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认证论文
时间:2022-09-19 10:58:00
导语:质量体系认证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质量体系认证已在我国全面推行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认证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主要分析了质量认证的八大认识误区,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质量认证措施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质量体系,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在我国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ISO9000族系列标准的有关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它的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同时减少甚至避免了顾客对企业质量体系的重复检查评定,有利于顾客选择合格的企业。目前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质量体系认证的热潮中,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搞认证是自找麻烦
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家族,2000版的ISO9000族核心标准有四个,其中光是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及相关术语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00),就分成10个部分,给出有关质量的术语共80个词条,同时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表述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12个方面基础知识,ISO9000族其它标准所要求的要素则更多更繁杂。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ISO9000族标准。而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质量认证的正确认识,追求短期利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认为搞质量管理体系周期长,过于烦琐,歪曲质量认证的内涵,把通过认证说成是自找麻烦。
误区二:质量体系认证就是产品质量认证
企业认证的基础是有关质量体系的国家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0族标准。而产品质量认证是对产品做型式检验,同时对与产品有关的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供方的质量体系对其生产、设备、材料采购、检验方法等能否进行恰当的控制,能否使产品始终符合技术规范。
虽然两者都要求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但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的产品,而不是供方的质量体系。由于认证对象的不同,引起了获准认证条件、证明方式、证明的使用等一系列的不同,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可以在其产品和说明书上使用该标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不得用于所生产的任何产品上,仅适用于企业对外的宣传。
误区三:获得证书等于掌握了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成员国的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制订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ISO9000族标准就是由1980年成立的第176技术委员会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在英国标准BS5750基础上,吸收了美国军标ANSI/ASOZ1.15和加拿大CSAZ299等一些国家标准的精华,组织了15个国家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专家,历时5年,于1987年正式颁布的。它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是在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作为国际标准正式的。由于国情各异,能够被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同接受的ISO9000族标准必定是相互协调、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标准实际上并非最优评价,只是满足顾客最低限度要求的通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合格”的标志,当然,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非获得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质量认证。
误区四:选择认证机构时崇洋媚外
目前,不少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不加分析、不作比较,一味地“崇洋媚外”。其实,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证委员会(CNACR)1994年参加国际认可论坛,1998年首批签署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IAF/MLA)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成为了IAF/MLA集团的创始成员,即由CNACR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就代表所出具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达到国际水平,具有国际等效性、互认性和等同权威性。而有些企业仍不惜花3~4倍的代价,舍近求远,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咨询、认证,这纯属误解。当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认证机构,在信誉、知名度等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企业在选择时还需要认真考察。
误区五:对标准生搬硬套全盘否定自己
每个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是不少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时不注重总结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过于注重质量标准的符合性,不能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甚至在编制文件时,聘请咨询公司的人员“闭门造车”,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的有效性。在运行质量体系时,又过分强调一切与标准要素相对应,全盘否定自己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结果反成了“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误区六:认证就是评比和检查
企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取得证书,其目的是让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藉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取得顾客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然而,有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管理观念陈旧。本身没有通过认证的意愿,由于迫于竞争对手通过认证的压力,或采购方的强力要求,仅为获得证书而认证。结果要么照本宣科地套用其他企业的模式,要么花重金“购买”证书,一旦证书到手,就不按标准继续开展工作,没有认识到质量体系认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顾客的持续满意,其结果只能是在监查和复评中被淘汰。
误区七:认证可以包治“百病”
目前我国为体系认证提供依据标准的主要有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它们各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ISO14000标准,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总称,目前我国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为GB/T2400系列标准,它侧重于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该认证,表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OHSAS18000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规范”,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解释,对企业生产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达到逐步消除或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的风险,使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生产的安全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虽然这些管理体系都从设定目标,系统地识别、评价、控制、监视和测量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的系统,其运行模式都以过程为基础,用“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持续改进。但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达到持续的顾客满意。同其他管理体系相比目的和评价指标有明显的差异。
误区八:拿到认证证书就万事大吉了
一个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取得了证书并不表明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就一定能有效地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按标准要求建立的开放系统,无时不受体系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换一个角度讲,即使获得认证的企业仍然无法避免出现不合格品或不合格项。因此只有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整个体系,坚持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保证体系有效地持续运行。那种将认证证书挂在墙上或束之高阁,随意改变过程程序等行为,必将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名存实亡。更无法保证在三年证书有效期过后,能通过认证机构实施的监督和复审。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贯彻质量认证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开拓新市场的重要手段,而贯标认证过程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会造成认证过程中的某些曲折,因此,企业在认证过程中应当避免多方面的误区,以顺利通过认证,并为认证后的有效运作打好基础。
- 上一篇:诚信制度是货币制度的基础分析论文
- 下一篇:我国科研资源整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