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积聚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31 08:07:00
导语:软件产业积聚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对硅谷地区的实证研究总结出硅谷地区发展的阶段,通过对以往硅谷复制理论的研究,发现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并利用供应链的理论去解释这一困惑。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比较得出软件产业集聚是由供应链的积聚实现的。
关键词:复制硅谷;软件产业集聚本质;软件产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比较
1美国硅谷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硅谷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硅谷知识流动频繁。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中不断地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成为了硅谷迅猛发展的“血液”。硅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阶段即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单元已经形成。这个集群单元就是以惠普公司为主导的若干关联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集合体。(2)聚集条件已经具备。一种适应于使硅谷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开始产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大量涌人的同时,集群内大量企业衍生,使硅谷技术创新集群规模迅速扩大。(2)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1.3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熟阶段
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进入了演化的第三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成熟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齐全,企业创新倾向更加突出。(2)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发达,整个技术创新集群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3)企业进入和企业衍生的速度减缓,经济内在联系更加高度互动。
2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给世界很大的启发,一般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聚易于复制,理论界也认为复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硅谷”(软件产业园区)是可能的。理论界对硅谷的复制学说重要基于以下几点:
2.1基于要素学说的理论
Castells和Hall在总结硅谷成功的经验时,指出硅谷高技术活动的要素: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把政府的空间防卫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一个非联盟的产业传统;当地风险资本的存在;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他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对硅谷发展成功的影响。Larson和Rogers观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诀窍、风险资本、工作流动性、信息交换网络、学习性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在这些因素中,刺激企业家孵化风险企业的是风险资本和其它基础设施。
2.2环境要素投入的理论
钱颖一认为,硅谷是由一种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造成的奇迹,而非是计划得到的。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决策、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吴敬琏提出应为硅谷式科学园的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中国创业企业的栖息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徐康宁认为,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创建形成理论
蒋春燕和赵曙明发现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聚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体现在其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在行业的整体领先性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上。张剑文认为,硅谷效应不仅仅是元素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将这些元素结合并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对接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将比仅简单地复制硅谷的组织结构和元素构成,达到更好的境界和技术高度。
3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带来的巨大的积聚效应,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爆发了复制硅谷模式热潮,一时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岛”,“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没有达到复制硅谷的预期目标相。在产业集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初始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并没有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
从要素的角度来说,产业应该集聚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软件集聚地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软件产业属于智力型产业,对于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高科技技术人才的需求高,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低,对区位指向因素依赖性不高,因此具有产业要素流动性强的特征,流动性要素相对自然资源不可迁移要素来说,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软件产业积聚是易于复制的,但实践的结果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产业最初期就是由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配备,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却没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术创新中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而国际上许多软件产业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既市场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但多数没能移植成功,可见经济体制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市场制度并不是软件产业集聚的充分条件。
面对这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找到软件产业集聚的真正本质,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经济制度、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该地域本身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根据实践经验,软件产业的集群效应大于传统产业的,其创新性和外部性也远优于传统产业。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对于软件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在理论界还不成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因此对软件产业集群机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4软件产业积聚的本质研究
4.1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软件产业集聚首先是软件产品(或者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集聚。软件产业集聚是软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汇集点,是对软件产品绝对数量庞大、所占分额较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概括,也是对软件产业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极少数地区的一个概括。
4.2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所谓“供应链”的说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概念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供应链理论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分工的组织,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产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采取“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或者“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这种合作和紧密联系正是产业积聚的动因和促进因素。
软件产业集聚区输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而产品和服务与其说是由软件企业供给的,还不如烁是由供应链供给的。软件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软件企业的集聚,其本质是软件产业的供应链集聚,多个软件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同时,由于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等原因,多条软件企业供应链逐渐形成集聚,同时积聚内部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最终成为软件产业集聚。
另外一个与供应链相关的词是产业链。所谓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指产品的研发到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包括新产品的R&D,调研产品市场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控制,品质管理和投放市场,所有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利润分配。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产业链的集聚。产业链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一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产业链,无法描述产业集聚的内部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7-11.
[5]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报,2001,(9):11-17.
[6]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0,(6):101-106.
[7]蒋春燕,赵曙明.“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之途[J].生产力研究,2001,(1):107-113.
[8]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3):101-106.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44-48.
[11]魏世红,谭开明.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证研究及启示[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308-309.
[12]陆明祥.谈历史偶然事件与产业集群的关系[J].商业时代,2006,(33):82-84.
- 上一篇:世界著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 下一篇:人力资源与人力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