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经验探析
时间:2022-09-29 11:31:48
导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经验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中国7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赫成就。回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经济变革以及文化涵养的发展成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探析
(一)中国特色政治文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把握大局,带领中国人民化危为机、排除万难,思想这一伟大飞跃,指引着党和人民奋力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高瞻远瞩,提出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飞跃,应运了时代要求、承接了历史使命,凝聚着党和人民的心血、牵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苏东剧变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对我国造成冲击的同时,我们审时度势、汲取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挺立潮头、开拓创新,绘就了全新的治国理政宏伟蓝图;党的更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全新的历史性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一伟大飞跃,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3党的还将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特色所在,也是保证党肌体免受侵蚀、保障党灵魂清正廉洁的秘诀所在。我们党重视政治建设、强化政治认同、坚守政治标准、突出政治功能的政治文明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继承及丰富政治文明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二)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之一。历经三次经济大发展,中国经济实现了由小向大的蜕变并正在向经济强国挺进,稳居世界第二位[2]。1949年10月到1952年间,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国实现了第一次经济大发展。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开始建立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到1952年,在589亿元的国民收入总额中,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个体经济占71.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2]。1953年到1957年间,即“一五”时期,我国实现了第二次经济大发展。改变了之前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实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覆盖,1952到1957年间,国民收入总额增长到908亿元,国营经济占33.2%,合作社经济占56.4%,公私合营经济占7.6%,资本主义经济占0%,个体经济占2.8%[2]。1979年到2017年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第三次经济大发展,预计到2020年基本完成。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我国经济正努力完成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改革任务尚未完成,改革推进仍待落实。我国仅用70年便已历经三次经济变革,国家繁荣发展势不可挡,经济成长速度更是史无前例。如今,“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广、长江经济带收获显著成效、京津翼协同发展有序进行、南海岛礁推进持续有力。在2008年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世界各国共同目睹了中国实力,无不惊叹于中国奇迹般的发展速度,甚至认为中国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实,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能取得业峻鸿绩绝非偶然,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拼搏进取,力求开创更大辉煌。(三)中国特色文化涵养。文化涵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人民精神境界的内在尺度,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文化涵养体现在方方面面,若以哲学为例,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文化、和谐理念、知行统一、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团结统一等思想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现代文化中的新生气、新元素、新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由现代中国人所创造、所传承、所弘扬。中国人民向来爱文化、兴文化、传文化,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7。发扬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昂扬之姿向世界展现风采。现如今,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之所以大力提倡、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因为文化发展能有效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深刻陶冶中国人民的艺术情操,不断完善个人及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念。文化涵养一脉相承,文化自信深入灵魂。中国特色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温度,在任何舞台都能散发魅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得到空前繁荣,文化产业才能不断丰富。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井然有序地开辟一条持久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之路,并持之以恒地将这条文化之路传承发扬。
二、新中国7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就发展成就的内在秘诀。壮阔的征程,需要领航的力量。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有实力、有潜力、有魄力带领中国人民夺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只有始终确保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领航“中国号”这艘巨轮跨越大海、驶向光辉彼岸,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嘉兴南湖红船既是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也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纵观历史,同过去自发性的群众斗争相比,辛亥革命是一次自觉性的革命运动,也是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有革命政党领导,有革命纲领、理论指导,给后来的革命运动以莫大启发。遗憾的是,在腐朽、专制的反动统治下,弥漫在贫穷、落后、愚昧、保守的旧中国大地上的阴霾仍未散去,归根结底,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未彻底改变。而当时的国民党、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没有也无法找到国家和民族出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带领人们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新路,即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用好、用对、用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中国特色与内涵;正是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我们才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际另辟蹊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内风清气正已取得显著成效。这充分彰显了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老虎”“拍苍蝇”言出必行;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具有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深远意义。党的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大、进度快,以十二分的力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覆盖面广、执行力强,党内风气明显好转,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切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既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重大考验;既是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保障,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3]。(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推进改革发展的不二法门。伟大领袖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争做时代先锋、站在时代前沿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5]。我们之所以能够顶风冒雨、迎难而上,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抢占一席之地、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善用密不可分。岁月辗转,不论人类社会历经多少风波、发生多少变化,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正确性仍然经得起历史考验。对马克思主义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5]。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科学的真理。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巨人”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不能也无法对中国的发展方向进行切实勾勒与描绘,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长期探索与奋斗、通过反复尝试与跨越、凭借持久开拓与创新,终于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屈辱形象,迈向了日新月异的康庄大道。进一步概括道:“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5]。历经《共产党宣言》发表171载,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其源源不断的鲜活生命力致使它从未过时。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要坚定自身立场、找准改革方向,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具体结合实践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之上,才能不断开辟我国自身发展道路、丰富马克思主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一举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另寻他法,开辟新路才能为国家带来重生。在严重缺乏经验的境况下,崭新道路的探索极为艰难。如此绝境之中,中国人民几经周折、历尽险阻。唯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凭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才抓住了希望之光,选择了希望之路,踏上了希望之征。将社会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全新路径,是我们党引领中华民族紧握航向的历史初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高扬旗帜的现实动力。中国不仅选择了社会主义,还将这条道路走出了中国特色。回到当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深刻结合了我国国情,切实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是中国人民登高望远、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论。正是有了这一精确定位,中国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位置,才能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地走好每一步。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小到我们身边、大到社会国家已经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新“四大发明”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看得见、更摸得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6]。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成功的、是完全正确的。沿途走来,我们风雨兼程、乘风破浪,从池塘积聚成江河,从江河汇聚成大海。面对风险,我们有底气、更有实力,危机只能吞噬翩翩小舟,而中国这艘巨轮经得起狂风骤雨、扛得住惊涛骇浪。放眼当下,我们已不惧一切威胁、已做好一切准备应对一切挑战。不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动摇,走出自信,迈向辉煌。
三、结语
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中国70年的风风雨雨,先辈们的不懈追求,中国在点滴积聚中铸就大国之姿,在峥嵘岁月里锻造强国之态。“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8]。驻足回首,我国如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建国初期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中国道路走出了中国特色、走出了中国自信,它深深融入民心、享誉世界。新时代的中国能有如此成就并非巧合。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善于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突破,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关注与尊重。中国的发展顺天时、应地利、得人和,作为中国人,在对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盛况引以为傲的同时,更应透过辉煌,探析成功经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7.
[2]汪海波.中国发展经济的基本经验———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01):3-14.
[3]林晖.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综述[N].人民日报,2018-07-06.
[4].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7.
[5].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6]邹诗鹏,唐洲雁,齐卫平.中国道路何以自信[N].人民日报,2015-05-15.
[7].在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02):5-6.
[8].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9.
作者:黑然 张虎 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