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上市规范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6-02 09:53:00

导语:改制上市规范化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制上市规范化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两个阶段;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小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由贸易型转为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小变大、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由新建境外企业为主到大幅度增加收购境外现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在拓宽的同时,对资源、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比较突出、成长与发展的国内环境特殊、企业自身条件有特殊性、成长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困难、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制定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具体请详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85年至2000年为第一阶段。1985年中国企业投资兴办的境外企业数为180家,中方投资额为18亿美元,2000年底累计中国境外企业为6296家,中方投资为763亿美元,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起初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中餐馆、承包工程、航空服务、工贸技贸,后涉及资源开发、工业生产、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等。这段时间的特点是:分布的地区广,投资的行业多;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的多,独资的少;非生产企业多(特别是贸易性企业),生产性企业少;海外子公司新建的多,收购当地的少(发达国家占50%以上,我国只占22%);小型的多,大型的少(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我国全部海外企业的90%以上)。其主要目的是:开拓国外市场;增加外汇收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

2001年至2005年为第二阶段。据商务部合作司境外投资企业处的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境外投资的企业为747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为1143亿美元。这个阶段,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由贸易型转为生产型。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由国有外贸企业及工贸公司为主,转向生产制造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引起对外直接投资类型的变化,家用电器、轻纺、石化等生产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主体。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小变大。从1985年到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为497亿美元。据有关资料称,我国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为344亿美元2004年为36亿美元。在第一阶段的初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一笔是1986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合作对澳大利亚亚特兰炼铝厂的12亿美元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10%。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公布正式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投资总金额为175亿美元,其中现金45亿美元,股票8亿美元,承担IBM5亿美元的净债务。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由新建境外企业为主到大幅度增加收购境外现有企业。万向集团2001年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海尔集团2001年6月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冰箱厂,2003年11月TCL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机和DVD生产部门等等。

第四、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在拓宽的同时,对资源、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比较突出,中国企业对石油、电脑等企业的并购在国际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二、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中国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成长与发展的国内环境特殊。首先,中国跨国公司产生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型跨国公司;其次,产生和成长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既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又受到了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再次,中国的国内市场大,导致中国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相对较低一些;还有,由于企业自身情况差异较大,中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创造出了多种模式,包括建立海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海外自主创牌投资模式、海外品牌并购投资模式、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海外股权并购模式和海外研发投资模式等。

(二)企业自身条件有特殊性。第一,中国许多跨国企业开始走出去的时候,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中国企业是在几乎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情况下开始走出去的,这点同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发展初期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三,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并不是完全等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高以后才开始的,竞争力是走出去的基础,但走出去也可以磨练提高竞争力;第四,到目前为止,走出去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三)成长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困难。当前,外国跨国公司已经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已经形成了既定的生产与营销网络,形成了即定的利益格局,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需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因此将会遭遇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甚至阻挡。这表明中国跨国公司成长所面对的挑战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长时面对的要严峻。

(四)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二百年,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才25年,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史大体也就这25年,客观来讲是比较快的。

三、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一)制定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相比差距很大,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公司特点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一般来讲,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要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被动的学习,适应和谋生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是迫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引进国内的技术、资金、设备,接受跨国公司的订单,直接或间接的出口,通过与国外公司的交流合作及竞争,企业既尝到了“出口创汇”增加销售和利润的甜头,也学到了一些国外公司先进的经验,了解了国际市场信息和动态,增强了国际化经营的愿望。

第二步是积极走出去,主动出击,参与国际竞争,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研究和适应阶段,同时在第一步成长壮大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对自身比较优势的认真研究,找到了直接走出去,利用全球的市场、资金、人才,直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切入点和最佳途径。

第三步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跨国经营,在第二步取得成功并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企业综合运用全球的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人才建立全球经营网络,包括销售、生产、制造、金融、研究、投资及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系统,全面实现市场国际化,资源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研发国际划,管理运营国际化。

(二)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国际化,要求国际化的企业家人才。首先,人才培养市场化,有目的将人才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培养锻炼,优秀的人才必须是驾驭国际国内市场的高手;其次,人才选拔市场化,面向社会在开放的人才市场环境下,公开招聘引进人才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上,也要按照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第三,人才使用市场化,按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人尽其才的重要保障,既要事业留人,也要机制留人,使人才的贡献与报酬紧密挂钩,有奖有罚,优胜劣汰。

(三)加快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既要注重有形资产方面的创新,又要注重无形资产方面的创新,特别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激励约束机制等无形方面的东西。创新目的和重点首先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机制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约束人。

第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要通过企业不断的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为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地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改制来实现内部结构和人员的优化组合,事实上,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包括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能力。

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要“因企而宜”,不能照抄照搬搞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跟风,照抄照搬,创新的方案既要理论上可行,又要有可操作性,同时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第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外部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的创新就是无止境的,必须时时刻刻要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完善,以保持持久的竞争能力。

四、小结

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尽管中国的企业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普遍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从很多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后,不仅解决了企业长期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转换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企业运作正在朝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些公司应承担着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直接竞争的重任。为了迎接入世挑战,抓住机遇,中国本土企业应坚决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找跨国公司经营的最佳渠道和方式,最终发展成为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的中国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梁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薛求知:《无国界经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5]刘长庚:《企业跨国经营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6]鞠加亮:《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较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年2月。

[7]陈建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点及其启示》,《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2月。

[8]吴小鹏:《建立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3月。

[9]李文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思路及政策选择》,《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