能突破大学资源的限制,通过实际课题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弗朗霍夫与史太白在研发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史太白更多的是安排企业客户与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合作,或直接将客户的需求委托给科研机构;而弗朗霍夫则是凭借自身的物质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和高校的人力和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所,来攻克研发课题。所以,弗朗霍夫拥有大量的技术专利。

三、对于发展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借鉴意义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科技中介和技术转移,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转移体系,但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的作用来看,仍远远落后于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目前,我国技术转移机构大体有以下几类:

第一,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由科技部和各地市政府及其科技部门成立,大多采用会员制组建方式,以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代表。

第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由发改委、教育部与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以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为依托,整合科技、人力、科研设施等资源,推动本单位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以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

第三,并不以技术转移业务为主业的兼营机构。主要为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的产权交易方式近年来开始在我国兴起,将技术市场和产权市场融合在一起,为科技型初创企业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融资市场,并为创业资本提供了退出市场。

第四,综合型网络服务平台。以上海市为例,主要有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国际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和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比之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机构种类繁多,但各机构规模小,结构松散,彼此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网络化调配能力。作为沟通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桥梁,我国技术转移机构与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首先无法融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掘其人力和科研能力,只是停留于其即有的科研成果,我国虽然也依托高校设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但此中心目前只担负高校技术成果向社会推介的职能,无法真正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承担企业的技术需求课题;同时,我国广大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尚未真正了解和熟悉技术市场,无法很好利用技术市场来开展技术创新。另外,各机构间虽有合作关系,互通供需信息,但只有建立起统一的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市场效率。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低效现状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其自身,这与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关。例如,科研院所依靠国家拨款开展研发活动,其科研成果应当归属国家,科研人员并没有所有权,即使实现技术转移也只是为国家和单位谋利,个人只会因为在科研活动中所做的贡献而获奖励,而较少通过促成技术转移而获得奖励,所以科研人员不存在促进技术转移的激励因素。然而,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以其特有的研究所形式,使得其研究成果归属于研究所,研究所便可将其成果支配给企业。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市场化步伐太快,政府未能在整个体系中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而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即有非营利性的德国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全国性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又有半官方半市场形式的弗朗霍夫协会,这对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是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H.NormanAbramson,JoseEncarnacao.TechnologyTransferSystemsinUSAandGermany[M].Washington.D.C:NationalAca

demicPress,1997.

[2]Greg.I.Okoro.TechnologyTransfer,AppropriateTechnologyandCulturalReceptivityProble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erceandManagement,1992.(2).

[3]DavidPollar.,InnovationandTechnologyTransferIntermediaries:ASystemicInternationalStudy[J].Advancesin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fWorkTeams,2006.(12).

[4]petitionandcollaborationinGermantechnologytransfer[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UK).2002.5

[5]刘强,赵晓洁.德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J].德国研究,2003,(4).

[6]吴作伦.德国技术转移中心的考察和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

[7]周家伦.德国科研体制和科技队伍的建设[J].德国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