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行为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06 04:07:00

导语:避税行为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避税行为探究论文

[摘要]:避税是政策给予的一种机会.合法避税可以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但又有一定的限制.在现行税收政策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材料成本高估、产品结构调整、费用分配、转让定价等方法进行合法避税

[关键词]:税收;避税;方法;观念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许多科学的经营理念已被广大的管理者所接受并适当地应用着.避税做为一种管理技巧也引起了企业的重视.避税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巧妙安排以达到规避和减轻税收负担的管理活动.

理性的避税表明了企业管理者对待纳税的正确态度.它会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财务控制和合理地布置经营活动.使企业既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水平,又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

一、合法避税是经营者智慧的体现

(一)避税是政策给予的机会

必须明白,避税必须发生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许可的限度之内,即应是合法的.目前,中国税收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不完善,法律效力较差,稳定性不强.不少税收政策仅是以条例、办法的计税方法和合法的成本核算方法来计算最小的、合法的税收负担.因此,避税既具有合法性、灵活性;又兼有一定限制性的特点.

(二)避税是企业经营理性的选择

企业之所以称为企业,就是因为它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所谓经营的理性也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性.没有不想赚钱的企业,只要在合法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措施以达到营利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承认企业的行为是合理合法的.企业正是本着这一原则,灵活采用避税方法来减轻税务负担.

(三)避税是企业竞争的需要

税是一种费用,但企业不应只把它看成费用,它深刻影响警企业发展的许多方面:首先,作为一项费用,它直接减少了企业利润;其次,中国的大部分税包含在产品价格内(即价内税),因此它影响到产品定价,而产品价格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而税务负担又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竞争.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税务负担最终影响着企业发展.那么,只有在遵守和维护税法的前提下.在政府的默认和许可下,企业合法地减轻了税负,便可降低产品价格,便有更强的竞争力,就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四)遵税是管理者的智慧

既要避税,又要合理合法,这对企业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要想避税.管理者首先要懂税.只有在充分研究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巧妙的手段进行经营管理,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

二、现行税法政策条件下企业常用的避税方法

(一)内部交易遵税法

内部交易避税,是指关联企业间在互相购买材料、产品或提供服务、租赁设备、进行信贷活动时确定的内部交易价格.其目的在于均摊利润或转移利润从而降低税负.常用的技巧有:

1.内部压价交易.某集团公司下设A、B两个分支机构,A公司是生产企业,B公司是销售企业.A公司交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B公司只交纳增值税和所得税.A公司压价将产品售给B公司.会因销售收入减少而相应减少应交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B公司将产品以正常价格售出,其收入增加必增加应交增值税.同时,因进货成本偏低,故企业利润总额增加,所得税增加.但站在集团一体化的角度看,A、B公司增减的增值税.所得税均可相抵.最终有效地减轻应交消费税负担.该方法是企业应纳的流转税变为利润而相抵,进而避税.

2.内部低息无息信贷.对于关联企业.如果两企业所负担的税负不同.它们就会采用预先付款或无偿借款的方式来转移利息负担,实现避税.高税负企业将资金无偿或低息转移到低税负企业,而资金利息仍由高税负企业承担,以此来减少高税负企业利润.增加低税负企业利润.

3.内部资产无偿租赁.集团内关联企业之间通过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采用不收报酬或少收报酬的方式,转移收入和利润,从而实现避税.

(二)材料成本高档避税法

材料成本高估避税,是指企业在计算材料成本时,生产中使用进价低的材料,合计成本时按现行材料高价估算,而从名义上提高成本,降低收入,从而减少纳税负担.

会计制度中确立了实际成本原则.允许企业对耗用材料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毛利率等方法计算和结转成本.当材料价格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能相对增加发出材料的成本,降低收入,进而避税;当材料价格下跌时,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能相对增加发出材料成本,降低收入.进而避税.

(三)产品结构调整避税法

产品结构调整避税.指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或经营那些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产品,进而减轻纳税负担.达到超税目的.

1.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开发生严经营活动必定要进行相关生产设备和厂房设备的投资.而国家对此项投资要计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调节税的计征税率有五档:o%、5%、10%,15%,30%.因此.企业应慎重安排产品结构,选择好产品生产方向进行投资,由高税率的投资项目转向低税率的投资项目,进而降低税负.

2.选择生产低税率产品.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同时执行13%的低税率,但低税率只适用于部分纳税对象.纳税企业可结合市场走向,从自身利益出发,调整产品结构,使企业增值税率由17%降到13%,从而减轻税负.

(四)费用分配避税法

1.固定资产折旧与避税.计提折旧是对企业固定资产予以补偿的基本途径,没有折旧的提取,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不可能实现.折旧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费用或管理费用,其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当期损益,进而影响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直线法、自然损耗法和快速折旧法.

不同的折旧方式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计入各会计期纳税期的折旧额会有所差异.在直线法下.计入企业各期的利润是均衡的,在快速折旧法下.计入企业各期的前期折旧多而后期折旧少,从而使利润前期少而后期多.折旧方式的不同选择.影响到企业利润在年度间是否均衡.一般来讲.快速折旧造成企业各年度利润被动较大,自然损耗法次之.而直线法则有利于各年度企业损耗的相对均衡.由此可知,如果企业所得税适用累进税率,从长期看快速折旧法和自然损耗折旧法将会导致平均边际税串偏高.进而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在这方面,抉速折旧法较自然损耗法尤甚,而直线法下企业税负最轻.在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上述三种方法使折旧影响纳税金额的总的帐面数相同,因为不管利润在何期实现.只要利润额不变,其应负担的所得税额也就不变。但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同直线法相比.快速折旧滞后了纳税期,可以得到递延纳税的好处.而自然损耗法折旧则推前了纳税期,将遭受提前纳税的损失。在这一点上优化纳税的折旧方式的选择顺序是:快速折旧法、直线折旧法.自然损耗折旧法.

(五)转让定价避税法

转让定价是指关联公司间转让产品、半成品、原材料或互相提供服务、专有权利、秘密配方、资金信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转让定价避税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关联公司企业间商品交易采取压价定价的策略,使企业应纳的流转税变为利润而转移,进行避税.

2.关联公司间商品交易采取抬高定价的策略,转移收入.实现避税.

3.关联公司间采取无偿借款或支付预付款的方式,转移利息负担,以实现避税目的.

4.关联公司间劳务提供采取不计报酬或不按常规计收报酬的方式.转移收入避税.

5.关联公司间通过有形资产的转让或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方式进行避税.

6.关联公司间通过无形资产的转移和使用,采用计报酬或不合常规价格的方式,转移收入,实现避税.

(六)利润分配中的避税

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预期利润水平的高低,是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的重要因素.同时公司进行投资活动已经获得了利润,而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同时也牵涉到一系列的税收问量.正视利润分配中税收征纳行为的存在,并尽量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减少或降低利润分配过程中的税收成本,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1.税利的分配次序问题与避税

税利的分配次序问题,筒而言之.就是先税后利,还是先利后税的问题.先税后利.还是先利后税,其所导致的结果会有很大区别.从税收负担上石,在适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若是先缀税后分利润,则由于所得额大而适用较高的税率.从而使税收负担很重,而先分利润后缴税.则由于各个投资者分到的利润数额相对较个,适用较低级的税率,从而使税负减轻.在税收政策上.国家往往给予投资者在利润分配次序上有一定选择余地,这样可以用来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达到减轻纳税义务的目的.

2.不合理保留利润与避税

由于公司的税后利润允许以股票增值的方式留在企业内部暂不分配,因而引起了不合理的留利问题.目前,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个人所得税征收还不着及.股份制企业正在试运行中.这就给不合理留利避税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七).利用税收优惠进行避税

利用税收优惠进行避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减免的形式进行避税.主要通过政策性减免和困难性减免来进行避税.

2.适应免税条件.调整企业公司内部要素的组成结构,进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避税方法通常应用在已经享受了部分减免待遇的安置残工人员或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中.

3.利用公司的组建、分析、嫁接、兼并.合并进行避税.

4.利用税收优惠的过杂过乱及泛化进行避税.

三、树立正确的避税观

1.在了解税法、掌握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正确理解避税活动,在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税负.

2.避税不是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管理者对管理决策进行更细致的思考,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乎.

3.不要过分玩弄避税技巧.不要恶意避税,要慎用避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