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探析论文

时间:2022-10-09 09:47:00

导语: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探析论文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产业集群的生成与演进”。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条件下,不断地通过适应甚至是改造环境,缩减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自组织化的产物。因此,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应该基于系统的观念,在对其形成和演化影响因子的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进而透过对多个个案的规律性总结。来揭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产业集群;新经济地理学;新产业区;区域创新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伴随着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产业集群的实践,得到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充分认可。然而,理论界对于产业集群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对产业地理集聚现象的观察,到描述、分析、比较这一现象,再到导人集群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探讨集群竞争优势及成因、分析集群的演变与形成机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大大地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本文将在对现有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期能够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有所助益。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Porter(1990)的经典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但在该论述中,Por-ter只是将这个概念作为研究中的一个分析要素,并没有给出精确的产业集群定义。在此之后,有很多学者从各自领域与行业出发给出了很多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

虽然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权威的精确的定义,但从产业集群内涵的相关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应该涵盖这样的一些内容:首先,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其次,产业集群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种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价值增值网络;最后,产业集群是一个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新型的、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其内部能够实现知识和技术等现代资源的充分流动。

二、产业集群理论演化的若干脉络

对于产业集群理论这种懵懂的认知,在理论界持续了近70年之久,直到Porter和Krugman关于产业集群经典论述的出现,方才将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引发了新的产业集群的研究热潮,并最终形成了以目前这种横跨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局面。本部分将围绕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理论的不同研究领域,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以揭示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主流经济学家Krugman、Fujta等运用主流经济学建模手段来解释经济的区位问题,该经济学分支被Krugman称作“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中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它比较注重国际经济学与地理区位及运输费用(贸易壁垒)的关联,通过规范的模型分析方法,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空间经济模型,来模拟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并据此来考察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寻求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和多重均衡实现及被打破的条件,强调区位和外部经济的作用等在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业(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试图通过主流经济学理论搭起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桥梁。它通过理性决策和间接的一般理论来模型化离心、向心之间的均衡问题,大大地激发了产业集群研究的活力,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然而,新经济地理学由于将研究的焦点置于模型的建设与完善上,难免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软的要素(如文化、制度)忽略掉,使得该理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经验洞察力不足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相关政策出台对区域经济所造成的冲击力预测不足的困境。

(二)产业集群的新产业区理论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面对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了经济衰退景象。但是,在诸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东北部(如艾米利亚一罗马捏区)和中部等地区,却与大经济环境相背,出现了经济增长稳中有升的现象,成为抵挡和战胜经济衰退的“领头军”。这一情景,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些区域和历史上马歇尔所描述过的产业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者们将它们归为一类,称之为新产业区。新产业区这一概念提出来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学者,根据本国的实践,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特征予以了高度的概括,并就新产业区的标志、新产业区形成机制等发明展开了充分的研究。归纳现有研究,新产业区是由服务于全国或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组成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体,它为竞争优势产业提供了区域创新环境。区内独立企业之间通过中介机构结成稳定的合作网络,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区域发展。新产业区成功的法宝是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以及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并持续发展,新产业区的研究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可以概括出新产业区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构建中小企业集群网络,依靠内源力量来发展区域经济。在丰富的文化底蕴下,区域内各行为主体通过中介机构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关系,结成一种合作网络,共同打造成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环境。这种环境不但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而且使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技术得到协调的发展。新产业区,不能单纯依靠外力(主要指外来资本和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等)来得到发展,也不能通过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来发展,它强调的是自立型发展而不是依附型发展。

新产业区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构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找到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国际化的今天,该理论直接面临着企业、市场与社会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如何在动态的环境中实现理论的创新成为新产业区理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战略管理的产业集群理论

战略管理学派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1986年起,Porter教授率领由30多位研究者组成的调查组,历时四年时间对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十个重要贸易国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中发现,很多国家都能在一个或多个产业中培育许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根据10个国家中10个例子的分析,Porter将这些不断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在国家结构中两个变数和四个因素的状况,即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和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需求条件、机遇以及政府,他将这些因素称为“钻石”系统(如图1)。

透过“钻石模型”,Porter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按波特的观点,国家在某个特定的产业取得成功,是因为产业内部环境是动态的、充满竞争的,能够刺激企业不断进步和扩大优势。最为重要的是,“钻石”系统的各个因素组成一个相互增强的体系,其中一个决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状态。当某产业各个“钻石”因素都匹配得很好时,那么该产业中或产业间将有一“簇”而不是一个成功企业,这些企业相互支持,竞争压力和连续的创新是前进的动力,而公司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是龙头企业而且也是该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六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形成产业国家竞争优势。Por—ter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Porter进一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形成了以“组织变革”、“价值链”和“柔性”等为核心概念的产业集群研究的框架体系。

以Porter为首的战略管理学派,从“是什么影响了国家竞争优势”这一问题意识出发,通过经验总结,发现了产业集群在竞争优势获得中的关键作用,并据此开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新的流派,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在整个模型体系当中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几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国贸易活动的影响,使得它只解释了已有的集群是如何诞生和成长的,但不预测它们将如何发展以及什么是还未诞生的“成功中心”等问题。

(四)区域创新环境与产业集群理论

对区域创新环境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创新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问题最先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该小组最初以社会文化环境这一概念为依托,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关注二者的互动关系,并在之后的诸多学者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环境”、“创新网络”以及“集群学习”为核心概念,以“创新相互依赖”为假设前提的产业集群理论框架体系。

区域创新环境理论的核心是了解什么外部条件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和现有企业的创新。该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既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也包括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的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机构创造条件。企业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以及组织创新的好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发展中相互作用而结合成合作的网络,使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新知识、技术和有价值的思想、信息在网络中顺畅地流动、扩散、创新与增值,最终不仅带来了单个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会带来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总的看来,区域创新环境学派对于产业集群的关注,更加强调产业集群在“创新”环境形成的关键作用。该学派把产业集群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同时也关注创新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理念为理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但是,该理论过于强调环境的性质,不但没能很好地说明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互动的过程,也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土化可以使技术和组织更富有活力,使得理论上稍显不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恰恰是未来研究的一个关键维度。

三、现有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对产业集群理论演化的若干脉络的归纳与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关注于制造业集群的新经济地理学,还是关注于中小企业集群的新产业区理论,亦或是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环境理论,还是着眼于全球领先产业的竞争战略理论,这些不同的理论学派虽然关注的产业集群的类别有所不同,研究方法上也各具差异,但是每个理论学派对于产业集群相关问题的研究大都是以“产业集群的内涵与外延”、“集群的特征和决定性因素”、“集群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以及“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等为主题的。透过这些不同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产业集群的生成与演进”,然而,综观各个理论学派对于产业集群的生成与演进的研究,无论是马歇尔的“知识的外溢”,还是Kmgrman的“历史事件”,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往往着眼于问题的某一点,缺乏系统性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条件下,不断地通过适应甚至是改造环境,缩减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自组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环境特征不同,所以必然导致每一个产业集群均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应该基于系统的观念,在对其形成和演化影响因子的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进而透过对多个个案的规律性总结,来揭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对此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是:

1重新审视企业的本质。毋庸置疑,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就是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为此,探讨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就无法在回避“企业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情况下来进行。然而,对于企业的本质问题,当前理论界仍然存在着“契约说”和“生产说”的争论,这直接引致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上的认知差异,并不利于对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

2基于市场、企业与社会综合视角探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企业与社会构成了社会经济系统的全部,正是由于三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经济也必然是在当地的市场与企业状况以及社会条件下实现发展的③。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要因最终使得企业、市场和社会得以形成,又是什么要因最终促使三者相互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有利于揭示市场、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机理,进而为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提供理论支撑。

3构建一个有利于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产业集群竞争能力进行评价,将有利于把产业集群的研究从理论推向实证,进而为找出影响产业集群治理的关键要因、产业集群在其不同的生命周期节点下的行为特征、政府政策的制定、集群内成员对集群的整体认知等提供经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