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6 02:20:00
导语: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加快推进中国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能走我们以往的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道路,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一条有时代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丰富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是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它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即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全面地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和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能达到相对平衡。
(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二是强调科技含量和集约发展,而不是不计代价的粗放型发展;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发展后治理;四是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不过度追求产业链高端和自动化。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具体到工业领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不断加剧,我们必须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科学发展观是在是中国30年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和世界潮流的要求,为适应体制环境的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涵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其核心就在于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键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着眼点在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是,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总理曾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
而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约束条件下,如果仍然是以现在的发展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自身难以支撑,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市场的更大制约。出路就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科技的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关键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尽管中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绝大多数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还较低。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技术产权市场功能缺陷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完善,致使中国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低下。为此,首先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实现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并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是以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振兴制造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级人才的力度,同时还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的竞争优势,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要尽快促进工业结构由重化工向高加工度的演变和升级
目前,理论界都认为我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化工,再往下发展就是向高加工度转化,也就是提高工业水平。因此,要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装备制造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重化工的优化升级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和设备。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相协调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要积极全面地发展服务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并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工业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工业的发展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因为大量的工业产品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讯业、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增加了劳动就业,提高了劳动者收入,拉动了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转(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尤其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包括中国建国后几十年时间,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有一定的掠夺性,大多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或“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传统工业化老路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不仅代价很高,难以持久,而且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和扩大就业
新型工业化最大难题就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为此,中国工业化过程必须妥善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和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而不能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因此,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发展那些能大量安置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二者密切结合。
(六)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一个显著不同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来完成工业化任务,不是孤立地推进工业化,使工业化包括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更加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工业化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秀芝.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2]胡培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问题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新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J].商场现代化,2008,(9).
[4]洪银兴.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J].西北大学学报,2006,(1).
[5]裴竹梅.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学习论坛,2004,(5).
- 上一篇: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论文
- 下一篇:经济发展约束性因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