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供热业的价格管理方式

时间:2022-04-27 03:47:00

导语:论中国供热业的价格管理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中国供热业的价格管理方式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供热行业的特殊性,通过对原有自然行业管理模式的评析,在二部制定价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管制定价模型。该模型修正了了原有价格管制模型的缺陷,更好地满足了政府管制的目标。同时,通过对模型各变量的分析,给出适用于供热体制改革时期,制定热价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供热行业价格管制二部制定价

集中供热、统一定价一直是我国城镇供热的主要方式。然而,热价高居不下、经营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目前供热行业的政府管制下的自然垄断经营模式需要改革。有许多学者曾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周毓辉等(2004)从打破垄断结构的角度提出将热能生产和销售分离,热能生产打破垄断经营,实行竞争入网;刘卫民等(2003)以及梁雪峰等(2005)从抑制垄断高价行为的角度提出两部定价是城镇供热的最为适当的定价模式。这些研究对城镇供热制度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供热行业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试图寻找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有效地提高行业整体效率的管制方法。

一、供热行业价格管制模式的比较

供热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热水是不同于电、自来水和煤气的商品,它在传输过程中热量的损耗是巨大的,热水输送的距离非常有限。因此,一个热能厂所能服务的范围是受到限制的。这意味着热能供应不可能像供电行业一样“将热能生产和销售分离,热能生产打破垄断经营,实行竞争入网”,一个区域无法接受来自区域范围外的热能供应,否则能源的损失将大大超过竞争的收益。因此,供热行业必定是一个区域内的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目标主要有三个:促进社会分配效率、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下面,我们将联系供热行业的特殊情况对已有的几种价格管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哪一个管制方法较好地达到了政府管制的三大目标。

1、投资回报率管制

其中,R表示价格,C表示成本,S为投资回报率,RB为企业资本投资总额。

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价格的变动直接与固定资本投资数量联系起来。一方面保证价格不会过高,促进了社会分配效率;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得到补偿,保证了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并鼓励企业更新设备、进行创新。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一管制方式存在着诸多缺点。首先,由于利润直接决定于固定资本投入,企业会通过扩大资本基数(RB)以获得更多利润。过多的资本投资替代其他投入品,造成生产的低效率(A-J效应);其次,由于S是由企业与政府讨价还价后确定的,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协商成本和寻租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是,此时企业降低成本的收益与提高成本的损失均由消费者负担,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

2、最高限价模型

其中,Pt+1表示下期价格,Pt表示当期价格,RPI为通货膨胀指数,X为管制者制定的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

在最高限价管制下,政府管制的三大目标基本得到了满足,特别地,由于价格是事先确定的,因此企业降低成本的收益与提高成本的损失均由企业自己承担,企业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企业若进行大规模的管网维修,巨额的成本无法在价格中得到体现,打击了企业完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其次,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X)多是依靠企业与政府的谈判来决定。在谈判的过程中,政府可能会因追求个体利益而做出非效率的决定。

3、二部制定价

其中,M为企业向消费者收取的使用费用,T为固定成本,Pm为MC=D时的价格(图1)。

图1二部制定价原理

这是目前国内学术界认为比较适合供热行业的价格管制模式。从理论的角度看,若从利润最大化出发,供热企业根据MR等于MC原则定产定量,此时供热量偏少,而价格偏高,使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较低;若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福利出发,根据MC与D的交点确定热价,此时社会福利最大化,但企业无利可图;若从充分补偿供热成本角度考虑,根据AC与D的交点确定热价,但是热能的供给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两部制定价既可以按边际成本定价收取变动费用,又可通过基本费补偿固定费用,因此可以在保证成本和适度利润前提下,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实践的角度看,首先,由于固定费用回收有保障,供热企业有激励对供热基础设施投资,既有助于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质量,又可降低可变价格;其次,供热的可变价格能及时随能源价格波动或气候变化作相应调整,从而既有利于维护供热企业的正常运行,又有利于维护用户的利益;再次,这种定价模式保证了用热用户与不用热用户间固定费用分摊的合理性。

但是,二部制定价也存在着问题。其合理性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供热企业的经营是有效率的,并且其成本是透明的。但是,由于政府与供热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有虚报固定成本的动机;而且,这一定价方式也无法激励企业提高效率,有可能造成消费者的损失。同时,该定价模式也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定价模式尽管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都存在着重重问题,无法很好地达成政府管制的三大目标。

二、经过改进的供热行业二部制定价模式

由于以上几种定价模式均存在着不同的缺陷,供热行业的管制方法仍然需要改进。从缺陷最少的二部制定价方法出发,有学者提出在供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如特许招投标制),以增加成本透明度。可是实际上,由于在位者经营经验和对成本状况了解的优势,以及巨额固定资产转让的讨价还价过程,特许招投标制实际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意味着,在供热行业管制中引入直接竞争是不可行的。下面,我们将尝试从二部制定价方法出发,构建一个新的定价模型以解决上述矛盾。

1、模型的建立

由于这个模型是以二部制定价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给出数学形式前,我们先来看看二部制定价的优劣。二部制定价的优点包括:价格包含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较好地补偿巨额固定投资,可变成本部分按边际成本定价,增大了社会福利。二部制定价的缺点包括: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存在成本虚报风险,缺乏对企业效率的激励。

在保留其优点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缺陷,我们对二部制定价模式作了以下修正:

其中,P表示用户使用每一单位热能应交纳的费用,PFC表示固定费用,RPI表示通货膨胀率,PVC表示可变费用,X为效率因子。

2、模型中变量的说明

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及获得方法如下:

(1)PFC

PFC用于补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费用主要包括供热设备、管网的建设费用、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它们与所生产的热能的产量无关。由于不同企业的管网设施条件不同,其固定资本的投资额度也相差较大,政府应针对不同管网状况,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PFC。在确定PFC的过程中,首先,政府要从企业手中获取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其次,政府要根据企业预期投资回收时间t确定每一期的待摊费用(例如,100万的投资预计10年收回,每年须回收10万);最后,将待摊费用除以所辖户数及预计热能使用单位的乘积,即可以得到PFC。

2)RPI

RPI为通货膨胀指数,将其考虑到固定费用中是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收回投资的影响,即保证每一期所收取固定费用的贴现值能够抵消固定投资的支出。如果不加入这一因素的话,在企业持有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由于所收回PFC的贴现值减少,企业会对投资有所顾虑,影响企业更新设备的动力。

3)PVC

PVC用于补偿企业的可变成本支出。可变费用包括燃料费、工人开支、水电费、运输费等,这些费用与所生产的热能的产量密切相关,产量越高,单位可变成本越低。在扣除固定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每提供一单位热量的成本较低,并且各企业相差不大(前提假设:企业处于气候环境类似的区域,外界气温条件等类似),可对各企业上报的每生产一单位热能所需可变成本支出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适用于同一区域内各企业的PVC。

4)X

此X的用意与最高限价模型中的X类似,为管制者制定的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但是其获得方法并不是企业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结果。这里,我借用了比较竞争理论的思想。即,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向政府汇报各自预期的效率提高水平Xi,但是企业i的X因子并不由其上报的数字所决定。由于企业存在着很强的低报X的动机,因此刺激企业效率的关键是要打破“政府制定的企业i生产效率增长率取决于企业自身上报的效率增长率”这一死结。即,令其中,Xi为企业i价格决定中的X,它是由其他企业所上报的X平均值所决定的,这就使企业i无法从低报生产效率增长率的行为中得到好处,反而使其他企业获利。因此,每个企业都会努力根据自己自身情况如实汇报X。

3、模型效果的分析

不难看出,这一模型较好地满足了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三大目标:(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价格管制方式促进了社会分配效率,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固定费用的收取和通货膨胀因素的考虑切实地维护了企业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X因子的引入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因为若企业通过提高管理、生产水平,使自己的效率增长超过X,就能从这一改进中获益,反之,企业将遭受效率低下的损失。

同时,这一模型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各个原始数据的获得都并不困难,PVC的普遍一致性使企业难以造假,X因子的比较竞争形式的制定方法也不需要政府花费太多的成本与企业磋商,而PFC真实性可以通过提高审核概率及提高处罚金额来保证。

三、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供热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还存在着如何使改进后的二部制定价方法更好地配合改革进行的问题。下面将就供热行业中的主要问题,对体制改革中定价模式的具体使用方法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供热质量问题

供热的质量是由热源质量、传输管网质量和用户室内系统共同决定的。只有三个环节全部规范合格,才能保证热产品的质量。

而我国的供热行业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现行定价方式按面积收费,无论热源是否稳定,供热质量是否达标,用户都要按照规定的供热价格交费,因此供热厂家没有积极性提供高质量的热源;其次,供热设备老化导致传输过程中热能流失严重,能源利用低效率;最后,由于管网技术上的原因,用户无法将自己对“热商品”的满意程度通过购买量反馈给供热厂家。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一是改按面积收费为按使用量收费,二是改造老化管网,建设支持分户计量和用户自行控制流量的高节能性的管网系统。热价的制定应从以下方面予以配合

1)对老化管网进行改造以及分户计量的基础建设都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改进后的二部制定价能够将这部分资本投资费用分摊给用户,有助于生产者资本投资的回收。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投资数量的巨大以及短期内的不可回收性,为了支持企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的步伐,物价管理部门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利率优惠),并在制定热价时给予企业合理的固定成本补偿。

2)通过X因子的设定反映供热质量。对于供热质量差的企业,一方面用户可以减少暖气使用量,以电暖炉等设备取代;另一方面,由于供热质量差的企业存在着较大的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的空间,应制定较大的X值,从热价上激励企业改造陈旧设备、提高供热质量。

2、节能意识问题

目前的供热制度不利于节约能源。在气温相对较高或供热质量较好的区域和时间里,大部分居民采取敞开门窗放热的方法降低室内温度,造成供热资源的流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大一部分住房仍属于单位福利供热范围,“用热者非买热者”导致了能源的浪费;二是按面积收取热费的方法不合理。在改革过程中,热价的制定应注意以下两点:

1)每单位用热价格中,固定费用的比例大小要适中。若固定费用过高,用户交纳的热费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补偿企业的固定成本,收费与服务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用户拒缴热费,从而阻碍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的改革进程;同时,固定费用的比例也不能过低,因为这会影响管网改造成本的回收。

因此,要为固定费用与可变费用选择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同时,这个比例关系也应该随时间变化,在成本回收初期,固定费用可以适当调高,成本回收后则应增加可变费用的比例以节约能源。

2)可变费用PVC的大小应根据用户用热量的范围大小进行调整。对热能消耗大的企业,应适当提高可变费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减少热能消耗,因此用热需求价格弹性较高;二是尽管企业用热需求的增加可以降低边际成本,但却不符合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用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而对供热的需求又是最基本的保暖需求,因此应适当调低家庭用户的PVC以减少用户负担。

参考文献

[1]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梁雪峰等,《供热定价模式的比较与应用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3]刘卫民等,《对热费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4]周毓辉、张建辉、郭翠娥,《城镇集中供热改革的思考》,《中国物价》2004年第11期

[5]杨永忠,《自然垄断产业定价机制探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9期

[6]温晶,《完善城市集中供热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