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综合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2-08-23 04:31:01

导语: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综合在中国的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综合在中国的发展

根据否定性的辩证法,历史是无数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运动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逻辑发展过程。与此相应,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历史都表现为从矛盾的极端化到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从而实现矛盾双方在更高水平上的辩证综合的发展过程。根据以上理论,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诞生以来的人类历史可以表述为: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到传统计划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辩证综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传统计划经济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直接否定,计划与市场的辩证综合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市场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回复和复归。这一历史过程在中国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和发展实现的。

一当今时代,是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的时代

18、19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欧洲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一边是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一边是工人阶级的赤贫困苦。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源于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像瘟疫一样挥之不去,而且越来越严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278(这里的“资产阶级关系”需要严格限定,它是特指处于原始资本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关系)原始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正日益失去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用计划手段合理控制社会生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日益凸显。这是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的设想,与20世纪初以来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实践的历史根源。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马恩所设想的未来计划经济与现实历史中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并不是一回事。马恩所设想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社会化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然而,现实中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根本不具备这一历史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说传统计划经济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作为市场与计划辩证发展的必然环节,它同样有着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传统计划经济用极端的方式否定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之所以说是极端的方式,是指它的否定超越了商品经济时代的历史阶段,它竟然用未来产品经济的计划原则来否定商品经济阶段的市场原则,不可避免地将市场弊端连同其效率一起否定掉了。这种看起来源于人们主观失误的极端性其实有着更加深刻的历史原因———历史局限性决定的主观局限性。在18、19甚至20世纪初的市场经济都还只是处于发育期,市场体系、市场原则和市场关系都还很不成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经济实践是不足以产生成熟的经济理论的。即便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能摆脱这种历史局限,他们也只能根据理论逻辑对商品经济之后的历史提出原则性、框架性的设想,而且还不免表露出理想化和空想性的倾向(比如《共产党宣言》中在1848年就提出“消灭私有制”的论断[3]43)。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是造成20世纪初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实践上对市场作用极端化、片面化理解的原因之一。再者,这种极端性、片面性也可以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自身的极端性和片面性得到说明。反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片面性与极端性的斗争促使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相对立的片面性和极端性。生产上的无政府状态、利润追求上的唯利是图、财富分配上的贫富悬殊、阶级分化与对立等等,在自由放任市场经济阶段发展到了极致。而计划控制、数量驱动、均等化倾向、社会统一与同一化等等,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发展到了极致。传统计划经济几乎所有的体制特征都可以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那里找到反面注脚。正因为它的极端性和片面性,所以它必然会立刻变成自己的对立物。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第一次否定的基础上,事物的发展还要进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解决前两个阶段之间的矛盾,既保留它们各自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从而在更高的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传统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否定并没有真正解决二者之间的对立,二者截然相反的充分发展使历史消灭这种对立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历史发展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就像传统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否定一样不可避免,其结果是形成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综合。历史通过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生,给全人类上了一堂计划启蒙课。在这之前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创造出来的力量的统治,在这之后,人们开始学着自觉控制自己在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异己力量。同样,历史通过传统计划经济的消亡,给社会主义国家上了一堂市场补习课。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在错误的时代定位上对市场经济实行了全面否定,在这之后,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认识到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时代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大门。市场与计划不再被看做势如水火,二者的辩证综合已成为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的中国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在中国的特殊实现形式。人类历史进入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的时代,这是当前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一统一的历史规律并不排斥多样性的实现形式,反而是以此为前提来表现和实现的。这一过程在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实现都因为它们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表现出特殊性。它在中国的实现,当然以中国的实际为前提和根据。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1.中国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制度。这是历史的结果、是人民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离开社会主义将带来的变化绝不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受益者所得大于受损者所失),更不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即没有人受损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其后果很有可能是混乱与分裂、少数人的暴富与多数人的赤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失败。2.中国生产力落后,这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因素。历史是既成的,无法改变,而体制是可以改革的。世界历史和本国实践证明,传统计划经济是低效的,市场经济是高效的,因此,要发展生产就要选择市场经济,放弃传统计划经济。根据以上中国的实际,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发展市场经济,要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包括就历史事实来讲,而非就社会性质来看的社会主义遗产———计划(不是狭义的计划,而是泛指人们对自己在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异己力量进行自觉控制的尝试);也包括社会主义独有的制度功能和价值追求],要在“去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发展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实现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的特殊形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社会主义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对计划“体制”的抛弃不等于对计划作用,对自觉控制人类社会生产努力的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市场发展与否定计划“体制”的这一动态过程中,寻找市场与计划的均衡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与计划辩证综合的基本特征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天然地与原始野蛮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原始野蛮资本主义经济的体制基础。传统计划经济实现了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直接否定。社会制度相应实现了苏联模式对原始野蛮资本主义的否定;在所有制结构上实现了“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对原始野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但是这一否定并没有真正解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财产公有与私有之间的对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逻辑地完成了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对单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苏联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超越,将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基础之上,并且按照现代产权理论逐步实现多种所有制成分的交叉、置换、重组和融合,走向所有权社会化,从而探索出一条能够逐步实现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道路。

(二)政经分开,政企分开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为了避免自由市场的无序所造成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传统计划经济彻底否定了市场,极端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将经济运行置于行政权力的控制之下。至此,政治和经济,政府和企业一分一合走向对立的极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要克服这种分离或者结合的极端状态,要使政治与经济、政府与企业在各自合理的职能范围之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要避免物极必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想目标。就阶段性任务来讲,目前最主要的还是改革传统计划经济政经不分、政企不分的体制弊端。

(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

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完全依靠“无政府”市场的“盲目”调节,带来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巨大的贫富差距。鉴于此,传统计划经济用国家的计划调节代替了市场的自发力量,但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又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扭曲、效率的低下与资源的浪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又要克服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既要改革计划配置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主观随意性,又要肯定其在宏观领域指导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政府既要当好市场经济的“守夜人”,也要通过计划、财政和货币政策甚至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手段积极影响经济的发展。要使国家和市场、自觉和自发力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目前来讲,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国家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要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不管微观还是宏观、长远发展还是短期效益,政府都运用单一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管制的做法,要学会放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要在“放”的基础上,在“放”的过程中锻炼、加强运用经济手段或者必要的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与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方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和传统计划经济名义上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肯定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主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肯定了除劳动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技术等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确保了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使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同时,按劳分配是主体,限制了“身外之物”造成贫富差距的作用范围,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从而确保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

(五)走出短缺

从经济运行效果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传统计划经济严重的短缺经济之间找到了平衡。这是其它体制机制上的辩证综合在结果上的体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国民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产品日益丰富,卖方市场转变为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又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健康有序,避免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发生。

(六)全面开放,不断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封闭体制的改造,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打开了国门,重新汇入世界历史的洪流。意识形态的成见再也不能阻挡全面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摒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传统思维,实事求是地指出二者长期共存的历史趋势,坦率地承认二者互有长短的历史现实,确立了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路线方针。中国尊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中国要向全世界实行全面的开放。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开放是和平的、是共赢的。它不是原始野蛮资本主义侵略性、掠夺性的对外扩张,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发展而进行的国际交往。它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给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不是伤痛,而是发展。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都走向了极端,极端意味着自负、排斥异己、拒绝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同,它是辩证综合的,是谦虚的,是兼收并蓄的,是与时俱进的,它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它诞生于改革,发展于改革,成熟于改革,改革就是它的动力。它不会宣布历史的终结,而会自觉地热情拥抱发展所需的变革,即便这种变革意味着它必须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

四小结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创立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经济濒临崩溃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转变,生产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能力素质、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这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是成功的。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初步确立,它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否定仍然没有完成,它所实现的市场和计划的辩证综合还是初步的,尝试性的,还很不完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进一步实现经济体制的“去计划经济化”,要在革除计划经济遗留的过程中,寻找市场与计划最为恰当的契合点,实现二者动态的辩证综合,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