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02-19 10:40:34

导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现实困境:资源价格及国家财政支持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不足,国家技术支撑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不力,利益补偿机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不够等。为此,应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功能等,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农业产业链

近几年,雾霾频繁肆虐、气候连续异常等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加快转变目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人类的唯一家园已成为社会共识。自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被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倡导之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不仅关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关系我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责任承诺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农业循环经济兴起与发展

循环经济思想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nnethE.Boulding)于1966年发表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提出循环经济一词。鲍尔丁认为,人们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一直存在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建立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随着石化农业弊端的逐渐显现和人们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反思,农业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1998年,我国学者禇大建最早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以及我国要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介绍。之后,人们开始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第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1935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持法案》,这可以看作是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最早的立法。后又陆续颁布《固体废物处理法》《污染防治法》等多部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美国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比较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对垃圾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美国重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现代化管理,注重以精准技术构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倡导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帮助农业实现高度的现代化。第二,德国是欧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政府、企业和国民的积极参与是其最大特色。这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起垃圾经济高度发展下,人们对循环经济理念的认可和消费者对于生态有机农产品的高度接受。德国在农业生产中对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的使用有十分严苛的要求,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物链的前提下使用有益天敌的除草方法;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在动物的饲养中避免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牧场载畜量,以利于其自然恢复;用有机肥或长效肥替代易溶的化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来提高作物产量等。德国建立了系统的循环经济法规,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三,日本是世界上农业循环经济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立法起点高,覆盖面全,实施状况好。农业实践中也有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与做法,如循环型农业发展较早且较成功的宫崎县菱镇早在1988年就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在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化肥等非有机肥料,而是利用现代技术把家畜粪便、稻壳和发酵菌类混合在一起制成农家肥,变废为宝,既肥沃了土壤,又阻断了农业面源污染向粮食生产传播的途径,使生产出的产品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目前从全国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多为点状零星分布,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尚处于较低层次,循环产业链短,参与主体少,影响范围小,缺少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项目和地区。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五项任务之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我国现有的资源价格体系和国家财政支持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不足,致使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缺乏。从资源价格体系来看,资源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使农业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的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我国的资源价格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资源产品价格远低于资源的真正价值,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成本低,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然,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能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循环经济,由于其前期设备和资金投入往往远高于后期节约资源的经济收益,从个人角度来看,企业和农民都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冲动,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失去了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本源的动力;从财政支持体系来看,国家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小、范围窄,起不到政策激励与引领作用。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而且多用于中西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宏观环境建设方面,如环境脆弱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丘陵山区的集雨工程等,直接用于对农民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方面的补贴则微乎其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本身投入大、收效慢、获益低的现状使其在与其他生产方式的竞争中本已处于劣势,再缺少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要想实现大的发展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加快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我国现有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不力,致使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并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但在这方面出现“企业不愿投、政府不想投、农民无力投”的状况。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复制和剽窃,巨大的科技研发投入往往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技术被复制,市场被瓜分,投资者无法收回科技研发投入成本,因此,在没有补贴与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少企业愿意为此进行太大的投入。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比较关注的地区多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资源贫瘠、环境脆弱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在经济考核压力和政绩观考量下,更倾向于将眼光放在能尽快带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提升的项目,对于投资期长、见效慢、生态和社会效益具有缓释性的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支持的意愿。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普遍困难,即使有意愿,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但目前农村高素质人才外流严重,留在农村的大多是教育水平低、科技素养差的老人和妇女,不仅没有能力去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甚至采用循环经济技术都会存在困难。技术研发与创新难以保障,致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第三,我国现有的利益补偿机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不够,致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难以持续长久。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参与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其参与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同样如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参与主体都是在对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加入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效益,不仅具有一般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在其长期得不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对于正外部性的提供者而言隐含着其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市场主体逐利性的本性角度出发,这些参与主体会放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以补偿其对社会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正外部性的情况下,依靠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的自发行动发展构成闭合循环系统所需时日可能会相当漫长,甚至导致其根本不能闭合。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注重农业循环经济参与主体各种利益的实现,其才可能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谋求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从而加快能量循环系统的闭合,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三、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第一,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经济效益获取、生态效益提升、社会协调运作的共同作用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顺利推进,必须切实解决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问题,从政府、企业、农民的角度,充分发挥利益驱动、政府推动、立法促动的作用,构建一个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价格调控机制的驱动作用。改变目前自然资源资产“有价无市”的状态,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将自然资源资产用好管好保护好,切实做到“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付费”,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导向作用,引导其投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决定了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激励作用。政府可通过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标准等基本评价体系,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监督等综合协调机制,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技术等配套服务体系,为各类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的参与主体创造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安全规范的市场秩序和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三是充分发挥立法和政策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农业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废弃物再利用等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个人边际效益明显低于社会边际效益,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中既需要外部力量如政府的引导与激励,也需要配合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外部不经济现象的惩处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驱动力。第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在其技术开发与推广中要建立政府推动型科技创新体制:一是建立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奖励机制,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入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队伍;二是加大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投入,特别是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如生物农药、新型长效缓释肥料、绿色地膜技术等,减少物质投入的精准农业技术,如精准播种、施肥、灌溉、综防、收获技术等;三是改变重实用技术研究轻基础研究的现状,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比重,为应用研究夯实基础,恰当安排应用研究和推广经费所占比重;四是注重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普通大众、重点人群中的推广普及,使各类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尽快走出研究室、走出生产基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走进广大农民、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结合对农业大户、农村技术人员的重点培训,既促进循环利用技术的有效推广,也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在社会的认可度。第三,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我国目前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有一些成文法,但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且立法多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宣示层面,具体的权利、义务规定较少,缺乏刚性的实施机制,致使一些法律法规不能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有限。要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德、日等国的经验,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具体明确的配套细则。一是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如农业清洁生产、绿色生态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之构成全方位、系统、科学的体系。二是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税收、金融、财政奖补等方面明确和细化政府支持的途径、方式和力度。三是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对违反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要狠查真管,罚到痛处,切实体现“法”的威慑力,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为要真奖实补,切实发挥法律的惩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第四,拓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功能,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增值空间。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拓展农业功能,获取非农经济效益是其方向之一。多功能农业除提供农产品之外,还具有休闲、娱乐、旅游等附加功能。一是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有机农产品推广结合起来。农业循环经济由于其高标准、严管理的运作使其产出品符合绿色、优质、有机的要求,而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使得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应加快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规范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品质量优势切实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二是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对自然生态的严苛尊重保护使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发展观光体验农业的潜质,符合现代人在高竞争压力下追求回归自然,向往返璞归真的潮流。可将农业循环经济整合进各地如火如荼发展的旅游业项目,发展观光体验式个性化旅游。三是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进模式都还比较单一,多局限于农业生产本身,表现为以种、养、牧、渔、林等为主要内容的微小型农业循环。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这种局限于第一产业内部的农业循环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应放宽眼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接二连三”,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交融发展,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丰富拓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功能,提升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引领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参考文献]

[1]何佳.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2):132-134.

[2]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5):19-23.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40.

[4]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81-85.

作者:许兰菊 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