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演变分析

时间:2022-08-23 03:53:07

导语: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演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演变分析

国家利益[1]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2]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深受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国民经济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国家建设任务的重点,经济利益始终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的地位和重要性尤为凸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利益重要性的战略判断,本文从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的角度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利益的演变

一、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百年来的积贫积弱,使得中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是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新中国的领导层深知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无法振兴民族,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国家利益。建国伊始,中国就把经济建设作为重要的国家利益,将经济利益摆在了突出地位。中国政府深知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因此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非常重视与外部的经济交流。

1、对外贸易是新中国主要的国际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利益,新中国要发展经济,离不开与外界发生经济贸易联系。总理积极主张发展与一切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市场扩大了,就更需要同外界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只要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购买力大了,他们就不能只在国内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输入,也需要向国外输出。”[3]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国际贸易几经波折。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其比重在70%以上。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对外贸易遇到了第一股较强的寒流。中国积极拓宽外贸渠道,将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1957年,中国已同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荷兰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并同其中24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963年,中国同日本签订了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的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的建交不仅促进了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而且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1965年,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回顾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历史进程,尽管中国对外贸易几经曲折,但仍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1.35亿美元,到1978年,对外贸易总额已发展到206.38亿美元。[4]建国前,中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一五”计划后,中国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70年代的初级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这样的成绩在面临西方国家封锁和中苏关系恶化的不利贸易环境下确实来之不易。

2、引进技术和智力支援是重要的国际经济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遇到的普遍问题,是资金不足。为了争取时间,有必要借助于国外的资金。建国初期,在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的条件下,中国同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一些合资经营公司。60年代又同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建立轮船海运合资经营公司。这对中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人才以至打破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都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由于苏联方面的原因,除中波、中坦合资经营的两个轮船海运公司保留下来并得到发展外其他都中止。显然,在那个时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会来中国投资办企业的。同时,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中国也不鼓励外国来华投资。应该说,这种思想影响在中苏关系破裂后更加深了。期间,允许外商来中国直接投资办企业被视为禁区。总体来说,对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利用外资发展自己,中国的领导层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未能给予充分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新中国前三十年,国家经济利益中的引进外资部分未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长期落后,工业技术能力处于极低的水平,新中国将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作为战略部署。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经济形态,技术水平的落后成为工业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中国格外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支援。早在50年代,就曾指出,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关起门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不行的。必须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资本主义生产上好的技术,好的管理方法,我们是可以学习的。”[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采取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中国主要是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其中,由于中苏当时的友好同盟关系,苏联就成为中国争取经济技术援助和专家智力援助的主要国家。从苏联引进技术援助和智力支持集中体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一批大型工业企业项目和随后陆续的苏联专家对中国的智力援助上。1949年—1960年,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6]虽然中苏之间在经济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出现过一些矛盾,但不可否认,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智力支持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过较大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1978—1990)中国经济自从清代闭关锁国以来就与世界经济长期隔绝,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国内经济一直被外国经济势力所侵蚀和压榨,遑论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虽然与少数西方国家有一定的经济联系,但主要是局限在以苏联为首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60年代以后,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日趋萎缩,主要局限于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直到70年代,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才有所改善。建国几十年来,依靠自力更生,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成绩,但忽视国际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壮大,制约了综合国力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认识到国家利益的维护最终取决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由此,发展经济成为中国政府最为关心的中心任务,海外经济利益也相应地被中国政府重视和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视国家利益的实现基础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7]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领导层将发展经济视为优先考虑的核心国家利益。1978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也迅速发展扩大。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中最受关注和突出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劳务输出、海外工程承包等。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经济利益。内向型的经济利益主要包括吸引外资、进口商品、引进技术、接待旅游、智力引进等;外向型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商品出口、劳务输出、海外投资、海外收购、技术出口等等。国际贸易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的国际经济利益。1978年中国的外贸总额为206.4亿美元,逆差11.4亿美元。[8]到199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54.4亿美元,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贸易中的排名上升到第九位。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29.8%,由此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外贸易从内外两方面满足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外贸之所以能够得到较快发展是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建国前30年,由于不正常的内外部环境,外贸的发展始终被束缚。改革开放后,有对外贸易关系的国家数量大为增加,抑制了几十年的外贸潜力得以释放。其次,中国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得到鼓励和支持。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国际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前,由于视外国资本的流入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中国几乎不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很长时间内,中国与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之间没有信贷关系,并且一度为没有外债而自豪。改革开放后,思想上的认识转变了,加之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从1979年,中国开始恢复利用外资,当年贷款35.1亿人民币(约20亿美元)[9]到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达到102.9亿美元。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利用外资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外借款,包括通过银行商业借款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务、股票等方式,从境外筹措资金;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从效果上看,主要是缓解了资本和外汇短缺两个缺口,培育了市场经济因素,启动了“市场化”。引进技术和人才是中国给予特殊关注的海外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和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虽然采取措施利用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在技术存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中国基本上依靠本国力量实现技术创新,虽然在少数领域里接近或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产业领域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技术人才上,由于“”10年的破坏,造成我国科研事业荒废、对外交流中断、知识陈旧,出现了人才断层。改革开放后,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下,引进、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来迅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成为中国给予特殊关注的海外经济利益,引进技术和人才从改革开放起就得到鼓励和支持。先进技术的引进不仅快速解决了经济建设中的技术瓶颈,而且产生了长远的经济效益。以轻工技术的引进为例:80年代引进的家电生产技术不仅在当时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家电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引进国外智力人才也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出培训,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推动了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三、冷战后,中国经济利益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1991—)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和关键的时期。1991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掀起了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高潮。1993年,中国政府在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的完善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成熟和稳健。同时,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和联系更为紧密,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迅速的成长与扩大。

1、对外贸易是最大的海外经济利益

1991年到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是建国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9740亿美元,增长了143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10]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超同期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也比同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许多。2010年,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由1980年的29.8%上升到49.2%。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这一重要利益,中国与美国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2、能源供应是重点关注的经济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以石油为例,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伴随着对石油消耗的迅速增加,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导致对石油进口的节节攀升,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日均不超过6万桶,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不到3%;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为29450万吨,日均进口原油超过8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11]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的同时,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中国如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排在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石油消费大国。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内很多资源相对贫乏,加大了中国对海外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凸显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3、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吸引海外人才是特殊的经济利益

吸引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国际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截止2010年底,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吸引外资因此也成为中国此阶段经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引进技术和吸引海外人才也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特别关注的海外经济利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如果看作是技术硬件,那么,引进外国专业人才则等同于引进技术软件。引进外国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法。这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迫切需要外籍高层次人才来中国投资经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中国政府顺应这一需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人才引进的制度框架,使中国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加大。2004年,中国政府施行了被称为“中国人才绿卡”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4、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体制是战略性经济利益

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经济虽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不一致性曾经使得中国对外开放受到了很大的局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制后,能够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使国际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更符合本国的经济利益,从这一点上看,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制定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利益。制度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中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经贸主流,适应国际多边贸易法律体制,不仅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竞争,参与制订国际经贸规则的竞争,同时还要学会应用国际规则来规范企业的国内和国际商业行为,学会运用国际经济规则来保护自己,为中国发展创造公正合理的外部经济制度环境。从此意义上讲,全面参与世界经济体制是中国战略性经济利益。

5、海外投资是新兴的国际经济利益

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开始起步。近10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出现了很大的飞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177个,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目前年度投资规模已经接近600亿美元,累计海外投资达到2600亿美元,居全球前五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12]从中国企业投资区域来看亚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其次是北美、非洲和南美,最后是欧洲,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地区。[13]尽管中国海外投资近10年出现了很大的飞跃,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外投资存量还比较低。虽然中国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期,但是海外投资已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利润、技术和国际市场经验,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成为增长前景看好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海外投资会步入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会越来越重要,规模会日益庞大。

四、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利益的实现和拓展提供了外部时机与条件,不仅使中国经济利益的地理范围和内容扩大,而且促进了中国利益与世界整体利益的日渐交融。中国和平崛起首先要依托中国经济的崛起,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在日益复杂的对外经济关系中积极地维护和主动拓展国家经济利益,将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