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2-10-11 04:00:00
导语:经济学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不是由先知先觉人士根据人性要求提出理想目标由大众去实现的过程。人的解放是历史过程,不是思想过程。人的发展是从低级经过一系列中间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阶段,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到复归的过程。在具体实践方面,重点应放在深入研究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研究现实的人的实际的历史进程,从中揭示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际历史条件和现实的发展过程。用关于发展规律的知识武装现实活动着的人的头脑,了解人的发展趋势,自觉地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奋斗。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农民工。
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综合体,每个学科或学科分支所处的文化位置、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不同。政治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重要部分,所以,以人为主体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不是什么新看法。它的特点在于它是从揭示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方面来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则是以经济运动规律为基础揭示人的发展的规律性,揭示人的发展是怎样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想状态,探寻达到理想状态的现实途径。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觉得人们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一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其理论根据是人性论、人道主义,研究的着重点则是以人的本性为依据,批判现实中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种种表现,然后依据人的本性设计一种社会模式理想方案,实现途径则是通过宣传其美好情景动员人们为它而奋斗。
另一种观点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一旦从现实的人出发,立即就发现社会中的人都是有差别的,他们的利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往往是互相对立的。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用工人要求从资本的压迫剥削下解放出来,有尊严有地位;而资本家则要求尽量巩固这种阶级差别,以便独自垄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特权。所以,恩格斯曾作自我批评说,他起初希望一下子解放全人类,后来发现要求从现有秩序下获得解放的只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根本并不要求从现有秩序下解放,而是要求维护现有秩序。恩格斯说这是我“自作多情”了。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首先是无产阶级解放。
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时说:“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指空想社会主义所阐述的理想社会),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①这首先是指为走向新的社会所必需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差别的缩小,也包括工人阶级本身的组织程度和管理能力。
不懂得这一点的人,不去深入研究、理解现实社会和揭示它的运动规律及变革的现实条件,而是想当然,总是企图用新社会的幻想图景和方案,来弥补运动所缺乏的历史条件,把宣传这些空想的图景和方案看作是真正的救世之道。
如果我们总是以先知者自居,把努力主要落在去设计人的发展和自由解放的方案,让人们去实现它,而不去认真深刻研究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条件,不研究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个人解放的实际决定作用和找到实现这一点的社会力量。那我们就容易犯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犯过的错误。现实的发展将不会理睬你那些设计方案。历史过程必将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前行。这一过程看起来不怎么“理想”,甚至粗俗,还充斥着丑恶的东西,但却是走向人的解放的现实的步伐。
所以,我们讨论人的发展经济学新学科的建立,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是首要的前提,以保证我们的努力能取得重大科学成果。
为此,我提出四个问题同大家讨论。(1)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还是由先知先觉人士根据人性要求,提出理想目标,由大众去实现的过程?(2)人的解放是历史过程,还是思想过程?(3)人的发展是从低级经过一系列中间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还是人的本质异化到复归的过程?(4)在具体实践方面,重点放在个人根据对抽象的人的本质的看法、否定现实、设计人全面发展的和谐美景,还是深入研究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即研究实际的历史进程,从中揭示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际历史条件和现实的发展过程。
用关于发展规律的知识武装现实活动着的人的头脑、了解人的发展的趋势,自觉地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奋斗?
下面,我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不是人们根据社会公平正义、伦理道德的要求去实践的结果。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不是伦理道德或法学问题。后者不能给我们指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从而也会轻易地被人所否定。另外,也不能指明实现它的现实历史条件、物质条件和具体途径。
有人说,人的发展即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这种说法没有正确地指明人的发展的实质,因为这里所说的“人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说明它的内容是什么和是由什么决定的。离开人的社会性就不可能有“人”的存在。
另外,把人的发展归结为抽象的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就导致另一种看法,即把人的发展过程表述为人的形成——异化——复归的过程,这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从抽象人性出发很容易陷入道德伦理的论证,诉之于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对推动社会历史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没有什么用处。在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前,道德说教从未停止过,中外都不例外。我国孔子的仁爱、世界大同思想讲了几千年,对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及自由解放,没有起多大作用,只是起到稳定当时的社会制度的作用,改变的只是帝王统治的方法。
黑格尔甚至说中国没有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②欧洲也有类似情况,从古罗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黑格尔、费尔巴哈都不乏爱、人道主义的宣教。他们的道德说教也没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爱也并未因此落到每个人身上。
在资本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时期,从一般的“爱”发展到举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旗帜,但是这些也只能限于口号、愿望,不管它怎么好听,而其结果却是一个更加严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不是自由、平等、博爱,而是社会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阶级,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另一个阶级,大多数人继续受苦受难。20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打出了人道的社会主义旗帜,但他实际上是只讲“人道”,而放弃了社会主义。结果,不仅人道主义没有实现,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重新陷入被少数垄断寡头压榨的处境。整个经济发展大倒退,更谈不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追求不仅是“一文不值”,而是成为一种罪恶。
这并不是说不要人道主义,不讲伦理道德,但是应看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不乏伦理道德的诉求。实践表明,只有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它才有影响力、号召力,才能起到动员群众的作用,才能结出果实。这个果实并不是人道主义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历史规律决定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位学者说“人道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心”,这表明他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唱了反调。
生产力的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的物质基础,这首先是由于人们如果没有保证个人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的满足,就谈不到发展、自由和解放。另外,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每个人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使自己具有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最后,生产力和适应它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的发展和解放的不同阶段。最初,单个人力量极端薄弱,只有结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集体才能生存。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定义为人的依赖关系。包括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几种社会生产关系顺序发展也是人的解放过程的依次进展的阶段。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制度下,个人的解放首先为少数人所垄断,被剥削阶级只能是为少数剥削者的发展服务,被剥削者也适应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解放。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者从封建式的人身依赖关系下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还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因为这时还不可能具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需要有一个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过程。根据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需要一个使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的社会经济关系,这就是商品关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物的依赖关系,也就是依赖货币来建立人们之间的联系,冲破了人的依赖关系的狭隘局限,使人们建立了全面的联系,从而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立了更优越的生产关系条件。人的发展进到第二个阶段,即物的依赖阶段。这时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建立,人的命运由物的命运决定。但是只有在这种关系下,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从而才能创造出使得每一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开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谈人的解放和自由,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这里与所谓道德伦理无关,也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所以,人的解放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人性、道德问题。
所以,可以看出,人的自由、解放不是主观意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和民主的结果。自由就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所以,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生产力,这才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从动物界解放出来。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有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可能获得解放。最初当人从动物界刚刚分离出来的时候,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谈不到自由,只有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人本身也随之不断发展,个体的能力不断增大,从而日益不断地取得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③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④这就是说,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历史活动的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而不是由人们为了某种理想刻意追求的结果。
恩格斯说:“唯有借助于这些新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⑤马克思的《资本论》可说是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最全面的论述,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
马克思在揭露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拼命地从事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时指出:“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⑥由此,马克思说,正是资本家这种狂热追逐剩余价值的无限欲望,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他才受到尊敬。“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价值。”⑦这里表明他已经抛弃了从道德伦理方面去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科学观点。
资产阶级所推动的大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过程。他说:“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⑧毋庸置疑,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以牺牲工人的幸福为代价的,这是消极方面,不过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对工人是一种灾难,但它“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⑨大工业的发展尽管给雇用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生活更加不安定,但它的积极方面也应当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的。马克思说:大工业“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⑩这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但“一种历史生产形式(指资本主义)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瓦解和新形式形成的唯一的历史道路。”
马克思还阐述了大工业的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其他方面也带来很大冲击。马克思谈到对旧的家庭关系的影响。他说:“大工业在瓦解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不论旧家庭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解体表现得多么可怕和可厌,但是由于大工业使妇女、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家庭范围以外,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也就为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形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基础。……同样很明白,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人组成的结合劳动人员这一事实,尽管在其自发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是造成毁灭和奴役的祸根,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必然会反过来转变成人道发展的源泉。”
工厂的自动化过程,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自动工厂中分工的特点,是劳动者在这里已完全丧失专业的性质。但是,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自动工厂消除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不是出于某些先知者的头脑,而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大工业、机械化迫使人们不断变换工种,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它使人们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为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活动时间,去从事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计算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使人们从简单繁琐的一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切都推动着人们的劳动变得更符合人性的、更有尊严的和不带强制性的自由活动。这一切都表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自然史过程。
我现在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作为上述分析的结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用来消除已经发现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
下面,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上述观点和方法,探讨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原则和创立人的发展经济学新学科的有关实践方面的问题。
二、从实践方面谈谈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我们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共产主义,但什么是共产主义?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奈斯比特在最近出版的一本著作《中国大趋势》
中说,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定义:
“定义一是‘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消除阶级、国家概念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这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定义。定义二是‘纯粹共产主义’。指的是建立没有阶级、国家和压迫的社会,民主决策,允许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参与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决策。”
这里所说的第一个定义是复述了马克思的话,意思是说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他说的第二个定义是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面貌,这里是指共产主义是一种制度。对此,马克思有准确的表述,这就是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约·奈斯比特的关于共产主义的描述显然没有显示出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实际上,共产主义并不是有两个不同的定义,马克思在不同的地方,的确对共产主义做过不同的表述,但这并不是共产主义有不同的内容,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针对当时的主要任务,而强调某个方面。上述作者所说的第一个定义是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必须经历的现实途径,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途径使无产阶级得到解放,以达到最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所以,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因为不懂得这一点而被确定为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个定义则是根据物质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所确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面貌,即在这里所有的人,也就是每一个个人都无差别地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完全消灭了少数人的发展依赖于更多的人丧失自由发展条件来实现的不平等现象。
既然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这也就成为我们工作的长远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人的解放目标不能靠“爱”、“公平正义”来实现,而只能“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这也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下面,我按照马克思指出的“人的解放是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也就是说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谈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和个人争取个人解放、全面发展的现实的历史活动来研究。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来谈谈: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显示了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现实途径。这一途径不是从思想中去找,而是从群众的现实活动中寻找;不是发明什么办法,而是在群众的历史活动中发现具体途径。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践着人的全面发展。
同志的《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特别提出了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断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大工业的发展,是每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因此,研究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首先应关注全体工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广大工人群众日益得到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能为我国最后实现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先是资产阶级成为新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代表,他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从土地和手工工具中解放出来,成为无产阶级劳动大军。在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广大工人个人日益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但是,这一过程也是以遭受极大苦难为代价的。
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一直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我国由于历史环境,工人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并最终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又在此后的组织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我国工人阶级已无可怀疑地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使工人阶级在各国都成为一个人数迅猛增加、比重持续增长、素质迅速提高的阶级。在社会主义中国当然更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我们党高度重视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工人在全面发展方面日益进步。
同志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实践表明,工人阶级如果不牢牢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能,不最大程度地得到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把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领导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广大工人群众的全面发展是最后实现每一个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和现实手段。
工业中高科技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对广大工人群众来说就是一个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获得解放的过程。举一个服装行业的例子,服装行业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我国服装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有效地解决熟练技工相对紧缺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了服装生产水平。同时,企业对科技进步更加敏感,技术改造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一些服装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集成控制服装吊挂流水线。在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各设备和工作也按产品工艺顺序排列,劳动对象在运输线上呈链索式单向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辅助作业及设备间隔时间,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连续性。一些无线射频技术在服装领域的应用,将优化、革新服装供应链结构,使我国服装产业通过效率、质量、服务手段的比较优势得以提升。如今的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机械化、自动化为主的技术手段作用上升,人工成为辅助因素。这使工人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对广大工人群众来说,为了推动每个工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今天,除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工人更多地解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掌握全面科学的生产流程。此外,在物质生产已经得到相当大的发展的条件下,应在财富分配上更向一线职工倾斜具有了突出的意义。当前,提出全面推进“体面劳动”
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增加一线职工的工资,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在企业工资分配方面,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水平和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收入偏高、增长较快,劳动密集型竞争行业、私营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增长较慢。这种状况就会使得工人只能陷入日常最低生活的操劳中,无暇从事学习、受教育、钻研技术和教育子女。
这怎么实现全面发展?
改善劳动条件是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基础。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些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职工超时加班现象仍然普遍,加班工资标准不落实,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等。必须引导企业增加劳动投入,改善劳动条件。否则就等于剥夺了广大工人发展自己的机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在推动各种社会经济差别的消灭,这是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使我们的活动半径大为提高,能更方便地迁徙,更加顺利地往来于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为消除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创造条件。
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变的不只是距离,也改变了个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旅行,拓宽了个人的视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均衡,使西部大开发工作更易展开,逐步消除各地财富、地位,甚至语言上的差别,这当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高铁的发展也推进了城铁化的发展,一些城镇将得到较快发展,这大大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更接近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武广高铁的建成,加速了长沙市的变化。武广高铁全部开通后,长沙将成为铁路枢纽,发展将获得更大的辐射区域。一方面长沙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辐射、服务的半径将不断延长;另一方面长沙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随着武广新城的崛起,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将向多中心格局转变,从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待沪昆高铁修通后,变化将更大。通过高铁这个快速通道,长沙和珠三角、长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几个重要的经济区域的时空概念发生了变化。产业的承接转移、分工合作有了通畅的渠道,城市的辐射效应也更强了。更重要的是区域统一市场将确立,影响经济要素正常流通的行政区划界限将不断被打破。
当然,在同一个经济区域内部,城市间的同城效应将更为明显。武广高铁使长沙与株州、益阳、娄底、邵阳、衡阳、永州等城市之间形成了“2小时经济圈”,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优化配置中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一切,首先有利于、加速了人与人之间重大差别的消失,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均等发展和自由发展打下物质基础。武广高铁的贯通,带来的不仅仅是区域发展机遇,对当地群众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进而是思想方式的改变,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步骤。铁路沿线,特别是车站周围的农民都将很快地转变为市民,农民住进了崭新的居民小区,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转变,文明素质必将得到很大提升。许多新城的居民都开始开展各种培训,进行“新市民”教育。这显然必将大大促进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消失,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也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必然趋势。大城市的吸引力是无法阻挡的。当前,全球人口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都在推动人口向大的中心城市聚集。上海每小时都在增加30名居民。大城市的发展带来人的居住问题。今天,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市郊区的简易房屋中,这当然不利于人的生活质量和个人的解放。所以,必须解决为所有的人提供有尊严的居住条件问题。这又表明,不受限制的城市扩张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扩张对能源和交通运输资源的需求是合理发展无法承受的。因而又是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我们从人的发展出发,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城市化过程中避免自发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采取措施尽力消除居民中的不平等方面,以利于人的发展。
我国工业化和大工业的发展使人口逐渐向工业集中地聚集,农民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是大工业发展的结果。但应看到,这个过程如果自发进行,必然造成许多畸形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化过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民窟”现象。如果不加以规划和治理,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也难以避免这种现象出现。例如,有的地区出现了“大学生村落”,10余万蜗居的“蚁族”发出了警报。
当前,人们在谈论我国城市化进程时,局限于纯经济方面,只说这是如何通过发展经济、产业转型、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怎样去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条件,逐步纳入城市生活,变农民工为市民,这些都是现实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实际的。但是缺乏的是从这里探索农民个人的解放问题,没有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审视经济发展过程。
这就应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这一发展的必然过程。要赋予全社会的城市生活方式新内涵。
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其基础就是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其内涵就是使农村人口到城市里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就业,使他们在劳动中逐步获得全面发展,个性日益得到解放。为了使每一个个人都更快地获得这种机会,城市化也必须在全国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城镇化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紧缺(资本缺乏)问题,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关系,我们认识到这对人的发展和解放意义重大,就应自觉为解决转移过程中的问题服务,把对务工农民的公共服务搞好。
最大限度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是扩大内需,即国内生产与消费的增长不平衡的问题。有的人单纯从经济方面,从再生产过程的比例关系角度思考问题是不够的。应首先从我们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出发,树立这一长远目标。由此看来,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这是实现最终使每一个个人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个人这一理想目标的重要步骤。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努力加以解决。公务员之家
为扩大内需,我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底,按照“快、重、准、实”的要求,有关部门安排了四批3800亿元的扩大内需中央投资,用于六个方面10多万个中央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电下乡不应只看到是一种扩大内需和推销的商业行为,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它也是大大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大大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电视是人们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最便捷的方式,也是媒介穿越时空距离、拓展人类资源和能力的最佳例证。电视是填弥知识鸿沟重要高效的工具,让处于“知识贫困阶层”的人们便捷地获取知识,改变命运,广泛用于教育。广受欢迎的电视剧中传递的生活方式,让很多贫困地区的女性减少了生育。电视促进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并通过知识普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电视显著地让社会更文明、更开放、更进步了,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推动着社会进步,这大大有利于人的发展。当然对于它的负面影响,也要尽力杜绝。
(二)一场宏大的实现个人解放的历史活动。
历史的发展不是少数精英设计和执行的,而是广大群众的活动创造的。我们很幸运地直接看到这场震撼世界的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这就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的活动,这是明明白白地争取个人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活动。它不是由少数精英提出和组织的,而是广大农民追求个人幸福,改变自己劳动条件的自发活动。这场活动并不是农民为了什么远大理想,而是为了摆脱受苦的环境,追求个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目标。
大工业是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客观物质技术基础。农民转化为工人是他获得解放的必经过程。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亿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和土地,涌向城市,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历史活动。这场活动实质上是农民追求个人自由和解放的运动。很显然,这场历史活动不是在某些精英设计的美好理想的指引。
他们还根本不知道所谓的伟大理想,但他们在行动上这样做了,他们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希望摆脱整年从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人道的劳动条件。艰苦的劳动、贫困的生活、缺乏受教育机会,这一切阻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坚决地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走向自由发展之路。
相对来说,城市里的人较早地获得了个人自由和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富有的人首先具有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正是这些情况吸引了广大农民奔向城市.进城当了农民工,在私人企业里并没有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每天12小时的劳动,加班没有加班费,极低的工资,有时还受到人格侮辱。特别是他们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妻子儿女,终年不得回家团聚,这些同样是不人道的。
人道不人道本身不可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但他们知道进城务工是他们获得解放的唯一现实途径。进城打工使他们进入了另一种新生活方式。他们宁愿忍受这些痛苦,这不是用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所能解释的。
关于农民工,不要仅仅把他们看作弱势群体、照顾对象、同情对象,实际上他们在创造历史。我国的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城市林立的高楼大厦,东南沿海珍珠串般的新兴城市的崛起,主要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使我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据最新的研究,我国农民工大约有2.3亿到2.4亿人,其中“80后”农民工群体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相比他们的前辈,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学历较高,很多都是高中毕业生,物质要求也高,生活标准在向城市居民看齐,选择工作时,轻松、体面、报酬高和发展好的工作是他们的首选。他们说,他们决不会像他们的父母亲那样在城里干那些又脏又累的活。他们认为,父辈进城打工是为了生存,他们进城则为了寻梦。在城市生活的洗礼中,逐渐更新着价值观,酝酿着人生的“转型”,向“白领”进军,甚至自己当老板。
这种情况也迫使有些招工的私有企业改变原来的剥削方式,不能再那样工时长、待遇低,迫使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建立让“80后”、“90后”农民工可以安心工作,持续成长的机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给他们职业发展空间。事实表明,单是农民拥有强烈的获得自由解放的愿望是不够的,他们到城市来,要能生存,就要有就业的企业。
可是谁提供企业的生产要素,谁提供资本?在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条件下,国有资本是有限的,不可能吸收从农村转移来的亿万农民到这里就业。资本是农民进城务工,从而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外资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纷纷来我国建厂;同时对内放手发展个体、私有企业,从而为亿万农民进城就业创造了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要最后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来说,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我们利用了外资、内资,尽管存在着剥削,甚至是严重的剥削(当然对不合法的剥削是要铲除的),但客观上却是导致农民走向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必然途径。由此可见,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性论出发来探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人的解放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用工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此马克思说道:“它在消灭小生产和家庭劳动的领域的同时,也消灭了‘过剩人口’的最后避难所,从而消灭了整个社会机制的迄今为止的安全阀。……因此也同时使社会的形成因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在我国的这一过程就不同了。进城的农民工保留了农村中的土地,家还留在农村,家庭的分离与团聚,以及农村的联产承包制度,成了应对工业发展周期波动和缓解失业矛盾的“安全阀”。
“农民工”的形式是我国农民获得解放的一个中间步骤,防止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民窟”现象。这个实际的农民解放的过程和形式,也不是由人们主观设计的,不是从思想中产生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历史过程。
所以,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前应当给予农民工问题以极大的关注。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从人的发展的视角,研究经济发展中怎样对这个过程起推动作用。从实践中研究现实情况的发展,主要不是主观主义地凭空想象什么办法。
首先认识这是一种自然史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必然造成的趋势。我们的任务就是通晓这种必然趋势,研究实践历史运动过程中的现象,把握住这个趋势,然后,用我们的理论认识,提高自觉性,为这个客观的必然趋势寻找更好的实现步骤,加速这个过程。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农业农村本身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要求城乡共同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2010年一号文件对当前和今后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五个把”:一是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二是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三是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四是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五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五句话不仅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而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新趋势: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一些经济学家建议赶快把农民聚集到城里来的做法并不正确。这些经济学家忘记了生态和能源的承载力。调查显示,一个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相当于三个农民。这也表明,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即个人的解放是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从1996年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至今,我国的城镇人口从2.99亿增加到6.22亿,增长了108%,但同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却从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5.7万平方公里,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另外,许多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忽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保、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冲出农村争取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农民工,怎样在新的条件下融入城市生活还在探索中。这些方面,从人的发展视角考虑问题,应当是首要问题,但某些地方的领导人对此却非常冷漠,视而不见,甚至导致许多群体事件的发生。例如,强制拆迁、强建项目、低价土地流转。真有点像英国资本积累时的“羊吃人”、“房吃人”的重演。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30年来,我国农民流动呈现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办乡镇企业;第二次是离土又离乡,以城市为目的地,异地暂居流动;第三次浪潮则是以长期居住为目标,甚至举家迁进城里,彻底从农村脱离,农民工市民化。我们应当对这些现实过程作深入研究。农民工现象体现着个人解放的必然趋势。
农业发展到工业化,农民通过演变成工人,小农生产的破产到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大规模进行,农村居民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这就是广大农民实现个人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成亿的农民离开农村奔向城市,正表现了个人争取自由解放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性。
这个规模比资本原始积累剥夺农民,把他们推向城市的规模要宏大得多,当时的过程是在资产阶级的主导下进行的,农民经历的是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极端痛苦。我们今天的过程是在工人阶级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与资本原始积累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不是通过剥夺农民强制实现的,而是农民为争取个人幸福和自由解放的目的而自主进行的活动,他们在农村拥有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集体土地,并没有被剥夺,还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而进城务工。这极大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保证农民向工人转化过程中,消灭了阶级对抗,农民工的生活得到更快提高,从而使个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遭受到的损害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0页。
②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9月2日。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⑥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3页。
⑧⑨⑩《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 上一篇:现代林业分类经营的发展前景论文
- 下一篇:WTO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论文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